对于打造“山水一体”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时间:2021-10-11 10:08:40 浏览量:

— 1 —

 关于打造“山水一体”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

 我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拥有林地面积27.14万公顷,森林面积22.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7.34%,生态资源是最大的资本,绿色发展是最大的底色。近年来,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重要要求,依托生态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形成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布局,将“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探索出一条山区县域生态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念好“山字经”,打造高质量发展“金银山”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县98的面积为土山。近年来,全县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山区特色产业,聚焦产业培育,创新实施特色产业“4510工程”。

 促进生态产业集聚发展。为加快农村特色生态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着力完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机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推进产业规模化、规范化。一是实施惠农政策,通过出台《扶贫产业奖励补助试行办法》,创新推出“砂糖橘贷”“砂糖橘流通贷”等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调动群众种植积极性,实现产业规模化。二是加强示范带动作用,创建“三园两区”,— 2 —

 建设一批示范带动力强、设施标准高、管理技术成熟的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进产业规范化。目前,全县以砂糖橘为主的柑橘类水果种植面积约20.3万亩,已建成农业核心示范区和柑橘标准园53个;茶叶种植面积9.38万亩,其中6.2万亩获得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油茶种植面积12.52万亩、以铁皮石斛为主的林下经济8.3万亩、杉木134.39万亩、生姜1.8万亩。全县“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8.22%,基本实现村村有产业基地(园)、户户有产业支撑的目标,形成山上油茶林、山腰水果带、山下产业园的发展格局。

 打造生态产业特色品牌。积极培育、扶持多个集基地种植、 仓储冷藏、分选包装、销售运输于一体的龙头企业,构建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提高产品竞争力。每年举办一次砂糖橘、茶叶、油茶、姜晶等产业文化展示活动,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推介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已成功打造“中国砂糖橘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有机农业(茶业)示范基地”等多张名片,拥有砂糖橘、麻鸭、姜晶、火姜等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最多的县。

 奋力打通致富交通网。我县山高坡陡、沟深谷狭,交通条件滞后。近年来,着力畅通内外交通网络,全力打通“西合”高速通道,打通南向和北向两条进出通道,畅通内外交通“大动脉”;建设二级路,力争形成县城至乡(镇)“2小时交通圈”。集中— 3 —

 力量攻坚通村屯道路,率先实现20户以上自然屯通水泥硬化路目标,全面改善村屯交通“微循环”。随着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打破了发展桎梏,拓宽了“生态山货”销售市场。

 做好“水文章”,注入生态发展“水动力” 在经历整治的“阵痛”之后,为让湖水资源持续释放生态红利,制定一系列专门扶持政策,统筹推进库区生态修复与渔民增收,持续推动库区复绿增绿,实现生态资产储值增值。

 加大政策扶持让渔民变农民。支持鼓励渔民转产上岸,把湖水引到山上、田间、地头,发展柑橘、经济林木、生态畜牧、特色粮油等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相继出台《网箱养殖户种植砂糖橘产业和油茶产业等补助办法》等扶持政策,给予发展砂糖橘或油茶产业的农户每亩700—1000元补助资金和每年每亩800元粮食补助,连续扶持三年,参与产业转型的群众每户最高能拿到产业转型补助资金1.7万元。全县“弃渔上岸”农户户均拥有10亩以上特色产业,引导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引导有创业就业意愿的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建立湖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提升生态保护区资金补偿标准,积极探索“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促进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创新实施“人放天养”模式,先后完成鱼苗投放190万尾,既充分保障水生生物多样性,又加快修复生态渔业资源。水质达Ⅲ类标准。上岸渔民— 4 —

 成为“两山”理念的重要践行者和受益者。

 用好园区平台,描绘绿色发展“新蓝图” 我县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新型工业、生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领域共同发力,加大招商引资推介力度,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强化企业服务,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土地、政策等优势吸引越来越多企业入驻,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聚焦工业园区,打造生态产业示范园。重点依托工业园区,引进一批林产品、农产品等生态加工业,拉长生态产业链,促进“四大特色产业”(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提质升级。初步建成生态扶贫产业示范园区,探索“飞地经济”模式,着力打造跨省区“产业合作示范园”。园区主要发展林木产品深加工、农业特色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目前,已有一批企业进驻园区开展施工建设。

 聚焦物流园区,打造大数据中心标杆。我县年平均气温19.1℃,年相对湿度71.6,优越的气候环境,十分适宜计算机工作。牵手中国联通、华为等500强企业建成第一个县级商用大数据中心,并列入“五张网信息”“中国—东盟信息港”等重点项目库。目前,已安装机柜182个,可托管机位2200个。大数据中心一期仅机柜租赁等基础业务,年收入可达800万元。

 聚焦生态旅游,打造生态旅游特色区。以水为媒促库区变景区,积极探索生态休闲旅游发展新模式。引导周边农户发展庭院— 5 —

 经济,修建环湖路、产业路,结合湖泊“大景区”和庭院“小景区”,打造集观光、休闲、垂钓、康养为一体的湖湾型生态旅游区;以百里水果带为依托,将小果园、小茶园打造成为小游园、小乐园,发展赏花、品果、农事体验等庭院经济;吸引房车游客,打造首个房车森林公园高端品牌,健全房车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服务,把“冷资源”变成“热景点”。2019年接待游客137.19万人次,同比增长28.49%,旅游消费13.3亿元,同比增长31.68%。2020年接待游客107.24万人次,旅游消费10.53亿元。

 “山水一体”生态经济发展的经验启示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我县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立足实际,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方面,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经验启示我们,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必须结合本地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将生态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才能探索出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科学发展道路。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大力改善民生。对欠发达、欠开发的城市来说,加快经济发展,帮助群众致富是第一位的,我县在生态建设中,始终把维护、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生态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生态环境、致富产业入手,使群众实实在在看到生态发展的成果,增强了幸福感。

 — 6 —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构建“生态+”复合型新业态。无论是推动生态产业化还是产业生态化,无论是“让渔民变农民”还是“促库区变景区”,都是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地生态经济发展要求,形成多样化生态产业,切实将“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依托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牵引。我县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抓手,引进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产业示范园及标杆项目,不断形成新兴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探索出一条山区特色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的道路。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夯实连接“两山”的基础支撑条件。我县是典型山区,交通不便,但全县牢牢抓住自治区实施“五网”建设战略机遇,突破交通瓶颈;出台扶持政策,给予“弃渔上岸”农户资金补助,促进其产业转型,拓宽上岸渔民增收致富门路;建成第一个县级商用大数据中心。这些均为“生态山货”走出去,人气、财气引进来打下良好基础。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形成品牌引领效应。品牌就是竞争力,就是影响力。作为典型的山区经济,我县聚焦特色产业,打造“中国砂糖橘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等多张名片和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生态山货”从“小水果”变成“大产业”。

相关热词搜索: 调研报告 山水 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