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科技战线工作者学习袁隆平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感想2020

时间:2021-10-11 09:43:54 浏览量:

学习袁隆平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1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 91 岁。巨匠陨落,举世哀恸。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

 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

 “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学习袁隆平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

 所有最普通的中国人,都知道袁隆平。袁隆平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而在许多人的心里,他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在共和国的脊梁人物中,袁隆平是极具标志性的存在,是中国数十亿人深情爱戴的“国民英雄”。袁隆平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

 1966 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他日夜操劳在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一线,只为 14 亿中国人有饭吃。在普通中国人的认识中,“袁隆平”三个字是一个充满意义和情感的象征,象征着一个国家的人民从饥饿走向温饱,从贫穷走向富强,从赶上时代走向引领时代。从“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到今天“天问一号”跨越行星际,共和国的科学家们向真理之路不断探寻,靠着自力更生、顽强执着和大胆设想、认真求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话。袁老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的一生都在追梦,在大地上追梦。袁老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科研工作不只是仰望星空般高深莫测,还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人类福祉的使命追求。杂交稻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是对真理的渴望和向往,是对中国人民的负责。袁老用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真理,他的“实验室”就是国民经济主战场,他的科研目标很纯粹,就是解决吃饭问题。

 袁老是共和国最不平凡的农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个曾经历过旧中国贫穷落后年代的人,内心烈的愿望是用自己的科研,播下改变中国的种子。这位老人也是最伟大的农民,他留给青年人的话是: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他躬身力行,在农田里做实验,90 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坚持做科研,实现“高产更高产”。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他心头的重中之重,他要解决的不只是当代人的吃饭问题,他想永远解决中国人的饭碗问题。

 今天的中国,一项项代表着人类科技前沿的成果频频凝聚全球关注的目光。我们深知,没有科技自立自强,在国际竞争中腰杆子就不硬,正如“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让中国人民的腰杆子挺起来。今天一位科学巨擘走了,但他的精神还在,还在深深濡染着每一个普通的 中国人。我们必将其代代传承。

  学习袁隆平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3

 袁隆平与世长辞,全国人民悲痛不已,以各种方式表达对他的追思与缅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

 斯人已去,巨星陨落。在表达沉痛哀思的同时,关键要学习弘扬袁隆平同志身上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立足本职工作岗位,砥砺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拼搏,开拓前进。

 学习弘扬袁隆平的高贵品质。袁隆平的一生始终心怀祖国和人民,从小他就立志要当一名农业科学家。19 岁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报考农学系,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之后,他主动扎根基层,当一名农校教员。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与挫折,袁隆平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的初心使命。他把自己的青春和年华献给了毕生追求的杂交水稻事业,他把心血与汗水献给了一方稻田。袁隆平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却熠熠闪光。我们缅怀和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这种从小立志为国为民的博大情怀,就是学习他矢志不渝追梦筑梦的高贵品质。

 学习弘扬袁隆平的崇高风范。“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一生获得了各种荣誉与奖励。面对鲜花与掌声,他始终“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梦想,他一辈子躬耕田野,无论是在青春年少时,还是在功成名就时,或者是在耄耋之年,始终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下田,既是袁隆平对年轻人的第一位要求,也是他自己一辈子的追求。

 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我们要主动扎根基层,始终坚守工作岗位,心怀祖国与人民,脚踏实地,把业绩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用实际行动交出一份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今年是建党 100 周年,全国各地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们要把学习袁隆平的高贵品质与崇高风范作为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公开课,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赓续袁隆平身上的宝贵精神,始终保持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学习袁隆平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4 2021 年 5 月 24 日,注定是值得铭记的日子。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我盼行至您的梦里,良田万里,禾下乘凉”“知道他走了,一定要来送送他。我们种田的,对他有感情”……各地群众手持鲜花赶来吊唁,其中不乏一张张 年轻的面孔。他们脸上有泪,眼中有光。

 人世间,“吃饭的事情”,袁隆平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件的事情。对中国人来说,“袁隆平”三个字,是嵌入百姓粥饭、天下粮仓的重要符号;对全球而言,他的“东方魔稻”“营造了一个粮食更为富足、粮食安全具有保障的更加稳定的世界”。

 虽然今后无法再看到这位一生为民谋稻粱的耕耘者,但他播在每个人心头的种子,化作千千万万个“他”,蕴含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种力量,有着爱国为民的情怀。“粮食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是学农的,我应该在这方面尽我的努力!”在他心中,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

 这种力量,有着信念坚定的分量。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他依然坚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

 这种力量,有着矢志不渝的勇毅。“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他更因此立下收徒“门规”---“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这种力量,有着勇于创新的担当。充分尊重科学规律,敢于提出设想、勇于探索。从选种、试验、失败,到再选种、再播种、再观察……依据事实、发现真理、验证真理,伴随他的一生。

 这种力量,有着朴实无华的品质。他留给人们的印象,总与水稻有关,是一位直到入院前还心心念念要下田看看、绝不愿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中国“老农”。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斯人已逝,风范永存。他留下的“种子”,将在无数后来者和奋斗者的代代传承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今天的中国,一项项代表着科技前沿的成果凝聚着全球关注的目光,同时,在尖端科技领域也有不少“卡脖子”问题,还有一些体制机制障碍阻隔着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面对成绩与不足,以自立自强的精神在科技领域不断攻坚克难、闯关夺隘,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的正是这种力量,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一切工作都要往实里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用“脚踏实地”的作风成就“顶天立地”的成果。

 仰望星空,宇宙中有一颗编号为 8117 的“袁隆平星”光芒闪耀。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我们定会坚守,定去拼搏,定将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天地。

 2021 袁隆平送别仪式观后感 5 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点 07 分,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逝世。在米香弥漫的餐桌上,一家人热泪盈眶,直到现在我仍然难以相信或是不愿相信这一事实。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更是护佑我们不挨饿的民族脊梁。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的一生是成功的,骄傲的,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新时代的我们需要在深深的缅怀中读懂,在深深的崇敬中传承,并将其当作人生和事业的“指南”,不断激励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毕生的追求和梦想。”袁隆平院士是这样说,更是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地去做的。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农大学生,经历过挨饿的他,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在他因病住院前夕,每天坚持下田,孜孜不倦。这正是因为他有“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作为源源不断的动力,强劲地激发他全力以赴,鞠躬尽瘁。现在,他研究超级杂交水稻追梦的身影,依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感动得网友纷纷泪目。“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新时代的我们要自觉涵养家国情怀,牢固树立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人生理想,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大事”之中,耐住寂寞,踏平坎坷,在干事创业征程中“追梦”,在孜孜以求中“逐梦”,在任劳任怨中“筑梦”。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众所周知,全世界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但大多数人都在攻坚过程中因缺乏创新思维,导致没有成功。而袁隆平院士却是敢于创新的“有为人”,凭借在十几万株稻穗的采集和观察过程中发现了“突破口”,找到了雄性不育野生稻,反复试验直至培育出超级的杂交水稻,进而用“一粒种子”解决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甚至是缓解了世界粮食危机。创新如同导火索上“呲呲作响”的火花,能引爆震撼无比的力量。新时代的我们要勇立潮头,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坚持把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放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考量,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中去品悟,敢于突破不合时宜的传统束缚,大胆探索应用新科技新手段,选准选好摆脱瓶颈的“突破口”,如袁隆平一样使自身工作真正做到与时代同进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不断推广这样优质的“新品种”,持续不断地开拓新局面。

 实践反复证明,业精于勤荒于嬉。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学习和实验,91 岁高龄的他依然经常奔波于田间地头。他参加完“共和国勋章”授勋仪式后,第一时间就跑到千里之外的试验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只有看着沉甸甸的稻穗才是他最大的快乐,即使是已经仔细观察过几十万株。他习惯于“50 元”的衬衫衣着和简单的饮食起居,以便心无旁骛地集中精力投入科研之中。只有实践和奋斗的汗水,才能让每个人的“责任田”里结出丰硕的果实。新时代的我们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时刻保持“战斗的姿态”,时刻强化“勤奋敬业”“孜孜以求”的意识,学习袁隆平院士“业精于勤”的品质,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丢”掉架子、“深”入基层,时刻记挂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时刻用实际行动和成效诠释为民情怀,用“辛勤汗水”不断开拓干事创业的“责任田”,不断提升新时代我们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如今,让我们中华民族永远摆脱饥饿的英雄已如巨星般陨落。在沉痛的哀思和缅怀中,我们更加读懂了您,更加明白了该如何传承您来肩负起新的时代使命。在米香弥漫的中国,会有千百万个像您一样胸怀天下,开拓创新、勤勤恳恳的民族脊梁,时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相关热词搜索: 先进事迹 心得体会 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