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参考书招生人数复试线

时间:2022-06-14 19:15:09 浏览量:

  2021 年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考研复试线,考研招生人数 育明教育小刘老师整理 【温馨提示】这几年北林行管考研分为两个学院招生,经管学院和人文学院。最近两年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考生特别容易出现两个问题:第一,犹豫不决,不知道到底选择哪个院校,结果耽误了大量的时间。第二,自己看书,结果看了两三个月一无所获,反而没有信心了。建议大家可以随时咨询育明教育资深咨询师 183-1046-2543。2020年北林行管考研录取的学生中大部分为育明一对一学员或者视频课程学员,在校教授授课、独家师资、精准讲解。

 ·1 2021 年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复习 3 3 大注意事项·

 【1】7 月份之前一定要完成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搞清楚专业课重点,即哪些是重点背诵的,出题角度是什么。这个阶段不要做笔记,因为如果你自己复习,没有重点,做笔记无非就是抄书,没有任何意义。建议大家根据育明一对一课程或者视频课程进行重点的总结,教授讲解!8-11 月为第二轮复习,这个阶段在背诵的同时,一定要开始进行专题的整理。11-12月进行专业课的模式,5 次左右为佳,全真模拟,育明学员会享受高校教授批阅和点评。

 【2】这几年题目越来越灵活,尤其是论述题,特别是对热点问题考察的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大家平时一定要多关注相关内容。比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减税缴费与营商环境、全面小康社会、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放管服改革、土地改革、养老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税收体制改革、驻村第一书记及基层治理等。

 【3】院校选择一定尽早,很多同学到了 9 月份报名了还没有确定下来,这样的话,你就很难考上了。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尽早一些确定。考研不同于高考,只要大家信息准确、多努力,考名校不是问题。每年育明很多二本、三本的学员考上北大、清华、复旦、南开、浙大、中山、武大、川大等名校。信息+努力=成功。

 目录 一、2021 年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第一名学姐推荐)

  二、2010-2020 年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汇总 三、2020 年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复试线、招生人数、录取名单 四、2021 年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考研重点总结(第一名整理)

 五、2021 年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热点专题总结 六、2021 年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答题技巧(第一名分享)

 一、2020 年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第一名推荐参考书 8 708 公共管理基 础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年版; 《管理学》,周三多,高等教育出版社; 《公共行政学》,王乐夫,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年版; 3 813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第 6 版),唐纳德·E·克林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 4 版),罗纳德·克林格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8 728 行政管理学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年版;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年版; 《公共行政学》(第 4 版) ,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 4 854 中国政府与政治

 《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魏娜、吴爱明,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二、2010-2020 年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回忆 0 2020 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真题回忆版

 1.论述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的区别。

  2.论述公共管理的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

 3.论述国家监察制度改革并评价。

 公共政策分析 名词解释 1.LINDO 2.政策议程 简答题 1.政策评估的标准 论述题 1.反馈在政策系统中的作用 2.论述政策工具 公共行政学 比较 1.行政失调和行政失当 2.行政发展和发展行政 简答题 1.公共行政权力的公共性和自主性 2.论述整体政府及看法 3.赫伯特 西蒙和德怀特 沃尔多的论战 4.影响公共财政支出的因素 论述题 1.怎样理解“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2.怎样考核基层以减轻其负担,增加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

 公共组织理论 1.论述西蒙组织决策理论的核心命题 2.论述组织学习与组织变迁

  三、2020 年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复试线、招生人数 1.经济管理学院对外招生 3 人,每年复试线 370 分左右,报录比 1:8 左右; 2.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对外招生 3 人,每年复试线 360 分左右,报录比 1:5 左右;

 四、2021 )

 年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考研重点总结(第一名整理)

 五、2021 年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热点专题总结 以下内容摘自:《公共政策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年版 专题一 城市垃圾分类:政策工具、政策执行 一、概况介绍

 上海城市垃圾分类试点这一焦点事件的开展,逐渐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的确,垃圾围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城市垃圾分类随即成为国内各大城市解决垃圾问

  题的一项重要政策。垃圾分类成功的关键在于政策的有效执行,垃圾分类政策工具作为政策执行的手段和方法,对于政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居民的增多,导致“垃圾围城”问题的日益突出。加之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更高要求,“服务型”政府也势必将垃圾治理的重任扛在肩上。“垃圾也是一种资源”,垃圾的科学分类,是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基础。我国大中城市作为政策试点地区,率先在学习和借鉴垃圾分类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城市垃圾分类实践。

 城市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大致可以分为城市生活垃圾源头产生阶段、中间收运阶段和末端处理阶段,最后则涉及到整体性管理问题的研究分析。

 1 1. . 垃圾源头产生阶段中的问题

 (1 1 )源头减量工作

 源头减量指的是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生活垃圾减量化的界定仍存模糊。在实践中,城市生活垃圾更强调中间减量。立法者虽注意到源头减量的重要性,但法律规范大多是示范性、倡导性和宣誓性的,缺乏可操作的规范体系。

 (2 2 )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分类是现代生活垃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指的是生活垃圾的产生着按照特定的标准将自己产生的生活垃圾归类,以利于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理。

 ① 分类政策存在缺陷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存在制度缺失,缺乏明确细致、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

 ② 分类标准粗放 当前中国缺乏明确细致的分类标准,仍是粗线条的标准,需结合实际不断完善。

 ③ 分类意识淡薄 社会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理解和支持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政策实施成败的关键条件。近年来,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已经有所觉醒,但受传统习惯的影响,生活垃圾分类意识还比较薄弱。

 2 2. . 垃圾中间收运阶段中的问题

 中间收运阶段是联结城市生活垃圾源头产生与末端处理的中间环节,包括城市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 转运) 等管理过程。

 (1 1 )收运路线不科学

 在中间转运阶段,生活垃圾收运路线不科学,转运设施建设困难等问题比较突出。

  (2 2 )收集体系 缺乏协调

 ①非正式垃圾收集体系利弊并存 由于中国城市还存在相当数量的“拾荒”人员,实际上存在着一套非正式的垃圾收集体系,但这也有可能带来无序竞争、特殊垃圾无法收集等问题。

 ②现代生活垃圾收集体系急需构建 多主体协同完善,促成现代科学生活垃圾收集体系非常必要。

 (3 3 )收运效果欠佳

 大多数城市垃圾收运效果达不到预期,回收率不高,回收面窄。

 3 3. . 垃圾末端处理阶段中的问题

 末端处理即运用焚烧、填埋等方式对生活垃圾的最后处置,这一阶段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能力和水平。

 (1 1 )处理方式落后

 国外先进国家实践显示,焚烧发电越来越成为青睐的垃圾处理方式。但是,在我国焚烧并非主要垃圾处理方式。

 (1 1 )

 处理设施和技术水平落后

 我国很多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设备和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3 3 )处理设施建设中的资金筹集困难

 由于垃圾处理产业投资大、建设和投资回收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等多种因素,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因此很多城市政府存在着对生活垃圾管理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4 4 )处理设施建设引起社会不稳定和邻避冲突

 当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着人口规模膨胀、土地空间有限、处理设施紧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较大等突出问题。

 4 4. . 整体性管理的问题

 (1 1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制欠完善

 ①政府垃圾治理部门多头管理、职责交叉,存在一定的盲区; ②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府集管理者、执行者、监督者的角色于一身; ③职责配置不到位,存在推诿扯皮的空间。

 (2 2 )城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急需建立完善

 先进国家垃圾治理模式已拓展出税收、公用事业收费、直接收费等方式,但我国城市垃

  圾治理急需探索收费模式,给予一定经济刺激,并需要进一步强化责任追求体制。

 二、出题角度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即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环境治理、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垃圾分类政策逐渐发展成近几年的关注热点,且又与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等学科关联密切,自然而然也就成为各大热门院校公共管理真题考察的主要关注点。

 热门院校真题考查形式多为案例题或论述题,案例材料内容主要集中于部分城市的垃圾分类政策试点推广过程及成果,这里建议报考大城市热门院校的考生在平时备考中注意近几年所在城市的垃圾分类新举措,并在阅读后与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所结合、有所思考。城市垃圾分类政策平稳开展,但仍处于大城市试点的阶段,政策措施还具有较不完善的地方,真题考察更集中于政策工具、政策执行等角度,当然也不能忽视政策评估角度的考察。除此之外,还应考虑结合政策系统和政策的生命周期模型的相关所学知识开展研究。

 三、答题思路简述

 答题思路 1 1 :结合政策工具相关知识点

 育明教育提示:考生可酌情使用下述答题语言。但尤其要注意与真题案例材料的结合,切忌死记硬背概况介绍内容,空谈知识点。

 目前按照政策工具作用的机制不同,可以将我国城市采取的垃圾分类政策工具分为三大类,即行政主导下的命令控制型、市场调整下的经济激励型和社会参与下的社会参与型政策工具。

 1 1. . 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 —— 生活垃圾分类行政主导机制

 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是各国垃圾处理普遍采用的政策工具,该类工具在我国垃圾处理政策中应用非常广泛,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首先,命令控制型垃圾分类政策工具通过制定和完善明晰的法律法规,为政策工具执行提供权威性保障。其次,在垃圾治理的执行过程中,它可以引导各级政府行政系统形成综合

  决策机制,能够有效的发挥各级政府力量和调动资源保证垃圾分类工作开展。

 我国政府在垃圾治理过程中采用的命令控制型工具手段可谓是不胜枚举。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的出台、分类标准的制定、行政职责的落实,还有包括政策执行中的管理行政制度的制定,例如“定时定点”投放制度、“垃圾不落地制度”、“垃圾管理责任人制度”等。

 (1 1 )法律法规和分类标准的制定

 对于生活垃圾处理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央机关制定和地方政府机关制定两种。

 中央层面主要包括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年颁布、2014 年修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1992)、《关于公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通知》(2000,建设部)。

 地方层面主要是各级政府、试点城市根据中央层面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和颁布的地方性规章和政策,例如《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11)、《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2014)、《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2015)、《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19 年审议通过、2020 年 5 月 1 日正式实施)等等。

 对于标准制定,主要包括垃圾分类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制定,例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0)、《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2003,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2004,建设部)等。

 (2 2 )管制制度的制定

 所谓管制,就是针对某一政策目标,要求或禁止目标群体采取某些特定的行为,进而促成目标的实现,对于不遵守要求的目标群体将受到一定处罚。例如北京、上海两市研究推出相关垃圾强制分类政策;还有一些城市的垃圾分类实施办法中,实行的某些制度性的要求,例如北京市“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制度”和“垃圾分类评级制度”,深圳市“辖区生活垃圾限量排放制度”、“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社会监督员制度”和“生活垃圾跨区域处理环境补偿制度”等。

 (3 3 )直接供给

 主要是针对公共物品的供给,由政府财政提供专项拨款,或有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提供专项服务。对于生活垃圾的治理,一般是由城市环卫部门进行负责收集和运输,同时其他的部门,例如林业部门、环保部门、城建部门在承担一定的职责和任务,配合环卫部门的工作。环卫部门可能采取服务外包的方式,将生活垃圾分类指定给某些行业公司。例如焚烧发电企业、废弃物回收企业等,通过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者经济补贴促进垃圾处理工作的开展。

  (4 4 )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是针对生活垃圾个人和企业单位,对没有按照垃圾分类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违反相关规定,有关负责部门和执行机构可以进行一定处罚,包括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例如《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12)规定,在垃圾处理过程中,阻碍或阻挠生活垃圾管理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职务,或者围堵生活垃圾收集、运输车辆和处理设施,或者阻碍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进行做出治安管理处罚。

 2 2. . 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 —— 生活垃圾分类市场调整机制

 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是指政府行政部门发挥经济杠杆机制作用,对市场行为主体进行经济成本控制,从而使其行为有利于垃圾分类目标的实现。经济激励政策工具并不强调对主体的强制性,但是也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具有间接强制性,在实践中主要利用使用者

 (1 1 )使用者付费制度

 这一政策工具主要指城市生活垃圾采取收费方式,不仅可以筹集垃圾处理费用,补贴财政支持,还可以引导民众垃圾减量投放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收费,可以从消费成本上控制居民垃圾数量的投放,引导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目前情况下,我国垃圾分类收费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包括固额收费、按水量收费和随袋计重收费等形式。

 (2 2 )奖惩机制结合

 为了更好的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主动性,使居民从思想上和行为上愿意主动配合政府做好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化任务,各地政府部门采用了许多的奖励手段和处罚手段,通过正向的奖励和反向处罚相互结合的方式更好的促进垃圾源头分类的实现。

 (3 3 )政府补贴

 政府补贴主要是政府部门为垃圾处理企业、环保组织或者基层政权组织提供资金支持,用来调节社会分配和生产的一种手段。对于垃圾治理,政府每年都有专项资金进行处理,同时当开展垃圾分类活动的时候,政府部门将拿出更多财政支出。而参与垃圾焚烧,垃圾填埋处理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每年完成的垃圾处理量来获得国家补贴。依据《可再生能源法》有关规定,通过垃圾焚烧发电进行垃圾处理的企业,将会得到每千瓦 0.25 元的电价附收补贴。对于个人,政府通过积分制方式,实现资金补贴。

 3 3. . 社会参与型政策工具 —— 生活垃圾分类社会参与机制

 社会参与型政策工具相比于前两种政策工具,其区别之处在于效用发挥后能够保持长效

  性。不依赖于法规的强制性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型,该类政策工具一旦发挥作用,就会将分类观念同化到企业的经营理念与居民个人的价值观中去,从意识上影响公民积极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社会参与型政策工具,主要发挥社会各方参与力量的作用,促进更多主体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减少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阻力。主要参与对象包括公民个人、志愿性组织、环保组织、社区居委会和业委会、企业等等。

 答题思路 2 2: : 结合政策执行相关知识点

 育明教育提示:此处答题可以重点结合 1 1 5.2 2 常考知识点梳理中的考点 4 4 政策执行的过程/ / 步骤及考点 9 9 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这也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时要形成框架体系记忆,方便到考场答题能快速按课本的逻辑来组织答题语言。但尤其要注意与真题案例材料的结合,切忌死记硬背概况介绍内容,空谈知识点。

 答题思路 3 3 :结合政策系统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相关知识点

 育明教育提示:考生可酌情使用下述答题语言。但尤其要注意与真题案例材料的结合,切忌死记硬背概况介绍内容,空谈知识点。

 1 1. . 城市垃 圾分类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1 1 )政策执行主体产生的问题

 ①干部政绩考核标准过多偏重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②地方政府财政预算资金投入不足 ③环保部门角色重叠,集执法主体与守法主体于一身,监管不力 ④政府宣传教育力度不足 (2 2 )政策执行目标群体产生的问题

 ①对居民的利益激励不足,居民对其缺乏足够的认知,积极性不高 ②政府管制过多,导致居民过度依赖政府,而忽视自身的角色作用(政府失灵)

 ③垃圾清运装置跟不上,造成垃圾混装,已有意识的居民垃圾科学分类后未被正确回收处理,引发部分居民的不理解 (3 3 )政策本身产生的问题

 ①法规规章过于笼统,政策存有缺陷

  ②分类标准不一,覆盖面窄 (4 4 )市场失灵

 由于市场自发局限性,也不可以单纯依赖市场调节。

 2. 针对城市垃圾分类政策实施中问题的对策

 (1 1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居民义务,强化奖惩机制

 (2 2 )加强政策宣传力度,树立垃圾分类意识

 (3 3 )建立完善垃圾回收产业链,充分发挥市场化作用

 (4 4 )建立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提供经济激励

 (5 5 )加强对垃圾分类的监督,定时定点清运垃圾

  答题思路 4 4 :结合政策的生命周期模型相关知识点(侧重政策执行)

 育明教育提示:对城市垃圾分类政策的研究,也同样适用于政策 的生命周期模型。本部分将围绕政策执行角度进行分阶段论述,大致可以分为城市生活垃圾源头产生阶段、中间收运阶段和末端处理阶段,最后则涉及到整体性管理问题的研究分析。当然,其实这一部分也是前两个思路的整合。

 参照本专题概况介绍的内容,概况介绍部分展示了城市垃圾分类政策的较完整周期。考生要留意大小标题内在的逻辑关系,这里将不再赘述。平时备考可酌情背记,但切忌脱离真题材料空谈。

  专题二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应急政策管理 一、概况介绍

 2020 年初,我国遭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然袭击,湖北省武汉市等多个地区集中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全国其他省市感染病例多为输入性病例,在春节前夕渐呈全国蔓延之势。国家卫健委领导称,此次疫情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这次疫情也同样成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一次大考。

 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要求。后又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中央要求对湖北武汉市等地近期陆续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力做好防控工作。要制定周密方案,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要全力救治患者,尽快查明病毒感染和传播原因,加强病例监测,规范处置流程。要及时发布疫情信息,深化国际合作。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强有关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工作,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为应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启动了中央人民政府层面的多部委协调工作机制平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随后各地方政府纷纷响应中央号召,根据地方实际精准施策,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二、出题角度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病毒扩散性较强,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对各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一次检视,是对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在此次大考中,我国政府发布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防控措施收效明显,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

  疫情成为 2020 年初我国乃至全球社会关注的焦点事件,与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等学科关联密切,自然而然也就成为各大热门院校公共管理真题考察的主要关注点。

 热门院校真题考查形式多为案例题或论述题,案例材料内容主要集中于各地政府疫情防控措施,特别要重视武汉、苏州、深圳等疫情重灾区的相关防控办法,另外建议报考大城市热门院校的考生在平时备考中注意近几年所在城市的疫情防控新举措,并在阅读后与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所结合、有所思考。

 “非典”之后,我国持续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与传染病防控体系,并相继建成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等系统,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初期,疫情发生地的政府部门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着信息发布迟缓、决策欠周、处置不力等问题,造成了新冠肺炎疫情难以得到及时控制、四处扩散的严重后果。这就给了真题考察的切入角度,更集中于应急性政策管理、政策工具、政策执行等角度的考察。当然,疫情防控不是政府“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发动多主体共同参与联防联控,考生还应考虑结合政策系统的相关所学知识开展研究。

 三、答题角度总结

 (一)防疫治疫是对公共治理体系与公共治理能力的大考

 1 1. . 新冠肺炎重大疫情防控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周少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首席研究员)

 认为:

 (1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权责不清问题

 从病毒的感染、传播和扩散,有一个疫情演变的过程和逻辑,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考验着公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而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任一环节的疏忽和漏洞,都可能导致疫情的扩散蔓延和难以控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公共治理体系的极限考验,也是对公共治理能力的综合大考。

 自 03 年“非典”之后,我国持续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与传染病防控体系,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初期,疫情发生地的政府部门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着信息发布迟缓、决策欠周、处置不力等问题,造成了新冠肺炎疫情难以得到及时控制、四处扩散的严重后果。

 从公共管理学与公共治理理论方面分析,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

  的权责不清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面的权责不清现象

 及时、准确、公开的信息发布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机制。但在谁能发布信息、发布什么信息方面,在各级政府卫生部门之间却存在权责不清的现象。相关立法在信息发布主体的确定上存分歧,游离在各级政府与其所属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之间。

 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决策方面的权 责不清现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主要包括决策信息收集、决策咨询、决断等环节,分别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疾病控制机构、决策咨询委员会行使相应权责。这主要体现在“何种级别的应急决策由哪级政府决断”“通过什么程序决策”等方面,存在授权主体不明确、权力界限不清晰等现象。

 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方面的权责不清现象

 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机构权责不清晰上。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不仅是卫生部门一个部门或系统的事情,往往需要应急管理部门的强力配合。

 其中,医疗系统和公共卫生系统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机制不完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协同性不强,疾病预防控制职责不清,特别是在应急队伍、医药储备与装备储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善后评估等方面的权责划分不清晰。

 (2 2 )

 市场监管与疫情上报 存在疏漏

 与“非典”疫情相似的是,此次疫情依然与非法捕食野生动物有关。作为第一块监管和检疫基石,政府市场监督部门和食品检疫部门的日常工作存在松懈和疏漏,这是此次疫情演变的第一个环节缺陷。

 “ 非典 ” 过后,法治化、制度化的日常监管体系仍未到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再次给了我们深刻 教训。

  “非典”之后,我国建立了从中央到省级、市级、县级,直到乡镇街道医院的五级垂直疫情报告体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不明原因肺炎应在首诊医生发现后,及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进行上报。此次疫情发现首例不明原因肺炎是在 2019 年 12 月初,按规定应该每天及时报告新增病例,县级以上的疫情监测系统是应该知悉武汉疫情的蔓延扩散情况的。如果疫情监测系统及时与各级政府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并能及时根据疫情变化作出相应的防治举措,疫情扩散是可能在第一时间和有限范围内得以遏制的。

 但遗憾的 是,疫情防治的这一环节我们再次失守。

  (3 3 )

 疫情监测与防治应对的互动提升过程出现漏洞

 从此次武汉疫情演变的过程来考察,疫情监测和疫情防治的互动提升过程出现了漏洞,也就是说疫情防治的举措并没有随着疫情扩散而相应地提升。大致的演变过程还是比较清晰的,其中有关键的三个时间环节:

 ① 疫情的监测和上报 环节

 从 2019 年 12 月初发现首例感染者,到 12 月 30 日第一批国家专家组赶赴武汉,疫情的监测和上报系统应该是顺畅和按规定进行的。疫情监测系统不够准确,地方政府可能存在瞒报误报等情况。

 ②疫情的分析和判断环节

 对病毒的提取和分析,武汉当地和国家有最好的科研分析团队。但值得大众质疑的是,直到 1 月 20 日第二批国家专家组的钟南山院士,公开断言“肯定人传人”之前,武汉防疫部门和武汉市政府在对此的政府公告中,一再宣传疫情“可防可控”“不排除有限人传人”“但持续人传人风险较低”。

 ③ 防治举措提升的 “ 宣布权 ” 问题

 2020 年 1 月 20 日钟南山院士公开表示“肯定人传人”后,在中央领导的批示监督下,武汉疫情防治形势骤然升级,1 月 23 日宣布武汉“封城”,全国也由此进入了防疫抗疫的全民动员时期,但已经错过了宝贵的有效防疫期。

 在此有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问题是,武汉市宣布提升防治举措及其“封城”,是需要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的,并不是能够自主决定的地方政府行为。在这一疫情不断蔓延升级的过程中,武汉市的防治举措并没有相应地得以提升和加强 (4 4 )

 全民动员与全国防治 难度大

 2020 年 1 月 23 日以后,防疫抗疫工作进入了全民动员和全国防治的高度关注时期。但最佳防疫期已经失去,500 多万人已经从武汉流散全国,加之春节期间全国人民的各地大流动,防疫抗疫工作已经到了最艰难最复杂的困难时期。此时,全民动员和全国防治的“举国体制”再次发挥威力,全国各地城市乡村进入“各自为战”“分点剿灭”的“战疫情”阶段。

 全国各地城市乡村的 “ 防疫歼灭战 ” ,都在考验着各地城市乡村公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反映出来的制度性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全国各地 “ 各自为战 ” ,缺乏全国性的统一协调

 由于农民工的大量返乡,疫情已经蔓延到全国各地城乡。全国各地城市和乡村,不论大

  小,都进入了“分点剿灭”的各自为战状态。这一阶段,全国各地的疫情蔓延和带病人群不同,对医疗物资和医疗队伍的需要也相应不同,但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调配和协调,医疗物资和医疗队伍的部署和调配失去平衡。加上各地的封路和封城,更使全国性的蔬菜和医疗物资的运输出现障碍和问题。

 ② 城乡之间防疫和医疗能力的差距

 城乡之间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水平的差距由来已久,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更加凸显。城市里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基本可以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检查,但乡村的相关病例就只能运往县城医院和城市医院。

 ③ 防疫抗疫对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提出了综合性的全面挑战

 特别是基层县域治理和乡镇治理,其习惯性地运用“开会布置——签订项目责任书——检查监督——年终考核”的工作程式。但重大疫情的冲击,需要快速反应和自主的处置能力,此时以往惯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方式,根本无助于疫情的防控和应对。

 (5 5 )

 党政统合与多方协同 中的制度性缺陷

 在“举国体制”的制度惯性和“压力型政府”的路径依赖下,基层的公共治理多年来一贯采用党政主导、党政主办甚至党政包办的方式,这在一些运动型治理和运动型项目中表现特别突出。

 在此次防疫抗疫的阻击战中,党政统合领导一切的制度威力再次发挥作用。从中央到乡村,防疫抗疫工作成为各级党政部门的头等大事,党政各级部门和干部冲锋陷阵在抗疫一线。

 但由此也暴露了公共治理和基层治理中一直隐藏着的制度性缺陷 :

 比如:

 ①基层政府包办一切,基层干部不堪重负,“连轴转”的工作压力挑战着基层干部的身心极限。

 ②基层干部习惯性懒政、怠政和不敢担当的作风,在防疫抗疫的压力下暴露无遗,难以胜任非常时期的快速应对和处置要求。

 ③地方红十字会和慈善系统的官僚作风,难以适应防疫物资大量捐赠和准确分配的急迫需求,造成红十字系统捐赠物资大量积压而迫切需要物资的医疗系统却无物资可用。

 ④各级政府独包独揽,忽视和无视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组织的多方参与和协调防疫,如各地医院亟需的医疗物资捐赠,可以通过顺丰、京东和阿里巴巴等企业,实现物资捐赠者与接收医院的快速直接对接。

  ⑤各地防疫抗疫中,很少能够见到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志愿者的身影,强大广泛的社会组织“第三方力量”无从发挥作用。

 ⑥公共舆论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信息沟通作用,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利用。疫情发生和扩散后,如果利用电视、手机等大众传播手段,第一时间传播和沟通医院急需物资和捐赠物资的双方信息,促使物资捐赠者与接受者直接对接,减少捐赠物资的中转环节,则会更加有利于防疫抗疫工作的展开。

 未来战胜疫情和保证公共卫生安全,迫切需要在党政统合的领导下,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组织,公共媒体和自媒体以及广大公民,各自发挥其优势和功能潜能,形成多方 参与、协调治理的治理合力和治理格局。

 2 2. . 完善新冠肺炎重大疫情防控的对策建议

 学者 唐亚林 (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认为:

 (1 1)

 )

 对公共危机进行重新分类与重新定级,建构上下贯通、条块联动、整体合力的 “ 干字型 ” 综合应急治理体系

 综合根据发生原因、危害性质、波及范围、影响后果、防控难度五大要素,将原来分为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级(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的公共危机进行重新分类,将其分为三大类,即自然灾害危机、社会灾害危机、公共卫生危机,并 对公共卫生危机或疫情进 行重新分级,即将社会心理恐慌效应、认知判断限度、次生灾害演化度等要素与发生原因、危害性质、波及范围、影响后果、防控难度等要素有机结合,划分为通过专业性部门处置的一般公共卫生危机或者疫情、通过综合性最高级地方政府处置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或者疫情、通过中央层面出面组建领导小组进行处置的特别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或疫情三大应对级别, 建构上下贯通、条块联动、整体合力的 “ 干字型 ” 综合应急治理体系。

 (2 2 )

 推行链式封控管理理念与方法

 首先,在一旦采取包括封城、封闭小区、封路等封控管理措施后,需要对其所涉及到的链式医疗保障、生活保障、生产保障、安全保障、舆论管控乃至国际社会信息通告与合作等问题,进行权威介入、综合协调、联动处置、信息澄清、合力管控等体系化运作机制建设。

 其次,提高封城、封小区等疫情封控的科学性,注意分类隔离,加强医疗保障与生活保障,探索不同类型隔离与治疗管理模式、直接对接物流配送模式、配送服务模式以及联防联

  控模式。

 在实施疫情封控管理过程中,要本着再调度、再部署等创造性与执行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发挥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的作用,将市区(县)街道(乡镇)干部下沉到社区,直接参与日常封控管理工作; 一方面要发挥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党员市民村民的带头作用,发动广大市民村民积极参与身边、家边、小区的疫情防控工作,打赢防控疫情的人民战争; 再一方面,要以社区为平台,注重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就地就近”参与联防联控的作用,形成“三社(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联动合力”联防联控模式或者“四社(社区、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联动合力”联防联控模式。

 第三,对重大疫情引发的信息失真与舆情喧哗、社会心理恐慌情绪、国内外舆论场交锋等问题,加强对网络声音生态的有效辨析、引导与管控,推进重大疫情防控过程中舆论声音生态建设。

 (3 3 )

 加强人口密集型特大城市以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与空间为核心的公共空间留白

 针对人口密集型的特大城市与大城市所内蕴的流动性、风险性、脆弱性“三性社会”特征,注重进行公共空间留白,预留足够的、平整好的、硬化好的土地或作为机动的公共空间与场所,上下水、电力煤气通讯设施都事先高标准地铺设好,平时作为一般的公共空间或者当作郊野公园,一旦疫情、地震、战争等发生时,立即转换成医院、救助站、避难所等。

 (4 4 )

 开展日常教育、定时演练与应急指导相结合的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教育

 从幼儿园开始,在各类教材体系中加入健康饮食、健康生活方式、应急防护知识等教育内容;在全国各社区,广泛开展以健康饮食、健康生活方式、健康交友、健康锻炼为核心的社区教育文化卫生活动;将病毒学、流行医学等医学类专业纳入教育部“强基计划”重点;编写不同类型不同烈度不同范围的重大危机应急预案手册,在全国各地进行普及推广;居安思危,平时注重重大危机应急演练,在特大城市每隔十年举行一次,将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日常教育、应急指导与定时演练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广大居民的防控意识和各级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应对危机能力。

 (5 5 )

 实行联动式订法修法 (后面有法律体系内容详述)

 一是在《突发事件应对法》基础上,将《紧急状态法》的制订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二是对直接涉及公共卫生危机的包括野生动物交易与食用、食品安全保障、动物疫情防控、生物安全、重大疫情防治等相关法律法规与应急预案进行订法修法;

  三是对间接涉及公共卫生危机的包括日常公共卫生科学知识教育与传播、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与培训、分级诊疗与集中点隔离、重大疫情防护资源保障、公共卫生疫情治疗基础设施等法律法规与应急预案进行订法修法; 四是对与公共卫生危机上下游密切相关的还包括各种医疗费用保障与结算、重大疫情公共预算专项支出、国家与地方医疗资源联动与协调、平战结合的应急物资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法律法规与应急预案进行订法修法。

 (二)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控疫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依法履行职责,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1 1 .及时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要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处罚程序,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见》审议通过后不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了《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就处理当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明确法律适用。

 同时,全国各地纷纷在中央文件精神指导下发布疫情防控通告或地方法规,及时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率先发布《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暂行办法》,对疫情报告、预防与监测、医疗救治、社会面防控、保障措施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

 2 2. . 严查各种违反疫情防控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工作,加大对暴力伤害医务人员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严厉查处各类哄抬防疫用品和民生商品价格的违法行为,依法严厉打击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医、制假售假、造谣传谣等破坏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社会安定有序。

 开展疫情防控阻击战以来,全国各地发生了一些违反疫情防控的案例,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类:有的诈骗和制假售假,有的抗拒疫情防控。目前,这些违法犯罪行为已经受到行

  政拘留、刑事拘留等处罚并予以及时通告。违法犯罪行为的及时处理,有效减少了类似违法犯罪案件的再次发生。

 3 3. . 确保疫情防控执法合规合法合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疫情防控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组织基层开展疫情防控普法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防控以来,为保障人群的正常流动,保障生命通道、物资通道的畅通,政府部门采取一系列合规合法合情的措施。例如,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和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确保“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正常流通秩序的紧急通知,要求严禁未经批准擅自设卡拦截、断路阻断交通等违法行为,确保“菜篮子”产品产得出、运得走、供得上。

 为进一步做好疑似病例或隔离居民的防控工作,有的社区对所有居家隔离住户逐户上门告知权利义务、签订承诺书、张贴封条。工作人员会每天上门了解情况,每天做记号,完成14 天的隔离后封条就会被取下。有的还推出“代购”服务,帮隔离居民采购并送货上门,每天清理垃圾。隔离对象还可通过专职联络员电话和微信群联系上门,实现电话 24 小时接通,微信群 10 分钟内回复。这些社区的做法即合规合法,又合情合理暖人心。

 (三)

 应对疫情 需重视产业政策 —— 以北京、苏州、深圳出台助力复工复产的政策为例

 1. 总思路:分区分级精准施策助力复工复产,重视产业政策,轻货币刺激

 在 2 月 23 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为有序复工复产提出 8 点具体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即低风险地区要尽快将防控策略调整到外防输入上来,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中风险地区要依据防控形势有序复工复产,高风险地区要继续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分类防控,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实施重点突破。战“疫”伊始,中央就提出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当前,武汉和湖北仍然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地区,继续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各地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积极发挥中小企业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的产业政策。

 俞平康 (I IMI 特约研究员、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首席金融市场专家 )认为:

 制造业中长期增长前景取决于市场需求的恢复和服务业复苏。从供给角度来讲,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损失得到一定控制;从需求角度来看,疫情主要冲击的是服务业,服务业占整

  个 GDP 贡献率达 60%,从业者比例高达 70%,从业者需求是下游制造业生产出来的终端消费产品,下游制造业需求的波动在上游、中游制造业会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抗压韧性强,复工复产需有序推进,不能操之过急,应对疫情需重视产业政策,轻货币刺激。

 2 2. . 北京 暖心举措助力企业度过疫情难关

 为帮助受疫情影响而遭遇生产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央行、银监会发布通知,对信贷政策作出调整,央行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投放流动性资金。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出台了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相关财税政策,促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在此期间,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举措,从中央到地方打出系列组合拳,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预期。

 早在 2 月 3 日,北京市政府就出台系列举措应对疫情危机,措施涵盖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加大防控资金支持力度等多个方面。2 月 5 日,北京市政府再次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出台“16 条”措施,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力争切实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此番出台的措施以问题为导向,全面部署、精准施策,突出了政策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于细节中见温度。针对当前困扰中小微企业生存的现金流问题,北京市通过停止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房租、延期纳税、研发补贴等多种措施协同化解,并对社会各界最为关心的援企稳岗问题作出细化部署。3 日和 5 日两次出台的政策举措都是在很短时间内,由北京市政府统一部署,协调财政、金融、人社、发改、经信等多个职能部门快速推出,体现了首都速度和首都效率,提振了人们的信心 3. 苏州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

 苏州市政府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意见,即政府加大金融支持、稳定职工队伍、减轻企业负担三方面的支持措施。另外在每条措施之后,都明确了相应的责任单位。

 (1 1 )加大金融支持

 ①确保小微企业信贷余 额不下降

 由市金融监管局、人行苏州中支和苏州银保监分局牵头负责,各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确保 2020 年小微企业信贷余额不低于 2019 年同期余额。

 ②确保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降低

 由市金融监管局、人行苏州中支、苏州银保监分局牵头负责,鼓励各银行机构通过压降成本费率,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③发挥各政策性银行“国家队”作用

 由市工信局、金融监管局、人行苏州中支、苏州银保监分局牵头负责,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在苏分支机构加大服务对接力度,全力满足疫情防控融资需求。

 ④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保障性金融服务

 由市金融监管局、人行苏州中支、苏州银保监分局牵头负责,持续开展“百行千人进万企”活动,组织金融机构通过走访、线上顾问、远程服务等形式,对小微、无贷企业特别是受疫情影响的企业进行顾问服务,逐户了解企业受疫情影响情况及金融服务需求,实现企业需求与金融供给的精准匹配和高效转化。各金融机构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开辟快速审批通道,提供优质高效综合金融服务。

 (2 2 )稳定职工队伍

 ①实施援企稳岗政策

 由市人社局、财政局牵头负责,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可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 50%。对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返还标准可按 6 个月的当地月人均失业保险金和参保职工人数确定,政策执行期限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②缓缴社会保险费

 由市人社局、市税务局、市财政局、市社保中心牵头负责,对受疫情影响,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确实无力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中小企业,按规定经批准后,可缓缴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缓缴期最长 6 个月。缓缴...

相关热词搜索: 参考书 真题 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