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查思考

时间:2021-10-11 10:11:17 浏览量:

— 1 —

 关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查思考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和稳定经济增长、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基石。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分别于2017年、2019年就县域经济发展专题研究、出台政策,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提出要求。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要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奋进姿态,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矢志转型发展、奋力追赶超越提供有力支撑。近期,市委政研室围绕我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题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十三五”期间,全市聚焦转变发展方式,壮大特色产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4.6%,县域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2020年“西部百强”排名中我省有9个县,我市有3县位列其中,且排名逐步靠前。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过努力,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12.3:67.4:20.3调整为2020年的13.6:60.8:25.6。油煤气资源综合利用等277个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完成投资1172亿元。17个县级工业园区营业收入逐年攀升,能源本地转化率提升到45%以上。建成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44个,以苹果为主的农业产业“后整理”强力— 2 —

 推进,建成智能选果线103条、冷库储量147万吨,苹果产值达到140.3亿元。五大文旅产业竞相发展,革命纪念地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引进新经济企业1076家。

 城乡建设稳步提升。构建“一主两副”“一城三区”大格局,新区实现了一座城市的突围,更加宜居、宜业、宜游。老城棚户区改造受到国务院表彰,“城市双修”经验全国推广,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级卫生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节水城市,“革命圣地、历史名城”定位更加凸显。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卫生县城全覆盖。有3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和944个重点村。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市公路总里程突破2万公里,新增高速里程293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全市1784个行政村实现了沥青硬化通村道路全覆盖。铁路总里程达到1000公里,新机场建成通航,16条航线直达全国25个城市。库容2亿立方米的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投用,解决周边县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引水工程向市区日供水能力达到5万多吨,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稳步推进。建制村手机信号或网络宽带全覆盖,建成5G基站144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安全饮水全部达标,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97%以上,累计改建卫生厕所23.7万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5.1%。县城基本实现网络供暖天然气全覆盖。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3 —

 25度以上坡耕地应退尽退,累计实施退耕1077.5万亩,森林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53.07%和81.3%。实施延河综合治理和治沟造地工程,年入黄河泥沙由治理前的2.58亿吨下降到0.31亿吨,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55.2%。打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主要河流劣V类水质全部消除,河流断面优良比例达到83%,6个国控断面全部达标,水质改善排名全国前20名。2020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9天,创历史新高,大气污染治理六项指标全部达到二级标准,首次进入国家达标城市行列,空气质量、PM2.5考核均居全省第一,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称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

 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完成改革任务854项,18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全国营商环境试评价城市和全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工程建设项目“六个一”审批模式入选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典型经验100例》。90户国有企业重组为16家集团公司,11家累计收入实现正增长、资产总额增长12.4。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省级验收,建成市县乡村产权交易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颁证工作被农业农村部充分肯定。

 民生福祉不断增强。69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成为中国扶贫交流基地之— 4 —

 一。村村都有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有168个村。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全覆盖,实现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80所,新增学位9.1万个,全市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和“双高双普”验收,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17853人,完成省定指标的11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4%以内,低于全省0.66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因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区位布局等因素的差异,县(市)区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仍存在各种问题。有的问题县(市)区可以自身解决,有的需要市级、省级层面统筹协调。总的看,经济体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增长方式粗放、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基础薄弱,是我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

 县域经济规模偏小,区域发展不均衡。县域经济总量整体偏小,相对较强的县,2020年GDP仅有241.64亿元,甚至不及发达地区的一个乡镇,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区域发展也不均衡,以强县的经济总量是弱县的7.68倍,靠市级层面统筹难度较大。

 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石油工业一枝独大,支撑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油主沉浮”“煤唱高调”的产业结构持续20多年。2014年之后,国际能源市场价— 5 —

 格大幅波动,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逐渐疲软,北部油气资源县GDP增速断崖式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国有能源工业企业占垄断地位,地方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第三产业增加值和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分别为32.8%和29%,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7.9%和51.1%、全国的54.5%和60%。新的增长动能成长缓慢,新的增长点难以对冲传统产业增长点收缩的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任务十分艰巨。

 国土开发利用空间受限,资源环境容量压力较大。我市县域国土空间的主要特点是:丘陵沟壑多、川原平地少,适宜开发的土地十分有限;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时空分布与发展需求不匹配;能源和矿产资源较丰富,开发利用受限多;生态功能明显增强,但生态环境整体脆弱。目前除一部分属于省级重点开发区以外,其余县(市)区属于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生产区,限制或禁止开发,工业化、城镇化的开发水平和承载能力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任重道远。

 城镇化建设质量不高,“聚”“散”功能不足。“十三五”以来,我市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居住条件、公共服务、人口聚集等都有大的改善,但无论是县城还是重点镇,对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先进技术、现代产业等生产要素聚集能力不高,甚至不乏“空心城”“空心镇”;城镇对周围资源的有序利— 6 —

 用和分配,辐射农村、带动农业、服务农民的能力不足。总体来看,实现人的城镇化、产业的融合化难度较大,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

 三、对策建议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把握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对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更加注重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新兴动能培育和成长、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共享,夯实国民经济基石,使县域经济更具实力、更有活力。

 增加项目投资。投资仍是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注重投资效益,大力增加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后劲。抢抓“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协同发展、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政策机遇,综合施策打好政策倾斜、油气煤炭、文旅资源、乡村振兴牌,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安家落户。优化投资结构,持续提升全市产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增强产业投资的直接、关联、溢出效应。降低投资准入门槛,拓宽领域、扩大规模、扩张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 7 —

 产业、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商贸物流、城乡设施等领域,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继续加大争资金上项目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用好专项债券和国家预算内资金,布局和实施交通、水利、能源、民生等公共投资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民生事业。同时在调整产业结构上狠下功夫,千方百计做长一产、做大二产、做靓三产,不断提升三产占比,激发经济活力。

 城乡融合发展。县域联城带乡,是城市和农村的纽带。要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乡村为依托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合理确定县城规模,既要增强城市功能,提高承载能力,满足农村人口向县城有序转移的需求,又要划定城镇增长边界,避免无序扩张,不断提升县城集聚产业和人口的水平,增强以城带乡的能力。同时,立足资源禀赋,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既要把小城镇建设得富有特色、充满活力,又要防止千篇一律、昙花一现,充分释放城乡融合发展和内需增长新空间。

 做优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的依托是产业,产业发展的趋势是集群。作为县的“肢体”和“细胞”,乡村发展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质量,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向400万亩苹果基地、40万亩设施农业、200万亩干果经济要效益,在稳定规模、延伸链条、形成集聚效应上下功夫、做文章。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优化产业布局、盘活低效用地、提高产出效应,按照“十四五”规划,打造现代农— 8 —

 业、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能源化工、先进制造、文化旅游6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富民强县步伐。

 强化全要素保障。建立全要素保障协调机制,加强上下游行业之间、县(市)区之间的协调配合,搞好资金、资源、土地、能源、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组织衔接,以要素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加强融资平台建设,推进政银企合作,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实体经济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加强用地保障,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治沟造地等政策,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加强服务保障,全力协调水电气价格下调、减税降费措施,降低企业成本。

 释放改革红利。改革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结合起来,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带动优质资源在县域集聚,推动高质量发展。采取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服务、规范涉企收费、创新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能等措施,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方向,自觉加大力度,精准定向招商,让大企、大商、大资的好项目进得来、能落地、见成效,做到招来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配套产业、促进一方经济发展。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通过设立保税区、出口仓和功能性口岸等措施,提升县域开放型经济承载能力。

 加强组织保障。一切工作最终要靠人来落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终还得靠县乡两级干部的真抓实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 9 —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打造胜任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干部队伍,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实施精准化、差异化考核,以坚强的组织保障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县一级承上启下、要素完整、功能齐备,在执政兴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要以富民强县为主线,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城乡贯通为途径,扎实践行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理念,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奋力书写追赶超越的精彩华章。

相关热词搜索: 高质量 县域经济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