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化册全部

时间:2021-10-16 14:07:05 浏览量: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 第 1 1 课

 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前 551——前 479 年)

  1、生平及地位:春秋末期,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

  2、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仁”和“礼”欲达而达 ①仁:即“仁者爱人”

  ●实现“仁”的途径:遵循“忠恕之道”——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要求普通人: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

  目的: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②礼:即“克己复礼”——礼,即周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实现“礼”的途径:正名——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具有保守性)

 ●仁和礼的关系:

  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仁是内在的道德修养,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

  (2)方法论:中庸(最高的品德)——含义:

 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②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加以调和,使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3)政治主张:①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②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4)天道观:对鬼神敬而远之—— ①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②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体现了孔子: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的精神

  (5)教育思想:

 ①教育原则:有教无类——体现了教育平等的思想,使受教育范围扩大; ②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③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独立思考 ●孔子的教育成就:

 A、创办私学,扩大教育范围;B、总结出一套先进的教学方法; C、整理六经,传承文化。

  3、孔子及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孔子被推崇为圣人 ●问题探究:

  1、孔子及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未受重视? ①缺乏统一的中央政权实施礼制;

 ②不符合诸侯国富国强兵、加强集权的迫切需要。

  2、孔子与儒家思想政治地位的演变? ①春秋战国:不受统治者重视;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②秦代:受压制——“焚书坑儒”; ③汉初:不受重视——尚“黄老之学”; ④汉武帝:确立正统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⑤新文化运动:丧失正统权威——“打倒孔家店”; ⑥文革:遭批判——批林批孔; ⑦新时期:儒学复兴——孔子学院、以德治国、和谐社会

  3、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意义? ①以德治国——德治;②忠恕之道——构建和谐人际关系;③和谐意识; ④大一统思想——国家统一;⑤教育思想——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⑥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⑦先忧后乐——社会责任感 二、老子及其思想:

  1、生平及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老子》)

  2、思想主张:

  (1)道:①是世界万物的本源;②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2)辩证法的思想:

  ①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②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3)政治主张:①无为而治——治大国如烹小鲜; ②向往“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③主张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

  3、历史地位:

 ①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②其思想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 第 2 2 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时代特征)

  根本原因:大动荡、大变革——>引起思想大解放

  1、政治:

 ①宗法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 ②社会分裂动荡,战争频繁;

  2、经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3、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和社会阶层的变化促进了士人群体的崛起。

 二、百家争鸣的内容:

  百家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农家、名家、小说家等。

 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儒、道、墨、法、兵等几个学派。

  1、孟子:

  (1)生平: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孟子》

  (2)思想主张:

  ①核心:“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

  ③性善论;④注重气节,倡导“养浩然之气”,重义轻利

  (3)历史地位及影响:

  ①《孟子》一书被列为“四书”之一;②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

  (1)生平:战国时期赵国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荀子》一书

  (2)思想主张:

  ①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A、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 ②性恶论;③政治主张: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3)历史地位:荀子是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3、墨子:

  (1)生平: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著作《墨子》

  (2)思想主张:

 ①兼爱:也称为“仁”——爱人,无等级差别的爱;

  ●孔子的爱人,是按血缘亲疏关系由近及远的有等级差别的爱。

 ②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③尚贤:让有贤能的人管理国家; ④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⑤节俭—节用—节葬 ●体现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小手工业者的利益。

  (3)历史地位:

 ①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其思想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 ②战国以后,墨子思想不受人们重视 ●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答: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大量小生产者应运而生。墨子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 求——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战国以后,不受重视的原因?

  答:A、墨者团体组织严密,不利于中央集权国家对民众的控制;

  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失去社会基础。

  4、庄子:

  (1)生平:战国时期宋国人,到家学派代表人物;著作《庄子》

  (2)思想主张:

 ①齐物:即“齐一万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②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

 ●如何达到“逍遥”?——>要“无所恃”:不受各种条件限制。

 ③天与人“不相胜”——>所以要顺其自然:服从自然规律。

 5、韩非子:

  (1)生平:战国后期韩国人,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作《韩非子》

  (2)思想主张:

 ①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②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主张变法革新。

  (3)历史地位及影响:

 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一千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6、兵家:

  (1)孙武:春秋时期齐国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影响深远;

  (2)孙膑:战国时期齐国人,著有《孙膑兵法》 主张:A、规律——要懂得战争的规律;

  B、造势——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

  C、人——在战争中要重视人的作用; 三、影响: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 第 3 3 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汉初:黄老之学

 1、概念阐述——黄老之学:

 (1)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 ①“黄”即黄帝的学说——用以修身养生; ②“老”即老子的学说——用以治理国家 (2)特点: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客观规律,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是一种“积极无为”的思想。

  2、背景:

 ①客观: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②主观: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适应了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3、影响: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①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但中央集权又面临新问题——黄老之学“无 为而治”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儒学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2、董仲舒与新儒学:

  ①理论来源:A、以《公羊春秋》(儒学)为基础;B、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

 

 ②主要内容:

  A、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仁政(限制君权膨胀)

  B、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正名、三纲五常;

  D、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③实质: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人间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 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3、影响:

 (1)积极: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割据势力;②有利于限制君主暴政;

  ③儒学从此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2)局限:儒学独尊,阻碍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

 第 第 4 4 课

 宋明理学

 一、背景 —— 三教合流 1、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2、魏晋以来社会动荡,佛道兴盛,儒学发展出现危机;

  3、唐宋时期,三教合流——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理学。

 二、宋明理学

  1、概念:理学是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它既涵盖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把这些思想与传统儒学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2、程朱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集大成者)

 (1)主张:

 ①世界观:理——A、在宇宙,理是世界的本原,是普遍原则; B、在社会上,理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C、在个人,理是人性; ●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封建等级的合理性。

 ②方法论:格物致知——通过深刻探究、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 “理”的体验。

 ●“理”是外在的,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

  ③个人修养:存天理、灭人欲。

 (2)地位: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明初确立统治地位。

  3、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

 ①世界观:“心即理也”——心就是世界的本源; ②方法论:“发明本心”——强调内心反省 (2)明朝王守仁:

 核心——“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只要克服私欲就能恢复良知;强调 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图强。

 ●“理”是内在的,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理学有利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第 第 5 5 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历史背景

 1、政治:专制集权空前强化,严重阻碍社会进步,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2、经济:①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3、文化:①程朱理学走向极端,八股取士、科举制度僵化,进步士人试图冲破传统儒学束缚;②西学东渐。

 二、李贽(离经叛道、异端思想家)

 1、有《焚书》和《藏书》等多种著作; 2、主张:

 ①学术上:鞭鞑程朱理学,批判纲常伦理,反对绝对权威; ②价值观:抨击传统道德观念,追求物质享受和个性解放、男女平等; ③世界观: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根本否定天理的存在,震撼了理学的理论基础。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王夫之:《船山遗书》;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程朱理学

  ①世界观:理在气中——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

  ②认识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

  ③道德观:“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肯定人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原君》;批判君主专制、暴政

  ①反对专制暴政,鼓吹早期民主思想;主张君臣平等;

  ②提出了限制君权的设想——言论自由、学校议事等;

  ③主张工商皆本(最能体现时代特征——商品经济发展); 3、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经世致用思想

  ①经世致用:反对空疏学风,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对君主专制;强调社会责任感; ●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①政治: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纲常;②经济:工商皆本;③学术:经世致用 3、影响:

 ①学术上,经世致用思想: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思想源泉。

 ②政治上,猛烈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启迪后世民主思想。

 第 第 6 6 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实践

 一、四大发明

 1、造纸:①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魏晋成为主要书写材料;④12 世纪传到欧洲

  2、印刷:①唐代:最早有明确时间的印刷品是《金刚经》(868 年); ②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③13 世纪中期传到朝鲜,后从西域传到欧洲。

  3、火药:①最早记载于唐孙思邈的《丹经》;②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广泛使用; ③14 世纪阿拉伯人传往欧洲。

  4、指南针:①战国司南;②北宋航海;③13 世纪传入西欧,促进地理大发现。

 ●拓展: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第一、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第二、火药的应用壮大了资产力量,打击了封建贵族的统治; 第三、指南针的使用为远洋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四大发明西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天文学

 1、天象观测:

  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2、天体测量:

 ①东汉——张衡:A、发明浑象仪;B、其地圆见解比欧洲早 1000 多年; C、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 ②唐朝——僧一行:A、与梁令瓒创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 B、实测子午线; ③元朝——郭守敬:A、制作“简仪”;B、编制《授时历》。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领先的原因:

 ①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②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授命于天”的依据; 三、数学 1、春秋时期出现九九乘法口诀,发明度量衡;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筹算计算法,元代出现珠算法; 3、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成熟; 4、南朝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 1000 年。

 四、农学:

 1、《齐民要术》:南北朝贾思勰,介绍北方生产经验,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2、《农书》:元朝王祯,详细记载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3、《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既总结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又吸收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体现了农书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五、医学

 1、《黄帝内经》:编于战国,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论述“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中医临床学的经典,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3、《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创立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 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六、中国古 代科技小结 1、主要特点:① 实用性强;②注重 经验性总结;③主要 服务于封建农业。

 2、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①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达;②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政府支持;

 ③对外、民族间的交流;④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进步培养了大量人才;

  3、近代前夜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中国

 西方

 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缺乏物质基础和需求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动力

 政治因素

 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窒息了科技进步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宽松化境

 思想条件

 科举制度、文化专制禁锢思想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提供思想武器

 对外交流

 海禁政策不利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展

 根本原因

 封建制度不利于近代科技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催生近代科技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 第 2 12 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一、自然哲学 —— 最早的哲学(了解)

 1、特点:属于自然科学,与人生没有关系。

  2、代表:泰勒斯(西方哲学之父)——“万物皆生于水”。

 二、智者学派 —— 西方人文主义的源头

 1 1 、背景:

 (1)政治:公元前 5C,希腊民主政治发达;(2)经济:古希腊工商业与对外贸易繁荣

  2 2 、代表:普罗塔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3 3 、主张:①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②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是由人来制定的,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

  4 4 、评价:

 (1)积极: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是西方最早的思想解放——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的源头; (2)局限: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容易造成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 三、苏格拉底 —— 使哲学成为人的学问

 1 1 、主张:①认识你自己:探讨人自身的问题 ②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作用,注重人的伦理道德教育 ●问题探究:比较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主张的异同?

 同:强调人的作用;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崇尚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异:苏格拉底崇尚道德、正义、法律;反对过度追求功利

 ●问题探究: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异同?

 同:都关注人与社会,崇尚理性,具有人文主义精神;都注重道德修养;都重视教育; 异:孔子维护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苏格拉底主张民主政治,尊重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2 2 、影响:

 ①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②对理性的推崇和对思想自由、知识的追求,为 18 世纪的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亚里士多德 —— 创立逻辑学(非重点掌握)

 1 1 、成就:

 ①崇尚真理(真理高于一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②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③最大的成就是创立逻辑学

  2 2 、历史影响:

 ①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为现代许多科学门类奠定了基础; ②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③将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以人为中心,关心人、尊重人,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

 第 第 13 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一、背景:

 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形成——要求冲破天主教会的束缚,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3、文化: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4、直接原因:黑死病在欧洲蔓延,促使人们反省; 5、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考:文艺复兴为什么首先在意大利出现?

 答:第一、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在意大利;

 第二、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发祥地,拥有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三、意大利聚集了一大批文艺巨匠。

 ●思考:资产阶级反封建,为何要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借口? 答: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只能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来表达反封建的思想; 二、内容

  1 、主要成就:

 时间 国别 代表 代表作 内容或特点 地位 14 世 纪 中 叶 意 大 利

 薄 伽 丘

  《十日谈》 揭露教会腐化、抨击教士丑行; 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平等 前三杰之一: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 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导,被称为“人曲” 15 世 纪 后 期

 意 大 利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 用艺术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人的思想感情;用写实的绘画揭示了人性的善恶;

  文艺复兴 后三杰 米开朗琪罗 《大卫》 《摩西》 他的雕像体现了人的力量、美、意志 拉斐尔 《西斯廷圣母》 他的圣母像体现了母性的慈爱和幸福,是可亲近的母性 16 世

 英

 莎《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塑造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肯定人的价值,颂扬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纪 国 士比亚 《麦克白》《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 人的高贵和伟大 2 、体现的核心思想 —— 人文主义 —— 含义:

 ①反对神性,提倡人性;②反对禁欲主义、盲目迷信,提倡追求现世幸福、个性解放 ③反对封建等级,提倡自由平等

  三、评价:

 1 、实质:欧洲近代第一次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2 、影响:①打击教会统治,促进思想解放;②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③创造了大批精湛的文艺作品;④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

 第 第 1 14 4 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马丁·路德改革

 1、背景:

 ①政治: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②文化: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 ③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④直接原因:1517 年教皇兜售赎罪券激化矛盾

 ●宗教改革运动为何首先爆发在德意志地区?

  答:德国四分五裂,受教廷压迫最严重 2、著作:《九十五条论纲》; 3、主张:

 ①核心是“因信称义”,即信仰得救——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②信仰的根据是《圣经》——反对教皇和教会权威; ③废除教阶制度,简化宗教仪式;④世俗王权高于并支配教权;⑤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

  4、意义:①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②使基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著作:1536 年《基督教原理》 2、主张:

 ①提出“先定论”,主张信仰得救; ②认为《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反对天主教等级观念,否定教皇权威; ③他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生活节俭; ④主张神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

 ●路德与加尔文思想 主张的比较:

 1、相同点:①信仰得救;②《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和教会的权威; ③简化宗教仪式,反对教会等级观念; 2、不同点:

 ①加尔文的先定论主张更加激进,鼓励人们大胆地追求财富与成功,更加符合新兴资产 阶级的要求; ②加尔文提出神职人员要由选举产生,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三、宗教改革的意义

 1、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促进了思想解放; ● 宗教改革中人文精神的内涵:反对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和宗教特权;提倡宗教信仰上的自由平等,提倡人的个性解放。

 2、形成了适应资产阶级的新教;使基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3、促进了启蒙运动、民族国家形成和资本主义发展,开创了欧洲历史新纪元。

 15 课

 理性之光 一、社会背景:

 1、政治: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

 二、代表

 代表人 国别 代表作 主要观点 思想地位及影响 孟德斯鸠 法国 《论法的精神》 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法治、君主立宪制 有利于防止专制,保障自由民主,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基本原则 伏尔泰 法国 《哲学通信》 抨击教会;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反对专制、主张民主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 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卢梭 法国 《社会契约论》

 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共和政体人民革命权、私有制是社会不公的根源; 其思想最激进,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

 康德 德国 《纯粹理性批判》 人非工具、以人为本、尊重他人 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三、 核心思想 ——理性主义:

  1、反对教权、王权、特权;提倡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制; 2、倡导独立思考、否定权威、尊重科学 四、历史影响:

 1、启蒙运动猛烈地批判了封建神权和专制统治,提倡自由、平等、民主、理性和科学, 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3、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4、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小结】

 1、人文主义的内涵:解放人类,使人觉醒:

 ①神性——>人性、个性; ②特权——>自由、平等、民主、法治; ③迷信权威——>独立思考,科学、理性 2、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

 ①古希腊哲学:“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文艺复兴:“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③宗教改革:“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④启蒙运动:“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第 第 6 16 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一、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出现的原因: :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自然科学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需求动力; 2、欧洲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3、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政府的保护政策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二、近代科学成就:

 1 1 、天文学革命 —— 从哥白尼到伽利略 :(文艺复兴时期)

 人物 国家 地位 贡献 哥白尼 波兰 近 代 天 文学奠基人 提出了 日心 说:改变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根本上动摇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伽利略 意 大利 近 代 科 学之父 ①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证据; ②开创以实验为根据的近代科学——物理学的开端 2 2 、7 17 世纪:物理学巨大成就 —— 牛顿经典力学

 (1)牛顿的成就 :在物理学和数学上分别创立 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和 微积分。

 (2)经典力学的标志:1687 年牛顿出版了力学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3)内容: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

 (4)影响:

 ①牛顿力学是经典力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的理论基础;

  ②引发了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③用数学方法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 难点突破】:

 为何说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牛顿力学建立了与古代不同的自然观察和方法论,最显著的两个特征是:

 一是注重实验,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得出结论; 二是它的数学化,自然的数学结构是近代科学先驱深信不疑的真理。

 3 3 、9 19 世纪:生物学巨大成就 —— 达尔文的进化论

 (1 1 )

 标志:1859 年发表 《物种起源》,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进化论理论建立——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 2)

 )1871 年,达尔文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来的观点; ( (3 )影响:

 ①改变了人们对生物界和人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 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对近代中国思想界产生巨大震撼; 三、近代技术成就:

  1 、蒸汽机的发明:(18 世纪后期)

 (1)史实:1785 年最终完成了对纽可门蒸汽机的革新。

 (2)意义:

 ①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②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

 2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 世纪后期)

 ( (1 )电力发明:1870 年 年比利时人 格拉姆发明 发电机,电力被应用于社会生产中。

 ( (2 )电力广泛应用:爱迪生发明和改进了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把人类带进了万 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人们的生活从此更加丰富多彩。

  (3 3 )影响:

 ①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③有力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

 第四单元

 9 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 第 18 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一、浪漫主义文学 —— 诗歌(C 18C 后半期 ——C 19C 中叶)

 1、时代背景:

 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高潮,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②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感到失望、对现实不满

  2、代表

  错误! ! 未找到引用源。拜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特点:A、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B、抨击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

  C、塑造追求幸福、自由,性格孤傲、浪漫的“拜伦式英雄” D、《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②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西风颂》

  特点: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了乐观主义精神。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 小说(C 19C 中叶 ——C 20C 初)

 1、巴尔扎克: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称法国社会的“书记员”。

 代表作:《人间喜剧》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2、托尔斯泰: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家。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 3、评价:

 错误! ! 未找到引用源。其作品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腐朽本质,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情景,成为人们认识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

 错误! ! 未找到引用源。由于历史局限,批判现实主义未能指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他们“批判”现实,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

 三、荒诞派(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时代背景:

 ①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 20 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 1929 年经济大危机; ②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失望、苦闷、迷茫等精神危机。

 2、代表:

 贝克特:法国人,代表作《等待戈多》,1969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3、 特点:反传统、反理性;强调个人主观感受,手法夸张怪诞。

 第 第 9 19 课

 音乐与美术

 一、贝多芬 ——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乐章

 1、特点:

 ①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 ②作品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气息,蕴涵着深沉的哲理; ③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赋予音乐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使命。

 2、代表作:《英雄》、《命运》、《田园》等九部交响曲 3、地位:贝多芬是古典音乐集大成者,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被称为“乐圣”。

 二、印象派

  1、美术 错误! ! 未找到引用源。产生于 19 世纪 70 年代 错误! ! 未找到引用源。特点: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光与色结合的艺术效果;提倡户外写生。

  ③代表:法国的莫奈《干草堆》《鲁昂大教堂》; 法国的塞尚、荷兰的凡·高是后期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

  2、音乐

  错误! ! 未找到引用源。特点:主张用声音的响度和色彩取代传统音乐的调式和和声体系,不以旋律为中心;

  ②代表:法国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 三、现代艺术

 1、时间:20 世纪以来

  2、美术:

 ①传统向现代形态过渡:塞尚(现代绘画之父)、高更、凡高(《向日葵》); ②现代派:

 A、特征:手法夸张、变形、抽象;运用各种新材料; B、代表:西班牙的毕加索《自画像》《格尔尼卡》 3、音乐:流派众多

 第 第 0 20 课

 电影与电视

 一、

 电影(第七艺术)

 1、默片时代(1895——1927):

 错误! ! 未找到引用源。电影诞生:1895 年 12 月 28 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人类第一部电影,这一天被公认为“世界电影发明日”。

 错误! ! 未找到引用源。格里菲斯:美国著名导演,被誉为“现代电影之父”和“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错误! ! 未找到引用源。卓别林:美国著名影星,经典作品《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 被萧伯纳称为“电影艺术中绝无仅有的天才”。

 2、有声电影:1927 年 3、1928 年,美国设立奥斯卡金像奖; 二、电视(第八艺术)

 1、发展:①1929 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②二战后,电视真正进入了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

 2、功能:

 错误! ! 未找到引用源。最重要的是传播资讯功能; 错误! ! 未找到引用源。娱乐功能;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艺术品展示功能; 错误! ! 未找到引用源。远程教育功能

  3、影响:

 ①丰富人类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提高素养; ②使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发生改变。

 第五单元

 近现 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整体认识】

 1 、 近现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是历史的必然。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面对民族危机和没落的局面,向西方学习成为中国人民回应工业文明冲击、扭转贫弱局面和振兴民族国家的必然结果。

 2 、 学习的主题:“寻求 民族解放、 民族复兴之路, 实现现代化”是近现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旋律。

 3 、 特点:

 ( (1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救亡图存、克服民族危机是近代中国人对外学习的动机之一, 每一次危机都会转变为中国人思想解放的外来动力。

 ( (2 )向西方学习具有层次性、渐进性的特征,学习不断深入:即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又经历了从“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的转变。

 (3)学习西方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的过程, 始终伴随着激烈的思想论战——每一次思想交锋,都会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纵观近代中国,主要的思想论战有四次:

 第一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封建集团内部关于自救方式的争论; 第二次、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维新与守旧的争论,也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三次、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资产阶级共和与立宪之争,近代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四次、资产阶级激进派与封建守旧势力的论战—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整体线索】

 地主阶级:抵抗派—通夷情: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采西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兴民权,行立宪:“维新思潮”;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革命派—兴民权,行共和:“三民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政体

  激进派—思想启蒙:民主、科学、新文学、新道德 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传播、毛泽东思想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第 第 1 21 课

 西学东渐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 —— 开眼看世界

 1 、背景:

 (1)必要性-西方资本主义侵略,面临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 (2)可能性:①中西方联系日益扩大;②传统的 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2 、 代表人物及其活动 人物 活动或主张 地位 评价 林则徐

 ① 领导虎门销 烟②设译馆传播西学③编译《四洲志》 ①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 人 积极:掀起了 向 西 方学 习 的 新思潮 局限:①对西方的认识较浮浅-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 ②认识不系统,更没有付诸实践 魏源 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放眼世界的先行者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 —— 体用之争 1 、背景 (1)必要性:清政府内忧外患,面临统治危机; (2)可能性:19 世纪 60――90 年代,西学更广泛的传播,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 2 、体用之争 ——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派别 主张 实践 异同(体用之争)

 评价 洋 务 派 核心: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开启 了 中 国 的近代化 异:对待西方科技的态度; 同:目的—维护传统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 积极:冲击了 保 守 观念,为西学的 传 播 创造 了 良 好的 舆 论 环境 局限:只是学习西方的科技,没有改变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和 思想――以失败告终 顽 固 派 反对“西学为用”,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仇视西学、破坏洋务运动 三、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

  主张

 中法战前 “中体西用”,支持洋务派 中法战后 经济上:振兴工商业; 文化上: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

 变化的原因 中法战争,看到洋务运动的局限,吸取其失败的教训 评价 进步性 突破了中体西用,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层面 局限性 思想主张不系统;未付诸实践 四、资产阶级维新派 —— 维新思潮 1 、历史背景:

 (1)原因:甲午战败,列强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条件:

 ①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③文化方面:西学的传播。

 2 、代表:

 人物 著作 思想主张或特点 共同主张 康 有为 《 孔 子 改 制考》《新学伪经考》 托古改制 —借用孔子权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①救亡图存、变法革 新 新; ② ②发展资本主义经 济 ③实行君主立宪 ④传播西学,创办西 方教育 梁 启超 《变法通议》 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变法图存 谭 嗣同 《仁学》 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君主专制—— “批判”、最猛烈 严复 翻译《天演论》 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宣扬变法主张——系统 介绍西学第一人

 3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1)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革教育制度 (2)意义: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4 、评价:

 (1)促进思想解放、唤起民族爱国意识 (2)推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3)开创近代风气 第 第 22 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背景 (1)政治:①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剧; ②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阻碍了社会进步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3)文化: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表现

  (1)标志: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指导思想:资产阶级的民权、平等和进化论等思想;

  (6)核心思想:民主、科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核心内容)

 (1)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共和政体等; (2)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等

  2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1)旧道德: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其核心是三纲五常; (2)新道德: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问题探究:为什么要“打倒孔家店”? 第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第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3)影响:

 ①积极: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为后来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局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的现象有些偏激。

 3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

  (1)标志: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2)内容: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②提倡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3)代表:鲁迅——《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利用白话文对旧礼教、旧道德进行激烈攻击。

  (4)影响: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文化载体,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4 、文化平民化:教育、文学、曲艺等日趋向人民大众普及 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1 、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2 、动摇了封建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3 、促进了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 4、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第 第 23 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一、三民主义 1 、历史背景:

 ( (1 )政治:①民族危机,各种救亡探索失败;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 (2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 (3 )文化: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传播;②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多元化

  2 、内容: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之处 民族 反对满洲贵族的民族压迫,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 对外 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与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具有明确的反帝要求 民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 授予 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 民权更加具体

 权 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心)

 封建军阀的 个人和团体一切 自由和权利 民生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 实现“ 耕者有其田” 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反对少数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3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 (1 )积极:

  ① ① 理论: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 ② 实践:它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以它为指导—— A、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B、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 (2 )局限:

 民族—未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民权—民权不具体、普遍;

  民生—为提出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纲领。

  4 、新三民主义:

 ( (1 )背景:①资产阶级革命受挫,旧民主革命走到尽头;

 ②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的启示以及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 (2 )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3 )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比较:

  A、 革命目标相同:反帝反封建——是两党合作的基础;

  B、 性质不同:资产阶级 <——> 无产阶级。

 ( (4 )新旧三民主义比较:见上表——新三民主义更加彻底、更进步。

 第 第 4 24 课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1)历史条件:

 ①思想: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②阶级: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③国际:十月革命胜利为中国人指出了新的发展道路 (2)史实:

 ①李大钊——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发表了《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②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中国最早的版本 (3)影响:

 ①为中国的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②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发展阶段 历史时期 代表著作 涉及的主要内容 发端 国民革命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农民问题、

 时期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统一战线、 革命领导权 初步 形成 土地革命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井冈山道路—武装斗争、 农村包围城市 成熟 抗战时期 《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述

 确立 中共七大

 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新 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中共八大、《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

 3 、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别于毛泽东的个人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第 第 25 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课标解读】

 1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包括:

  ①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③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④科学发展观 2、1997 年的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 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 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这是孙中山领导的;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3 、20 世纪以来中国思想界产生的重要理论成果:

 ①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并阐述为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②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指导思想; ③邓小平理论---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④“三个代表思想”---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邓小平理论:

  1、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 ▲知识再认知:

 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1、“ “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继续推行“左”倾错误;

 2、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4、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工作重心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实行改革开放; 2、发展 ①1982 年十二大: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②1987 年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3、成熟:

 ①1992 年南方讲话(成熟的标志):深化了改革开放, 使“发展才是硬道理”深入人心; ②1992 年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1997 年十五大:邓...

相关热词搜索: 高考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