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重点内容全面解读

时间:2021-10-20 11:56:31 浏览量:

最新《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 试行)

 》重点内容全面解读

 前言:

 日前, 教育部制定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 试行)

 》 ( 教育部令第 49 号)

 , 《规则》 将于 2021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

 《规则》 回应了社会关切的教育热点问题, 在起草过程中就受到了各方面高度关注。

 《规则》 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做出规定, 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 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 程序、 措施、 要求等, 旨在把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 更好地推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就《规则》 相关重点内容进行全面解读(含全文内容)!

 《规则》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规定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 ,明确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强调了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方式。《规则》强调,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教育性、合法性、适当性的原则,“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遵循法治原则,做到客观公正;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 。

 《规则》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同时,根据程度轻重,《规则》将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教育惩戒、较重教育惩戒和严重教育惩戒三类。一般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轻微的学生,包括点名批评、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增加额外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课后教导等;较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较重或者经当场教育惩戒拒不改正的学生,包括德育工作负责人训导、承担校内公共服务、接受专门的校规校纪和行为规则教育、被暂停或者限制参加游览以及其他集体活动等;严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且必须是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包括停课停学、法治副校长或者法治辅导员训诫、专门人员辅导矫治等。

 《规则》强调,教育惩戒与体罚和变相体罚是不同性质的行为,明确禁止了七类不当教育行为,划定教师行为红线,规定了对越界教师的处罚方式,方便各方监督。同时,《规则》也强调学校应当支持、监督教师正当履行职务,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教师无过错的,不得因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而给予其处分或者其他不利处理。《规则》还明确了教育惩戒的相关救济程序,并鼓励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形成育人合力。

 《规则》将于 1 2021 年 3 3 月 1 1 日起实施。下一步,教育部将积极指导推动各地、各校贯彻落实《规定》,依据《规则》健全教育惩戒的实施、监管和救济机制,让学校、教师会用、敢用、慎用教育惩戒,让家长、社会理解、支持、配合学校、教师教育和管理,共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一、

 《规则》

 制定出台的背景和过程

 教育惩戒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领域中央关心、 社会关注、 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

 2019 年 6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对制定教育惩戒有关实施细则提出明确要求。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指示批示,“两会” 代表、 委员提出许多有关建议、 提案, 基层学校校长、教师普遍希望国家明确规则, 解决老师不敢管、 不愿管、 不会管学生这一突出问题, 大多数家长也对此表示支持。

 教育惩戒问题是一个小切口, 却关系到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战略, 关系到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大问题。

 教育部自 2019 年开始组织研究《规则》 的起草, 开展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并广泛听取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学校、 教师等各方面的意见, 还面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 受到了高度关注, 共收到 6400 余条具体修改意见, 其中对《规则》 持支持态度的超过八成。

 在委托中国教科院开展的一项全国家长问卷调查中, 收到 123820 份有效问卷, 赞同国家出台教育惩戒相关政策法律的家长达 84.13%。

 起草部门全面梳理了相关意见, 经反复修改形成现在的《规则》 。因此, 《规则》 出台是建立在科学研判、 广集民意、 慎重决策基础上的, 有利于将教育惩戒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二、

 制定《规则》

 的法律依据

 《教育法》 规定,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对受教育者实施处分的权利; 《义务教育法》 规定, 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 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 《教师法》 规定, 教师有评定学生品行的评价权, 并提出教师应当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最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规定, 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 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

 法律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教育惩戒的概念,但这一概念已经约定俗成, 被社会和教育界普遍认同, 符合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实践, 也是教育权的题中应有之义。

 制定《规则》 是确权、 也是限权, 出发点就是将法律规定的学校、 教师的教育权进一步细化, 对法律禁止的体罚等教师不当管理行为划出红线,推动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规则》名称叫“规则” 而不是“办法” , 也是考虑不是简单规定怎么实施教育惩戒, 而是着力健全规则, 细化法律规定, 强化可操作性和可监督性, 规范学校、 教师、学生、 家长各方行为,寻求最佳平衡点。

 同时,考虑到有关教育法律如《教师法》可能做出修改, 教育惩戒的实施也要不断通过实践健全完善, 《规则》 将在一段时间后适时进行评估, 并进行修订、 完善。

 三、

 《规则》

 中界定的教育惩戒的概念和实施范围

 《规则》 第二条明确规定, 教育惩戒是指“学校、 教师基于教育目的, 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 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 促使学生引以为戒、 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 。

 这一规定, 首先明确了教育惩戒的属性, 其是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 学校、 教师行使教育权的一种具体方式, 而不是单独赋予学校、教师一种权力。

 其次, 明确了实施的对象和方式, 是对违规违纪学生的管理、 训导和矫治。

 第三, 强调了行为的目的性, 即是要使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 而不能为了惩戒而惩戒。

 关于《规则》 的适用范围, 高校学生已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予以规范, 而学前幼儿认知和行为控制能力较低,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身心发展存在障碍, 都不适宜实施教育惩戒, 因此《规则》 将教育惩戒的实施范围限定在普通中小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

 四、

 《规则》

 明确实施教育惩戒需要把握的原则

 《规则》 明确, 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教育性、 合法性、 适当性的原则, 主要体现在:一是强调教育惩戒应当符合教育规律, 注重育人效果, 坚持育人为本。

 要基于关爱学生的宗旨, 注重人文关怀, 达到教育学生遵守规则、 增强自律、 改过向上的目的。

 基于这一原则, 《规则》 规定, 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后, 应当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帮扶, 对改正错误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 鼓励; 学生受到教育惩戒或者纪律处分后, 能够诚恳认错、 积极改正的, 可以提前解除教育惩戒或者纪律处分。二是明确实施教育惩戒要遵循法治原则, 做到客观公正、 合法合规。

 要以事先公布的规则为依据, 尊重学生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

 《规则》 要求, 校规校纪中的行为规范和教育惩戒措施应当明确, 并应事先公布, 未经公布的校规校纪不得施行; 还规定实施较重或者严重教育惩戒, 要事前听取陈述申辩、 事后给予救济。三是要求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规则》要求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一贯表现、 主观认识、 悔过态度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 以求最佳育人效果。

 五、

 《规则》

 中规定的可以实施教育惩戒的情形

 《规则》对应当给予教育惩戒的情形作了具体化,规定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 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 扰乱秩序、 行为失范、 具有危险性、 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

 不服从, 指学生主观不完成其基本的学习任务, 包括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或者不服从学校的教育、 管理要求; 扰乱秩序, 包括扰乱课堂秩序和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即学生的个体行为已经在一定范围产生了不良影响;行为失范,主要指吸烟、 饮酒以及其他违反学生守则的行为;具有危险性,指学生实施有害自己或者他人身心健康的危险行为;侵犯权益,指学生打骂同学、老师, 欺凌同学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此外, 《规则》 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相衔接, 规定学生实施属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规定的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 学校、 教师应当予以制止并实施教育惩戒, 加强管教。

 六、

 《规则》

 中表述的教育惩戒措施

 《规则》 采取概括式表述, 根据程度轻重将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教育惩戒、 较重教育惩戒和严重教育惩戒三类。

 一般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轻微的学生,包括点名批评、 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 增加额外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 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 课后教导等; 较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较重或者经当场教育惩戒拒不改正的学生, 包括德育工作负责人训导、 承担校内公共服务、 接受专门的校规校纪和行为规则教育、 被暂停或者限制参加游览以及其他集体活动等; 严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 且必须是小学高年级、 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 包括停课停学、 法治副校长或者法治辅导员训诫、 专门人员辅导矫治等。

 同时, 《规则》 为学校留下了一定的自主空间, 即“学校校规校纪规定的其他适当措施” ,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按照《规则》 规定的程序, 采取公开、 民主、 科学的方式, 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规定。

 七、

 《规则》

 规定学校在制定校规校纪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原则

 校规校纪包括学校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 是学校实施教育管理的重要依据。学校在制定校规校纪过程中, 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内容的限定性。

 考虑到实践中各地、 各校、 不同教育阶段实际存在较大差异, 《规则》 规定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特点, 通过制定校规校纪规定相应教育惩戒措施, 但相关措施限定在实施一般教育惩戒和较重教育惩戒, 其严厉程度应当与《规则》 第八条、 第九条规定的措施大体相当。

 严重教育惩戒措施, 仅有《规则》 第十条明确规定的措施, 学校不得自行增加或者超越, 比如规定超过一周的停学。二是规范的可操作性。《规则》要求,学校校规校纪中应明确学生行为规范,健全实施教育惩戒的具体情形和规则。

 校规校纪应清晰明确、 科学合理、 易于操作, 防止出现各种“奇葩校规” 。三是程序的合法性。

 《规则》 强调, 学校制定校规校纪应当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教职工、 学生和学生家长意见, 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听证。

 校规校纪应当提交家长委员会、 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 经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 并应当报主管教育部门备案。

 学校应当利用入学教育、 班会等多种方式向学生和家长宣传讲解校规校纪。

 《规则》 同时规定, 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建立校规校纪执行委员会,负责确定可适用的教育惩戒措施, 监督教育惩戒的实施, 开展相关宣传教育等。

 八、

 《规则》

 规定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的程序

 《规则》 注重实施教育惩戒的程序正当性, 以程序规范行为, 减少恣意和任性。

 首先, 由教师判断学生违规违纪情节的轻重程度, 实施《规则》 规定的一般教育惩戒的,可以由教师当场实施,且可以事后根据情况告知学生家长;实施《规则》 规定的较重教育惩戒, 教师应当报告学校, 由学校决定实施, 且学校应及时告知家长; 实施《规则》 规定的严重教育惩戒, 只能由学校实施, 且必须事先告知家长。

 同时, 《规则》 规定在实施严重教育惩戒和给予纪律处分时, 应当把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申辩作为必经的前置程序, 学生或者家长申请听证的, 学校应当组织听证。

 对于一般教育惩戒和较重教育惩戒则没有规定事前告知家长和听取陈述申辩, 主要考虑是这两种教育惩戒对学生的影响相对较小, 且即时实施, 不会造成持续性影响。

 九、

 《规则》

 中明确和细化的禁止实施的七类不当教育行为

 教育惩戒与体罚和变相体罚是不同性质的行为。

 为了防止实践中个别教师将体罚和变相体罚作为教育惩戒实施,《规则》 专门对禁止实施的七类不当教育行为作了明确和细化。一是身体伤害, 以击打、 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二是超限度惩罚, 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 反复抄写, 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 以及刻意孤立等间接伤害身体、 心理的变相体罚;三是言行侮辱贬损, 辱骂或者以歧视性、 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四是因个人或者少数人违规违纪行为而惩罚全体学生;五是因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而惩罚学生;六是因个人情绪、 好恶实施或者选择性实施教育惩戒;七是指派学生代替自己对其他学生实施教育惩戒。通过划定这些“红线” , 有利于教师规范行为、 把握尺度, 也有利于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十、

 《规则》

 在保证学校、

 教师正当实施教育惩戒方面,

 提出的具体要求

 教育是一门艺术, 教育惩戒是这门艺术中尤为特殊的部分, 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原则,又要灵活运用,重视方式方法和实际。《规则》 为此作了多层次的规定。首先, 要求学校、 教师提高能力, 会用善用。

 《规则》 专门规定, 学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 改进教育方式方法, 提高教师正确履行职责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应当审慎使用教育惩戒, 与鼓励、 劝导、 积极管教等教育方式相结合, 确有必要再合理使用。

 其次, 强化保障, 保证能用敢用。

 由于舆论压力、 安全风险压力等, 实践中教师往往顾虑重重, 不敢实施教育惩戒。

 《规则》 明确, 学校应当支持、 监督教师正当履行职务, 教育惩戒是教师的职务行为, 教师正常履职产生的纠纷和法律后果应由学校承担。

 教师因实施教育惩戒与学生及其家长发生纠纷, 学校应当及时进行处理, 教师无过错的, 不得因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而给予其处分或者其他不利处理。

 即使因为教师实施教育惩戒与家长产生纠纷, 也要通过合理合法的正当渠道解决, 家长威胁、 侮辱、 伤害教师的,学校、 教育部门、 公安机关要依法予以追究,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最后,健全监督, 避免滥用。

 《规则》 明确了教育惩戒后的救济渠道, 包括校内申诉、向主管部门申诉, 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还可以进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明确教师不当实施管理行为要承担相应责任。

 《规则》 健全了监督机制, 畅通了救济渠道。

 十一、

 《规则》

 在家校协作方面,

 明确的具体举措

 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职责, 家长的理解、 支持和配合是学校、 教师正常实施教育管理的重要方面。

 《规则》 从多个角度对家校协作进行了规定。

 首先,明确了家长在学校制定教育惩戒具体规则, 以及教育惩戒实施、 监督救济等过程中的参与权、 监督权。

 规定学校制定校规校纪应当提交家长委员会讨论, 并应当利用多种途径向家长进行宣讲,有条件的还可以吸收家长加入校规校纪执行委员会, 监督教育惩戒实施。

 要求实施教育惩戒前后, 学校、 教师应当要根据情况告知家长, 学校成立学生申诉委员会时要吸收家长代表参加, 学生申诉委员会的人员构成、 受理范围及处理程序等要向家长公布。

 同时强调, 学校、 教师应当重视家校协作, 积极与家长沟通, 争取家长理解、 支持和配合实施教育惩戒; 家长应当履行对子女的教育职责, 尊重教师的教育权利, 配合学校、 教师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教。

 十二、

 《规则》

 中规定的教育部门的具体职责

 按照《规则》 规定, 主管教育部门对学校、 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要履行指导、支持、 评价和监督的职责。一是加强指导。

 《规则》 规定, 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制定教育惩戒的实施细则以及相关的校规校纪, 建立工作机制, 统筹推进《规则》 的实施。二是加大支持。

 教育部门要作为学校、 教师依法履行教育惩戒职责的坚强后盾, 协调处理相关纠纷, 当家长威胁、 侮辱、 伤害教师时, 应当依法保护教师人身安全, 必要时请公安机关、 司法机关协助处理。三是加强监管。

 要建立学校教育惩戒办法、 校规校纪的备案审查机制, 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不合法、 不合规的规定。

 要建立受理学生或家长对教育惩戒决定不服提起复核申请的受理机制, 履行监督职责。四是考核评价

 要把学校、 教师在管理学生、 实施教育惩戒中贯彻法治原则、依法履行职责的情况, 纳入对学校的考核内容当中, 督促、 引导学校依法治校、依法办学。

 十三、

 《规则》

 提出的贯彻落实要求

 各地各校要把学习宣传《规则》 作为一项长期任务, 并切实抓好《规则》 的贯彻落实。一是加强宣传, 营造氛围。

 近期要集中做好《规则》 学习宣传工作, 确保在 2021 年春季学期开学前后,通过多种形式将《规则》精神和要求传达宣传到位。二是加强指导, 明确要求。

 各地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 通过专家辅导、 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 准确理解文件精神、 准确把握工作要求, 争取做到全覆盖, 提高学校、 教师的教育管理能力和依法治理水平。

 教育部将组织编制教育惩戒实施指导手册, 加强指导。三是健全制度, 落细落小。

 各地要指导学校开展校规校纪的修订工作, 健全《规则》 提出的校规校纪执行委员会、 学生申诉委员会等各种制度, 健全教育惩戒实施和监管、 救济的工作机制。

相关热词搜索: 惩戒 试行 中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