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深化“放管服”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专题培训班上讲话&全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动员大会上讲话

时间:2021-10-13 08:58:24 浏览量:

在全市深化“放管服”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 同志们: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精心组织举办全市深化“放管服”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专题培训班,邀请了省、市多位领导、学者以及企业专家授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次培训工作,×副市长亲自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下面,根据议程安排,我作汇报发言。

 一、“放管服”改革取得新成效 2020 年,对我市“放管服”改革工作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局作为政府组成部门,搭起了“放管服”改革工作“四梁八柱”,实现了开门红。

 一是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去年,市县两级全面完成行政审批服务机构设立工作,市本级以及×个县市区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局,乡镇(街道)成立了政务服务中心、村(社区)成立便民服务中心,加之这几年“放管服”改革和“三集中三到位”改革深入,全市政务管理服务的组织领导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平台体系更加完备,基本形成了市级统筹、部门协同、整体联动、线上线下融通的行政审批服务体系。

 二是审批效率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审批项目分类管理和流程再造,将所有进驻事项分为即办件、一审一核件和承诺件三种类型,并分类编制办事指南,全面公开办理流程,审批环节精简×%,审批时限提速×%。强力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两批×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全部落地,积极打造“一次告知、一次申报、一次受理、一次办好”的“一次办”闭环流程,办理环节减少×%,办理时间减少×%,群众跑动次数减少×%,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满意率达到×%。

 三是政务环境不断改善。持续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部门审批职能向行政审批服务科集中,行政审批服务科成建制向政务中心集中,部门向窗口授权到位,与企业和群众办事密切相关的×个部门的×项审批服务事项和水、电、气、通信等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全进驻,真正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强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和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行动,为企业设立及项目报建提供一对一全程免费帮代办服务,当好项目落地全程“保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个工作日内,提速×%;社会投资项目报建审批时间压缩至×个工作日,提速×%,项目落地速度大幅提升。

 四是电子政务不断发展。全力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积极打造×政务服务旗舰店,着力推进部门数据互联互通,线上线下集成融合。政务大数据中心完成了市场监督管理局、税务局、公积金、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等×家部门×余条信息资源目录,以及×个国家部委×个数据接口,×个省直部门×个数据接口,×个市直部门×个数据接口的共享接入,共汇聚数据×亿余条,并共享了×多个数据接口给政务服务,民政,发改委,纪委等部门,接口调用次数×万次。同时,建设“×群众”APP,推进网上审批试点建设,在重点领域网上办事实现突破,“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走出了一条智慧便民之路。

 五是工作 成效更加明显。我市“放管服”工作经验在省政府办公厅《调查与研究》上刊发、在省政务管理服务局《政务管理服务工作》重点推介。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荣获×年度全省先进,在全省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市党政门户网站、“×”政府服务热线进入全国×强,连续三年荣获“先锋奖”。

 二、“放管服”改革呈现新特征 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特别是服务经济建设的政务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们要对当前和今后如何改进政务服务环境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

 (一)优化政务 环境是适应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趋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放管服”改革工作。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不断优化办事创业和营商环境,切实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李克强总理强调,聚焦“放”“管”“服”和“营商环境”四个关键词,强调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二)优化政务环境是培植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内容。目前,地方经济建设和项目引进不再是优惠政策的竞争,而是政务服务环境“软实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优化发展环境,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坚定不移地推行“三集中,三到位”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下死决心解决职能不进驻、授权不到位、数据不互通等问题,真正实现“只进一扇门”、“一件事一次办”的工作目标,不断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和创新,营造宽松、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通过打造服务“洼地”,构建发展“高地”,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三)优化政务环境是应对疫情“新影响”的现实需要。从我市情况来看,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从市场主体来看,中小企业生存难度加大。受需求不足、成本升高两头挤压,中小企业资金难、成本高、困难多的问题大量存在。从复工复产情况来看,还有很多堵点和难点。资金链、供应链、产业链和政策落地落实存在不少困难,尤其是政策落地与我们的政务服务密切相关。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确保全市经济平稳运行,必须靠优化环境、优化服务、优化政策,深化“放管服”,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是当务之急。

 (四)优化政务环境是回应群众“新期待”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推出了很多务实管用的便民措施,老百姓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但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承诺“最多跑一次”和“一件事一次办”,仍有一些停留在一个环节或一个部门,没有真正落实,群众对来回跑路、反复排队、重复提交材料还有不少反映。这就要求政务服务改变过去以政府部门为中心的模式,坚持以群众为中心来再造办事流程,为群众办事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三、“放管服”改革面临新课题 近年来,在“放管服”改革工作中,各地各部门创造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我们要在认真总结、深入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突出重点,加倍努力,提升工作新成效。

 (一)把握规律,理念要更新。“放管服”改革必须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放管服”改革工作必须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来开展,如果离开了这些大局,“放管服”改革就偏离了轨道。

 二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法治化就是要在法治轨道上严格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各类产权,向社会释放依法改善营商环境的积极信号;国际化就是要在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工程审批、投资审批、获得要素、保护中小投资者等方面,坚持按照国际营商环境测评标准对标对表。

 三是坚持问题。

 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问题导向要奔着目标去,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目标,用最好的结果来检验工作成效。如果“放管服”改革工作没有目标,就找不准问题。“放管服”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改善营商环境,进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就是要降低疫情影响,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就是要着眼改革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要聚焦群众烦心事、操心事,聚焦改善营商环境,聚焦改革创新,聚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聚焦高质量发展等关键环节去找问题,解决了重点问题,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放管服”改革工作就能够取得好的成效。

 (二)抓住关键,步伐要加快。“放管服”改革工作很多,千头万绪,最关键的是要抓好这么几件事。

 一是推动“ 一件事一次办” 改革更加成熟。“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是“放管服”改革的一块“金”字招牌,必须完善它、擦亮它。昨天,×省发布了“一件事一次办”服务规范,并即将成为国家标准,大家要认真学习,准确理解,贯彻标准要求,围绕高效“一次办”,持续推进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要围绕“跨域通办”,一体化办理,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和移动端应用,实现无差别受理、同品质办理;要围绕便民利民,推进审批服务资源下沉,使更多“一件事”“就近办”,持续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体验感、满意度。

 二是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更加深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是国务院、省政府要求推进的一项重点改革,必须做实、做细。要围绕统一审批流程、统一信息数据平台、统一审批管理体系、统一监管方式的要求,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全覆盖改革,构建科学、高效、便捷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要推进县市区、园区等重点地区以及区域评估、多规合一、多测合一、多图联审、联合验收、告知承诺等重点改革,加快项目落地速度,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抓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贯彻落实为主线,抓紧研究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办法》;要抓好复工复产政策的落实,将政策落实作为今年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要建立健全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红黄牌”制度,推动行政效能不断提升。

 四是持续推进简政放权。要以打造最优政务环境为目标,大力推进审批事项能简的一律“简”到位,能放的一律“放”彻底,确需审批的进一步简化流程,确保精简后的审批时限较法定时限提速×%以上,让企业多用时间跑市场、少费工夫跑审批。要持续推进“三集中三到位”改革,确保市本级及县市区政务服务大厅与企业和群众办事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和人员入驻到位、窗口审批授权到位、电子监察到位。要推动县市区场地建设。×县、×市、×区、×区、×区要严格按照政务中心建设面积标准完成场地改造,满足功能需求。。

 五是全面深化政务公开。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原则,全过程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尤其要做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信息公开,丰富公开内容,让老百姓真正看得到、看得懂;要继续办好用好管好市政府门户网站,打造全市统一的“网上政府”,让老百姓一网能知×事;要依法依规、及时准确进行公布,主动回应公众关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六是打造“ ×” 政府服务热线品牌。还未建好热线平台的县(市)要加快建设步伐,全面实现“一城一平台”。市级“×”热线要加大部门政务热线整合力度,抓紧增设坐席,积极创新热线工作方式,巩固前期成果,继续开展好领导接听、热线问政、工作讲评等活动。探索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建设热线智能语音导航模块,提升热线信息化水平,减少话务工作量。加强热线管理,加大宣传培训、督查督办力度,注重分析研判,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进一步创新评价体系,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提升群众满意度,把“×”热线真正办成为民服务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七是继续办好管好政府网站。坚持集约融合办网、安全规范管网,严格网站开办整合流程,规范域名管理,抓好内容建设,推进资源集约,加强日常监管和考核评价,实现政府网站健康有序发展。挖掘利用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库价值,推进政府网站数据治理和开放,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研判处置舆情、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八是加强政务新媒体管理。统筹推动政务新媒体与政府网站整体协同发展,按照“谁开办、谁主管,谁应用、谁负责”要求,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以用户为中心、内容建设为根本,健全内容发布审核制度,不断强化发布、传播、互动、引导、办事等功能,提升政务新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制定政务新媒体备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分级分类政务新媒体动态管理台账,对政务新媒体实行常态监管、科学评估、优质运维。

 (三)突破难点,力度要加大。“放管服”改革中,还有一些堵点和难点,今年要重点聚焦五个难点进行攻坚。

 一是推进数据共享。数据是政府资源、数据是生产资料,数据共享是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用好“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的前提和基础。今年要重点围绕“想要的数据找不到、找到的数据联不上、联上的数据不能用、能用的数据没更新”的问题进行攻坚。必须全力以赴、积极主动把这四个问题解决好。各部门要主动提供数据、及时更新数据、积极共享数据,要用好管好数据,确保数据安全。二是加强中介服务管理。中介服务收费高、程序繁琐、垄断性和利益关联性强,已成为行政审批服务的难点和堵点,影响营商环境、影响政府形象、影响政务管理服务水平。要依托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按照“统一平台支撑、统一事项管理、统一入驻服务、统一网上采购、统一投诉处理、统一信用监管”的建设思路,加快建设统一的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加强对中介的规范化管理。

 三是强化政务服务大厅建设 管理。要加快推动“三集中、三到位”改革落地见效,全力推动县市区政务服务大厅建设达标。要加快完善“好差评”制度。实现“好差评”对政务服务层级、事项、渠道和评价对象全覆盖,建立数据、差评处置监督机制,规范差评处置程序,形成群众积极参与、部门及时改进的良性互动局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四是基层公共服务“ 一门式”。

 全覆盖工作。省委、市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我们要切实推动行政审批服务资源下沉,持续加大向市县、乡镇(街道)赋权力度,全面打通村(社区)电子政务外网线路,推动乡镇(街道)公共服务纳入全市一体化平台,延伸到村(社区)便民服务站点,加强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站点标准化体系建设,实现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让老百姓就近办事。到目前为止,尚有少数县市区的资金未落实,时间很紧,必须克服困难,加以解决,推进落实。

 五是推进“ 智慧城市” 建设。目前,市本级和县市区没有“智慧城市”统筹协调机构,智慧城市建设各自为政,“信息孤岛”问题加剧,信息化项目多头“前置审查”。要围绕×市长提出的“探索建设一个安全性能强大的底层数据平台,打造政务×、智慧×、数字乡村“三驾马车”,全面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切实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强化规划统筹,出台“智慧×”总体规划,统筹共建智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统筹协调智慧城市业务纵横联动,统筹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大力推进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和有效汇聚,实现城市运营高效化、科学化。

 (四)狠抓落实,责任要压实。说一千道一万,最关键的还在于落实。

 一是强化责任抓落实。要强化属地责任,切实履行好“一把手工程”主体责任,全市各级各部门的一把手要亲自抓、主动抓;分管负责人要主动担当、靠前指挥,具体抓、抓具体;要强化主管部门责任,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照职能职责,把“放管服”改革工作抓好;要强化牵头部门责任,牵头部门要挑大梁、打头阵、攻难关,守好主阵地、当好主力军、打好主动仗,主动履责,做好统筹,搞好协调。。

 二是改进作风抓落实。“放管服”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要以钉钉子的精神,精准精细抓落实,要在审批服务工作中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政审批服务工作人员要特别注重学习,尤其是县市区的一把手,要靠前指挥,深入基层调研,争当业务行家里手,不做甩手掌柜。

 三是强化督导抓落实。要把“放管服”改革工作纳入市政府重点督查范围,尤其是真抓实干的内容;要把市直各部门完成审批服务工作情况尤其是“一件事一次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三集中三到位”改革的工作情况纳入对部门的绩效考核;要把县市区工作情况纳入对县市区的营商环境评价范畴。通过“三个纳入”,切实强化调度督导,推动“放管服”改革工作落实落地。

 同志们,“放管服”、“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务必切实强化学习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层层压实责任,抓实重点工作,加快推进改革进程,为增进民生福祉、助力高质量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先把经济搞上去

 集中精力强工业 奋力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在全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动员大会,是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既是贯彻落实全省 2021年工作动员大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我市开局“十四五”、谋求新突破的关键举措。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动员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大抓工业、抓大产业”导向,先把经济搞上去、集中精力强工业,奋力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刚才,会议隆重表彰了功勋企业、优秀企业、外来投资优秀企业,这些企业扎根枣庄、深耕主业、服务社会,是枣庄当之无愧的最大功臣和中坚力量。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表彰的企业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为枣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表示衷心感谢!有关单位也作了很好的发言,态度很坚决,措施很有力,关键要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为什么要实施三年攻坚突破行动 省委确立了“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的目标任务,全省动员大会也发出了“乘势而上求突破、发奋图强开新局”的动员令。突破,就要有突破的方向、突破的办法、突破的路径。枣庄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在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工业强则枣庄强,产业兴则枣庄兴。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就是要聚焦工业率先突破,推动工业做强做优,坚定不移走好工业现代化之路。

 一是回望来时的路,这是立足基础、顺应民意的主动选择。枣庄有着 140 多年近代工业文明,诞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家民族股份制企业——中兴公司,创造了一段辉煌的民族工业历史,“工业基因”深深融入城市发展之中。建市之初,枣庄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曾经一度走在全省前列,为支持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工业城市、能源基地的地位由此确立,也铸就了枣庄人的“工业强市”情结。重塑枣庄昔日辉煌,是枣庄人心中最为强烈的声音;加速枣庄工业崛起,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进入新世纪,我们在工业之路上求进求强,大力推进工业转型振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智能制造迅速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我市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成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初步趟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路子。回眸枣庄百年工业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渐强,积淀了深厚的工业底蕴,形成了齐全的工业门类,这是我们转型发展的最大基础,也是实现工业强市的最大底气。我们有理由相信,枣庄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未来也必将因工业而强。

 二是看清脚下的路,这是转型发展、跨越赶超的迫切选择。近年来,枣庄经历了负重转型的阵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工业总量不大、质量不优、发展不快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总量方面:我市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由 2010 年的 3.5%降至 2020 年的 1.4%。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省比重由 2010 年的 3.6%降至 2020 年的2.5%。尤其是大企业大集团缺乏,只有一家企业入选全省民营企业 100 强,工业百强企业至今没有突破。质量方面:产业结构偏重,传统资源型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 65%。近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但总量仅占全省 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低于全省平均近 6 个百分点。速度方面:2020 年,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第 16 位,在淮海经济区 10 个核心城市中排在第 9 位;工业技改投资增幅低于全省平均 3.2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固然沉重,但主要是资源依赖、路径依赖造成的,是转型过程的必然现象。所以,落后是暂时的,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拿出拼的勇气、闯的劲头、争的意识,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付出,就一定能够突出重围、重塑辉煌。

 三是借鉴成功的路,这是把握大势、遵循规律的必然选择。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也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纵观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发展进程,大都经历过工业化的过程。从国际看,英国、美国等国家能够领先世界关键靠工业革命,德国、日本在二战后再度崛起也是靠工业实力,尤其是德国工业 4.0 战略、英国工业 2050 战略的提出,让我们看到,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代仍然紧抓工业不放松。从国内看,凡是经济领先地区多为工业先行之地,像上海、深圳、苏州都是工业强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均超过 3 万亿元。尤其是苏州,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从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到先进制造业体系日臻成熟,每一次重大转型跨越,无不得益于工业发展。从枣庄看,我市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仍然是支撑经济快速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抓经济必须抓工业,强经济必须强工业,以工业的强势崛起带动产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强市的坚实基础。

 四是远眺前行的路,这是抢抓机遇、赢得未来的战略选择。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强工业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叠加期。国家实施“中国制造 2025”战略,布局以5G、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必将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后发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跨越赶超带来难得历史机遇。我省拥有新旧动能转换综试区、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国家级平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河生态经济带、鲁南经济圈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在枣庄交汇叠加,这些国字号、省字号的重大战略,包含着大量的政策、资金、项目。机遇面前,人人都有机会。唯有比别人睡得更晚、起得更早,跑得更快、拼得更狠,才能抓住机遇、抢占先机、赢得未来。

 总之,先把经济搞上去,就要把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抓重点、重点抓,战略基点是“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产业就是主战场,工业就是主阵地,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就是起步开局之战。开局重在开头,起步决定后势。大家要主动对标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多想一想我的职责使命是什么?需要我干什么?我能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更要深入思考,需要我攻坚什么、突破什么?我能为枣庄发展作出什么样的贡献?这是必须回答、而且必须答好的时代答卷。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认识再强化、思想再统一、力量再凝聚、信心再坚定,聚焦工业求突破、齐心协力勇攻坚,以工业大发展推动经济大提速,以产业大提升实现枣庄大跨越。

 二、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明确三年攻坚突破行动抓什么 “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会上印发的制度文件,明确了攻坚突破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提出了优惠政策、营商环境“双 20 条”,要持之以恒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一项一项抓攻坚,一个一个求突破,一步一步把蓝图变为现实。

 一要在产业集群上攻坚突破。产业只有集群集聚发展,才能形成规模优势,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我市产业门类不少,但大的产业集群不多。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一是靠规划引领集群。“6+3”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市产业发展的总规划,落实中关键要细化路径、分线作战,做细行业规划、绘好产业图谱。要“敲开核桃、一业一策”,一个产业一个链条一套分析,每个产业都要有清晰的定位、目标和路径,争取用 3 到 5 年时间,打造高端装备和高端化工 2 个千亿级、新材料 1 个五百亿级、新能源和新医药 2 个三百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 1 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2121产业雁阵”。像锂电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但还存在规模小、层次低、配套差、布局散的问题。尤其是当前,更多的行业资源和市场份额向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加速集聚,“马太效应”更加凸显,留给我们的空间更加有限。要干就必须抓紧跟上。要按照“123”战略发展规划,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锂电产业基地“1 个目标”,加快壮大中材锂膜总部经济中心、国家锂电池质检中心“2 个中心”,大力实施“3年倍增计划”,支持航天科工、中材锂膜、天瀚新能源、星驾科技等企业做强做大,力争全市锂电产业 3 年内实现产值、利税翻两番。像机床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缺龙头、缺高端,同质化竞争多、专业化协作少,有的还是家庭式小作坊。要尽快制定机床产业培育计划,瞄准数控化、智能化、精密化,做大龙头、做大品牌、做大集群,努力打造全国机床制造销售中心。二是靠龙头带动集群。龙头企业是产业集聚的引擎。像浙江湖州的天能、超威是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两大龙头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 70%,吸引集聚了上下游 100 多家规上企业。像滕州的化工产业,正是得益于鲁化的产品技术优势,落地了联泓新材料、新能凤凰、国泰化工等关联企业,打造了省级化工园区。这启示我们:舞动龙头,才能出头;大抓工业、抓大产业,首先要大抓龙头企业。要大力实施“领航型”企业培育计划,重点培育 30 家龙头骨干企业、30 家创新成长型企业,力争 5 年内营业收入过百亿的企业达到 4 家、过 50 亿的 10 家,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和品牌优势突出的领军企业。要坚持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协作配套,围绕龙头企业打造全产业链条,链主企业与配套企业一起抓、沿链招引与关联拓展一起抓、产业项目与服务平台一起抓,持续补链强链延链,营造既有大树、又有森林,既有灌木、又有小草的“热带雨林”。三是靠技改提升集群。产业集群既要无中生有,也要有中生优。我市煤电、建材、纺织、造纸、食品等产业都有很好的基础,贡献了全市工业税收的 70%,仍然是我们吃饭的产业、发展的基石。只有落后的企业,没有落后的产业,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降本增效,同样能够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像正凯纺织,依托工业互联网,实现了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的华丽转身,抢占了发展制高点。要深入实施千项技改、千企提质“双千”工程,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启动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力争技改投资增速保持在 20%以上。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枣庄产业发展新亮点,要坚定不移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全力打造京沪廊道智能制造高地。四是靠园区承载集群。园区能够降低配套成本、集聚生产要素、有利产业集群发展。要坚持专业化、特色化、差别化发展,每个园区都要明确主导产业,什么有优势就做什么,哪个成熟就抓哪个,做就做到极致,做成全国一流。要创新“飞地”“飞企”模式,用利益分享机制消除行政壁垒,促进区域联动、要素流动、产业互动,确保今年取得实质性突破。省里作出实施一县一个重点产业集群培育计划、东西部结对共建开发区等部署,各区(市)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以园区为依托、以“飞地”促集群,为产业做强、园区做优提供有力支撑。

 二要在项目建设上攻坚突破。“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必须落到项目上。做大规模靠大项目,做优结构靠好项目,做长链条靠新项目。要进一步强化“以项目论成败、以项目论英雄”意识,坚定不移抓项目,矢志不渝上项目,全力推动项目建设“量质齐升”。一是早谋划。大项目好项目,等不来也送不来,关键要超前谋划、主动争取,这才是真本领、有能耐。要吃透上情“重点谋划”,围绕国家、省重大规划布局,加大项目研究论证、策划包装力度,力争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省“大盘子”。要把握市情“科学谋划”,聚焦“6+3”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深化与中建材、中科院、山能集团等大企业大院所的战略合作,共同谋划实施一批过百亿甚至几百亿的大项目好项目。像刚刚奠基的青岛啤酒项目,不仅落地了年产100 万吨的啤酒生产基地,更带来了上下游配套。这样的项目多了,枣庄发展就有了强支撑。要立足实情“精准谋划”,各区(市)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园区建设,科学谋划项目,合理布局项目,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二是快推进。对省市重大项目、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和专项债项目,要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拿出“一天当做两天用”的劲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宁快勿慢、宁早勿晚,确保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要实行领导帮包、项目专员推进机制,提供“一对一”、全周期服务。市里将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考核力度,既看项目进展情况,也看干部帮包成效。三是强保障。资源要素越是趋紧,越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能耗方面,中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省里要求率先达峰,争取煤炭指标越来越难。面对这一局面,煤化工产业如何发展壮大?目前来看,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购买指标,但这个难度很大,重要的还是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以少增煤耗或不增煤耗,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资金方面,要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用足用好上级的钱、社会的钱、银行的钱,绝不让好项目为资金发愁。要落实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有关要求,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要发挥专项债最大效益,既争取更大规模,也推动债贷联动、投贷联动。要加大企业上市力度,力争 3 年内全市上市企业达到 10 家。土地方面,关键在挖潜和增效上做文章,要深入实施闲置和低效用地清理行动,鼓励“零增地”技改和新上项目,推行亩产效益评价改革,新增用地指标重点保障工业项目建设。要完善“标准地”出让制度,建立项目审批“承诺制”,确保“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坚决杜绝手续一直在路上。要全面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谁的项目好,就给谁更多保障;谁的马力大,就给谁加更多的油;谁的步子快,就给谁更多支持。

 三要在招商引资上攻坚突破。招商引资始终是我们转型发展、跨越赶超的不二选择。要坚持“招大引外、招新引高”,突出投资强度、税收额度、科技高度、链条长度、环保程度、能耗限度“六度”标准,集中精力抓招商上项目,力争 3 年内全市工业实际使用外资和内资实现翻一番,各区、枣庄高新区每年招引 50 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 1 个,滕州不少于 3 个。一是招商力度要大。我们实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一事一议”、重点产业项目“一企一策”,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大抓招商的决心和态度,要学好、用好、宣传好这些政策,确保发挥最佳效果。要及时制定年度招商计划,对每个季度开展哪些活动、洽谈哪些项目、对接哪些企业,认真梳理、科学安排,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胸。要推行 4 月、8 月“无会月”制度,“无会月”就是“招商月”,“一把手”要主动走出去,一对一、点对点精准招商,以上率下推动项目招引实现大突破。二是招商方法要新。要精准对接 500 强企业、央企国企、产业“头部企业”,综合运用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基金招商、社会化招商、市场换投资等多种方式招引客商。要在国内重点区域布局建设一批产业促进中心,搭建“飞地”招商平台,发挥异地孵化器作用,让更多项目“孵化在外地、转化在枣庄”。招商方式有很多,根本还是要更新观念、创新办法,只要是不违背法律规定和上级政策的,只要是有利于枣庄发展的,什么办法都可以尝试,什么办法有效就用什么办法。三是招商力量要强。招商引资是门技术活,专业的人才能干好专业的事。要选优配强专业招商队伍,加强招商业务培训,培养一批懂政策、懂市场、懂产业、会算账的招商人才梯队,不断提高招商实效。开展招商活动,去了不等于成了,签约不等于落地。对看准的项目、达成的意向,要盯住不放、持续跟进,不达目的不罢休,切实通过细致的工作,让客商感受枣庄诚意、增强投资信心。

 四要在改革开放上攻坚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要坚持靠改革促攻坚、用开放求突破,以更高境界、更大力度、更快节奏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一是改革重点再聚焦。今年省里明确了 112 项改革任务,更加突出新旧动能转换要求,这也是我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关键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对照、主动承接,持续深化“9+2”改革攻坚行动,深入推进金融、国企、流程再造等重点领域改革,积极争取产业全链条、企业全生命周期等集成改革在我市试点,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枣庄特色的改革品牌,用改革赋能枣庄高质量发展。二是市场导向再鲜明。经济学中“帕累托最优”理论告诉我们,市场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要更加突出向市场放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像资源要素改革,省里将搭建产能交易平台,推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市场化交易,要及时对接、积极参与,通过市场的手段,补上资源要素的缺口。像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要更多引入市场机制,让体制更活、机制更优、动力更足。总之就是一句话,市场能做的政府全部放手,市场不能不愿做的政府先做起来。三是开放水平再提升。开放不足一直是制约枣庄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推动“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必须补上的短板。要强化政策引导,支持企业扩大出口,促进生产企业向外贸企业转型,电商企业向跨境电商平台转型,把更多出口份额留在枣庄。要提升平台能级,加快申建保税物流中心(B 型),全面深化全国二手车出口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国际闲置品循环链示范区,高效运营“齐鲁号”欧亚班列,进一步构建开放新通道。要突出“三外”联动,千方百计克服国际疫情影响,全力以赴稳外贸、扩外资、促外经,持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五要在科技创新上攻坚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实现“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一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创新最深沉的动力来自于企业。要实施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力争3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工业企业 45 家。要探索建立企业科技投入递增奖励机制,多投多奖、重投重奖。要围绕“6+3”现代产业开展“揭榜攻关”,搞出更多独门绝技,掌握更多核心技术,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市里设立“墨子创新奖”,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二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我市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近 200家、市级创新平台近 500 家,这些平台用好了、成果落地了,全市工业创新发展就有了“源头活水”。要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抓住省里实施“百校三个一”工程机遇,主动对接省属高校,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支持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枣庄分院、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发挥鲁南科创联盟协同创新作用,推动企业与平台精准对接,技术与市场精准对接,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强化产业人才支撑。产业与人才密不可分,既要以产聚人,也要以人聚产。要紧密对接“6+3”产业人才需求,持续提升“枣庄英才”集聚工程,调整优化人才新政 18 条,深化“人才+项目”招引模式,每年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要深化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发挥枣庄学院应用型大学优势,支持枣庄职业学院、技师学院定向培养更多蓝领人才、技术工匠,打响“匠心枣庄”品牌。越是后发地区,越要在人才上舍得下本钱,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

 六要在营商环境上攻坚突破。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不仅要和别人比,更要多和自己比,市场主体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一是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以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抓手,严格落实司法执法平等保护机制,将“首次不罚、首次轻罚”拓展到更多执法领域,坚决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要建立“一企一警”服务机制,开展“千警联千企”活动,让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经营。要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着力倡导诚信为本、品行天下的社会风尚。二是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要加大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力度,持续深化“放管服”“一次办好”改革,确保减无可减、降无可降,着力打造“枣办好”政务服务品牌。要开通重点项目绿色通道,“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包办企业墙外事,帮办企业墙内事”,全力保障重大项目落地。要用好“企呼枣(早)应、接诉即办”工作机制,设立“企业宁静日”,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三是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要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展现”要求,全力推进“五城同创”,深入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肌理修复,让城市形象成为招商引资新招牌。要围绕产业所需、创业所需、人才所需,持续加大投入,科学布局和完善公共服务、商业业态等城市功能,努力让企业家和各类人才生产生活更方便、更舒心。企业家是枣庄发展的功臣,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怎么支持都不算多。对于合法经营的企业和企业家,无论是外来还是本土都必须一视同仁,谁给他们穿小鞋,我们就念谁的紧箍咒;谁让企业不好过,我们就让谁难过;谁破坏枣庄的发展环境,我们就砸谁的饭碗。

 当前,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进,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融合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我们提出“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绝不只是抓工业,而是要以工业为引领和突破,以工业带农业促服务业,协同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坚持以工业反哺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要深化农业“+深加工”“+电商”“+旅游”“+康养”,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壮大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要发挥工业带动支撑作用,推动新型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特色文旅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一二三产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要统筹谋划、又要有所侧重,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强化保障、求实求效,明确三年攻坚突破行动怎么抓 实施好三年攻坚突破行动,是摆在各级面前的一次“大考”,必须强化责任勇担当,苦干实干加油干,努力交出一份优异答卷。

 一要解放思想抓推进。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发展的高质量。“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破解发展困境,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要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打破思想牢笼,突破思维桎梏,摆脱路径依赖,善于从差距中找到潜力、从压力中激发动力、从挑战中抢抓机遇,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要不甘人后、奋勇争先,盯着排头干、朝着先进赶,用每个单位的“小进步”,推动枣庄发展的“大提速”。要开拓进取、守正创新,多谋创新之举、多定创新之策、多打创新之牌,在“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上求变求强求突破。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灵魂,更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决摒弃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心态,主动把自己放到国内国际大舞台上比一比、看一看,与强者赛,向高处攀,以打造“领军企业”“百年老店”的雄心壮志,闯大市场、干大事业、求大发展。

 二要创新机制抓推进。制度最能管根本、管长远。要建立综合协调推进机制,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对重大事项、难点问题实行市县联动、提级办理、顶格协调。要完善领导帮包机制,包区(市)、包项目、包企业、包安全生产,帮就帮到位、包就包到底。要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对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实行“亮屏”和媒体定期双公开,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考核、一年一观摩。要树立鲜明的人均指标考核、差异化考核导向,制定科学务实的考核指标体系。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对挑不动、担不好、走不远的,该打板子的打板子、该挪位子的挪位子、该摘帽子的摘帽子。

 三要转变作风抓推进。攻坚突破不是等出来、喊出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各级党员干部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担当成就事业、以实干铸就辉煌。要争当求真务实的表率,多务实、少务虚,多干事、少议论,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以脚板丈量短板,以实抓确保抓实。要争当攻坚克难的表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想尽千方百计、克服千难万险,变不可能为可能,变可能为现实。要争当担当作为的表率,上级为下级担当、组织为个人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火热实践,在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征程中奋力奔跑、砥砺前行。

 四要重点突破抓推进。抓工作不能盲目抓,搞平均用力。我市发展基础相对薄弱,资源要素、财力保障都很有限,必须加以整合集中、推进点上突破。要立足“一主、一强、两极、多点”市域空间格局,找准突破口,打好攻坚战,以点上突破带动全域提升。市级层面,要围绕中心城区建设,加快推进产城融合、产城互动,支持枣庄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承载力。县级层面,要支持滕州做强做大,争当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实现全国百强县位次前移;支持山亭、台儿庄突出优势、奋力赶超,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镇级层面,要抓好乡村振兴示范镇、特色镇“双十镇”建设,加快新型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镇域小城市和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五要加强领导抓推进。为统筹推进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市里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我和宏伟同志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督导指导,成员单位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推动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各区(市)要参照市里做法,成立机构,健全机制,切实把各项任务完成好。领导干部要发挥“关键少数”作用,从市级领导做起,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该做的工作做到位,作出示范、当好表率。枣庄发展没有局外人。全市上下要齐心协力、共同发力,扑下身子、大干三年,推动枣庄工业更强、产业更兴、未来更可期。

 同志们,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咬定目标、善谋深耕,实干拼搏、攻坚突破,全力推动“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奋力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相关热词搜索: 全市 讲话 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