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理论文章两篇

时间:2021-10-11 13:48:24 浏览量:

— 1 —

 法治建设理论文章两篇

 目录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法治中国建设 ......................... 1 法治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6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法治中国建设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思想指引。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不断开创法治建设新局面。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完善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之后,还需要对其不断加以完善。习近平同志强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应将协调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各级各类立法实践中。一方面,在全国性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制定中解决不协调问题,明确法律法规的逻辑层次与效力等级。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如教育领域立法中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以及今后可能制定的学前教育法、特殊教— 2 —

 育法等,这些规范条文的逻辑层级和效力等级是怎样的,国现行立法法并没有明确规定,这种状况需要改变。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新修订的立法法对此也作出明确授权。地方立法应坚决纠正抄袭、 重复其他地方各级同类立法的做法,充分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及规则需求,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品质。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建设法治政府。以开放发展理念吸收世界各国法治政府建设经验,围绕各级人民政府拥有和行使的行政权力,依法确立更加严密规范的行政权力设定和行使规则程序,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并明确行政权力行使的法律责任与政治责任,将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以协调发展理念合理规制政府各个部门行使的权力,使之彼此配合、形成合力。以共享发展理念保障全体公民的合法权利。政府制定各种行政措施,应惠及尽可能多的民众。比如,一些城市在制定限制电动三轮车行驶的规则时,需要审慎考量,进行合法性论证,兼顾城市治理与方便民众。以创新理念广集民智、广开言路,虚心接纳批评建议,提高政府行政绩效,树立廉洁、高效、便民的政府形象。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促进司法公正。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司法改革,不断完善司法体制机制,畅通通过司法手段解决人— 3 —

 民群众纠纷的渠道,在司法机关公正审理具体案件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树立司法权威,涵养和培育现代司法文明。这需要我们在司法活动中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司法成就,概括、尊重并严格遵循司法活动的基本规律,实现司法对社会利益的合理调节、对公权力的有效监 督制约和对公民权利特别是基本人权的充分保障。应吸收世界各国司法权力配置和司法权运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将司法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进程,加强司法制度与其他社会治理制度的协调互动,推进司法体制机制创新,渐进而稳妥地进行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社会公众进行负责任又有益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法治建设创新,在关系自身利益及所在群体、社区共同利益的公共事务方面依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依法共同参与公共事务处置,共同维护所在群体与社区的公共秩序,通过法治方式提高社会自治能力、拓展社会自治空间。培育更为广泛的社会治理主体,创新多样化的社会治理方式,不断培育和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夯实法治建设的社会基础。

 — 4 —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完善党内法规。建设法治中国,要求我们党坚持依法执政,全面提高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新形势下,我们党已将党内法规建设作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大局中。在党内法规建设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就是要秉持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和法治原则,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进一步提高党内法规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大动力,进一步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基础。执政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与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要把党内法规建设作为事关我们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体系,扎紧制度的笼子;把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确立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努力形成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建设法治文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决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 5 —

 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治文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法治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顺利推进的文化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应以开放的胸襟和气度,尊重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借鉴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建设,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推进法学理论研究。在法学理论研究中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不断解放思想,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符合中国实际、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法治理论。法学理论工作者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吸收人类优秀法治文明成果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有机结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将创新作为推进法学理论研究的灵魂,坚持问题导向,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完善,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支撑。应特别强调,法学理论研究简— 6 —

 单套用西方现成的理论行不通,必须回答中国的现实问题。应多接“地气”、多与国情结合,着力打造符合我国实际的法学理论体系和法治话语体系。

 法治政府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建设法治政府是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是依法治国中的重要环节。所以,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之后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2010年8月27日,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全面总结《纲要》实施以来的工作,分析依法行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做了重要部署。我们今天就结合这次会议,谈下面四个问题。

 一、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就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做了阐述。

 (一)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 — 7 —

 要求在总结了建国后我们国家发展的成败得失,我们党最终选择了市场经济,在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上,我们向全国全 世界宣布: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从那时起,关于市场经济的问题的争议也没有停止过。北大教授解万英,在十四大召开的第二天,在《求是》杂志上写下“共产主义必将胜利”八个大字后纵身一跃,成了计划经济的殉道者。而在2008年的时候,对市场经济的贬斥达到了高峰,为什么?因为人们的感情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上半年的时候,虽然我们遭受了天灾,但在大灾面前,我们团结一心,度过了非常时期,为世界奉献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圣会。但下半年发生的事情却令人失望,那就是“三聚氰氨”事件,实际上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是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中突出的一个。早晨,买2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氨奶,吃完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加1碗石蜡翻新陈米饭。下班,吃避孕药鱼,尿素豆芽,石膏豆腐,回到天价房里,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硫磺馒头。饭后抽根高汞烟,用一会盗版XP的电脑,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生活怎么这样,还是喝农药自杀吧,,唉,上哪儿能买到能药死人的农药啊? 人们开始寻找答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是不是市场经济带来的问题?这些事件使我们对市场经济进行认真的— 8 —

 反思。反思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优缺点。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之一,它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它的缺陷也是与生俱来的,便是它的自主性,必 须通过规则来规范。这个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对于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经常讲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句话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但政府依法加强对市场监管是其中应有之义。近几年来市场经济中出现的许多许多问题都是在媒体发现之后相关部门才跟上,能够凸显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履行职责过程中的缺位和越位,这种缺位和越位违背了法治政府的原则。因此无论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还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都必须依法办事。

 (二)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 当前,政府应依法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加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各项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发展条件,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群体性事件深层次原因是政府的违法行为和公信力丧失)

 (三)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建设法治政府,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这是保障公民各方面权益的基本要求,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 9 —

 (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政府建设和反腐败的重要举措 建设法治政府,不断推进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不仅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保障。

 二、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 (一)法治政府是有限政府。

 首先要搞清楚政府权力的来源,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其权力的行使应受到制约。法治政府是一个限制行政机关行政权力的政府,因此,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不能任意行使,更不能超越职权行使。行使职权不能太随意,应有法律的边界。随意的市长但权力的有限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而是应该要求政府有所作为,因为政府的公权力不可放弃和让渡,如果政府无所作为的话,就可能构成行政不作为或者行政不到位,而这种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不到位在法律上就是失职,同样会损害信赖相对人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法治政府是透明政府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电光是最好的警察,因此,只有政府主动将自己的信息公开了,才能保证行政权力的纯洁性和透明性,才能建设一个廉洁的政府。不能搞神秘政治。中国人有搞神秘政治的传统,论语中讲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一直推行这种愚民统治.建国后— 10 —

 传统封建残余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害怕信息公开,害怕老百姓知情,并以种种理由封锁信息,甚至搞暗箱操作。甚至在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之后,许多政府部门仍没有按照要求公开。申请公开各部副部长的分工职责遭拒,清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李燕9日向市一中院递交了三份起诉书,对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及科技部提起行政诉讼。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当将公开透明作为常态,不公开作为特例,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可现在这个问题还存在瓶颈,一遇突发事件,由于缺乏透明度,公众就会质疑你的公信力,你越是不敢讲,不愿讲,就等于拱手把椅子让给别人坐,麦克风让别人说,形成一个怪圈:事发——隐瞒——瞒不住——流言四起——被迫公布真相,然后再有事发还重蹈覆辙,这种教训不少。有一个奥尔伯特原理,列出一个公式:谣言等于事情的重要性乘以掌握信息者的暧昧性。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消息,掌握信息的人越封堵,越不告知,谣言就越盛行。就像日本发生地震,我们有的地方抢购食用盐,后来有关方面出面辟谣才很快平息。“你说、他说、我也说,人人手中有微博”,大家都可以有麦克风了,人人都可以做编辑了,而且我们编辑还是自我审稿,大家都有了言论的很大自由权。互联网成了一个个人编发、公众阅听、大众交流的巨型舆论广场。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反应,近年话语权,做好引导,非常重要。我们也有经验和教训,非典的时候,开始隐瞒,造成了— 11 —

 重大损失,带来了恐慌。而汶川地震,及时公开,从各个角度全方位介入,形成了那样好的一种局面。

 (三)法治政府是诚信政府。

 法治政府还应该是一个诚信政府,政府应该对自己的决策和承诺负责,应该做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不能因领导人的更替...

相关热词搜索: 法治 两篇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