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医节活动策划书13篇

时间:2022-05-07 09:35:02 浏览量:

中国国医节活动策划书13篇

中国国医节活动策划书篇1

当灾难来临,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是独善其身、自我保护?还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共产党员、中国医护人员和全中国人民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当灾难来临时,我们要团结一心、凝心聚力,正视灾难、了解灾难、最终战胜灾难。

当看完《中国医生》后,整部电影让我潸然泪下。当看到病患不顾秩序冲进病房,袁泉饰演的重症医学科主任文婷,果断站到高处,拿着扩音器,对大家喊道:“你们都想活,我们都想救。”后来大家逐渐稳住情绪、恢复了秩序;当看到张子枫饰演的张小枫在失去双亲后问出的一句,“叔叔,一个没爸没妈的孩子,该怎么办呢?”;当看到张涵予饰演的金银潭医院张竞予院长几近愤怒地吼出“老子医院的能力没有问题”后,又在会议上平静而坚定地说“我最看不惯的,就是遇到点挫折,就丧失斗志、灰头土脸的样子!”我眼前,仿佛一下来到了疫情爆发下的武汉,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在新冠疫情的阴霾重压下武汉人民的绝望,但我也同时看到了武汉人民在面对疫情时的勇敢与坚强!也正真了解了钟南山院士所说的那一句:“武汉是能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的真正意义。当国难当头、当人民需要,他们就勇敢地蜕变成了英雄。

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让整个中国都炸开了锅。在全国上下惶恐不安时,在党领导人民迅速控制疫情传播和排查感染人员的同时,毅然封城武汉,调派各地专家援鄂支援,这一系列快速行动让人不禁感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就像一座红色堡垒,固若金汤。

当疫情席卷全球,外面其他国家对疫情的态度模糊不清,导致疫情传播肆虐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果敢,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员和医护人员的无私拼搏,感受到了中国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

当中国的新冠疫情得到了初步控制后,中国便开始向外方提供所需物资和抗击新冠疫情的经验,无数援外医疗小队从中国走向世界各地,真正向世界展现了出了一方大国的担当,用行动拓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近期,新冠疫情再次袭来,但是国人早已没了当初的惊慌,在政府的统一调控和指挥下,井然有序的进行通行管控、核酸检测,争取用最快的速度控制新冠疫情的传播。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各地旅游、餐饮等实体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让我们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全国上下团结一心,让每一位中国人都参与到新冠疫情的防控中来,终有一天新冠疫情会成为过去,幸福美好的未来就在不远的前方。

中国国医节活动策划书篇2

有时主流舆论会习惯性地赞美医生、拔高医生,而非以一个普通职业去看待医生、以普通人去看待医生,这在不知不觉间会影响一部分公众对医生的认知和期待:他们认为医生就该牺牲自我,认为医生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治愈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时,是带着一种消费心理的:我花钱看病了,你就得负责把病给我治好;我把人活着送过来了,人没了就是你医术不精、是你把人给治死了,你就得负责……很多医闹事件的发生都源于此:患者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医生却没帮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错解了几个事实:

一,医术的进步往往是技术的进步,就像朱良付说的,相比于医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

二,再安全的手术,都可能存在风险,这是概率问题,医生无法承诺百分百安全;三,这世上还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现在的医学技术仍无法攻克。

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认知: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会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属也得有最坏的打算。

《中国医生》让我们看到医生面对疾病的无力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自敏,谈起她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在1990年,做过我们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顾性分析,做了以后让人家很凄惨,所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就剩一个病人,最后那个病人还是不在了,就整个全军覆灭。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医生工作了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来。所以我当时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医生再苦,它支持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讲我们天天在做什么……”

《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罕见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神医传奇了,可事实上,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气馁归气馁,孙自敏还是迎难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2000年起,孙自敏带领她的团队进行非血缘脐带血移植,终于攻克了脐带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难题,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脐带血移植中心,给许多白血病患者带去了希望。

中国国医节活动策划书篇3

在这个全民抗击疫情的紧张时刻,医院成为了战场,医护人员成了战士,一个个不畏艰险、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感动了中国,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湖北、冲在第一线让人动容。而此时《中国医生》系列纪录片更是触到了我心底的柔软,让我看到了中国医生的伟大,同时也坚定了我走在医学道路上的脚步。

纪录片记录了多家省级医院里不同科室的故事,记录了多个医生平常但却不平凡的每一天,让我们看到了原来医生们也不是冷漠的对待生死离别,他们也不是无所不能。医生也是普通人,也很脆弱,也有难处。

“医生是最希望患者能够活下去的人”。他们待病人如自己的亲人,将心比心为他们考虑。例如影片中的徐晔作为一名烧伤外科的医生,所面对的病人病情有很多较为严重的,同时花费也很巨大,他说:“患者的痛苦你是不能完全体会的,你能感受到的痛苦放大一百倍才是他体会到的。我们做不到感同身受,所以我们要将心比心。”语言朴素,却道出了亿万医护工作者的真心。

我们知道,从本科五年,到硕士三年,再到博士三年,再到规培,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再到主任医师,培养一个技术精湛的医生,要近四十年,而培养一个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更是要付出更多的心血。而一个医生在这条道路上要经历无数苦难,他披上白大褂学着前辈的样子与死神抢人,为的就是能够在医院这个充满绝望的地方给予人更多的希望。或许他们不能让每一位患者都重获新生,甚至面对疾病时会显得束手无策,但他们会尽己所能,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这部纪录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将医生大爱无疆的仁心展现的淋漓尽致。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出病痛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冲击,也展现出了医生与患者面对共同敌人凝结出的诚挚情谊。纪录片中的前辈们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医生应有的模样,他们是我们医学生的榜样,更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中国国医节活动策划书篇4

此时已莺飞草长,冬雪消融;春暖花开,绿上枝头。一别前日草木枯黄,衰叶飘零之景。冬天太过漫长,在春节前夕,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悄然来临,仿佛就在一刹那,一幅幅从未想象过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一个个从不熟悉的字眼,砸向心头。似乎一夜之间,一座灯红酒绿,热闹繁华的大都市,成了没人守候的“空城"。纵使遥隔万里,也让人像是心中堵了一块石头,不时的翻看最新的消息,祈祷着疫情赶快消去。顷刻间,十四万万人民的心,开始共同凝聚在江城大地。

回望疫情爆发伊始,盼着月明日升,已经过了一月之多,有感动,有泪水,在这同承一脉的华夏儿女中,我看到了一个个英勇无畏的身影,看到了一个个心系他人的天使,更看到了我们民族坚不可摧的凝聚力。某一刻,心中的理想之火开始熊熊燃烧,或许多年之后,在某个特别的时候,我要像李医生一样,坚持真理,纵使会化做白骨一堆,也要不顾一切,为人民的安危殊死拼搏;我要像那些风华正茂的护士一样,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着着一袭白衣。

在世界的尽头从死神的手中夺回那些宝贵的生命;我要像那一农民大哥,从四十多里外的地方,给在战“疫”一线的人们,送来新鲜的蔬菜,不为称赞,只为“他们在那么危险的地方救死扶伤”而由衷的感动;我要像从马来西亚靠人力驮运口罩的大哥一样,或许一点小小的努力微不足道,可生为华夏子孙,手足有难,纵然倾覆所有,也定当毫不退缩;我要像钟南山院士一样,拿毕生所学,在年近七旬之时,仍能再次“挥戎杀敌",舍弃自我,别人不敢去的,他去,别人无法攻破的,他废寝忘食刻苦钻研,别人承受不了的压力,他一个人抗着,实为不负"国士无双”的称号。

我想成为的,不仅仅是他们,而是万千为疫情防控无私奉献的人们,病毒带来的是恐慌,带走的,是冰冷的身体,如寒风之刺骨穿心,而那些不畏生死,逆风而行的勇士,带去的是暖暖情意,是流淌着同祖血脉的奔腾着热情,是一如同家人的无微呵护和亲密无间…

冬雪已经渐渐消融,就像被十四亿颗心凝聚的炽热光芒融化;万物已经复苏,就像被十亿祈祷的声音唤醒;明日的太阳和动听的歌声,又在春风来临之际,纷至沓来,是十四亿人们共同谱写的新的诗篇。

中国国医节活动策划书篇5

严重的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这个寒假注定过得不安稳。原本公路上奔流不息的车辆,现如今仿佛消失了一样,原本热热闹闹的公园和广场也变得冷冷清清,原本可以和亲戚朋友一起聚会欢度春节,而现在只能呆在家里“望门兴叹”……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这种病毒潜伏期最长14天,以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被传染的可能性极大。在重大疫情面前,最先挺身而出的就是我们的白衣天使,他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中为患者筑起生命防护之堤,让大家仿佛看到寒冬里的 一缕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身上,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温暖和希望。白衣天使们恪尽职守、临危不惧,穿梭在生死之间,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他人的生命。

在这个战场上,还有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80多岁的老爷爷钟南山教授。已经耄耋之年的他,依然挂帅亲征,奔波在抗战一线,与新型冠状病毒战斗,真令人佩服。

我们也要像钟南山教授那样,做一个有知识、有学问、刻苦钻研的人。知识不仅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还能救人于水火。当遇到困难,勇往直前,用知识战胜困难。

我坚信这次疫情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必将战胜攻克,正所谓“众志成城,共度难关”。

最后,我想说: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听从指挥,做好自己的安全守护,尽量避免出门游玩,尽量少去人群密集 的地方,不添乱,为这次打赢疫情战役贡献自已的绵薄之力。

中国国医节活动策划书篇6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把“医生”这一群体再次推到了最前列。我们从新闻里,看到这群人,成为了新时代的“逆行者”。

因为他们的出现,让原本躁动慌张的气氛因子,有了冷静下来的力量。他们勇于冲到第一线,成为阻挡病毒的一道防线。他们同样是父母的孩子,家中的顶梁柱,孩子的爸妈……即便如此,他们的态度是义无反顾,他们的口号是:不计酬劳,无谓生死。

他们是,中国医生。

正是在这个时节,纪录剧集《中国医生》悄然上线,豆瓣评分9.2分。它真实地纪录了这群群体日常工作的点滴,向观众剖析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那一面,他们也很脆弱,也有难处。这一切正如同剧集开场的那句旁白,“这是中国医疗系统的一个缩影。”

“我很怕我突然死掉,但我不能死。”这是朱良付医生(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医师)对着镜头说出的一句话。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家中的丈夫和父亲,同时,他更是一名医生,“差不多得用25年时间,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一个医生,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这是他的工作态度,对他来说,从早上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五点,早就是家常便饭了。因为他每天面对的是死亡率最高,也是死亡速度最快的病例——脑卒中。即便如此,也曾有患者家属对他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这位老太太一边苛责他“害死了她的老伴”,一边让朱良付给她看看近期升高的血压。

“理解吗?”这是他问出的一句话,似乎是在追问大众,又似乎是在自问。他无奈,因为患者和家属,其实“也知道你是个好大夫,但这并不耽误他们投诉你。”这种困惑对他而言,没有答案。身在其职,他必须这么做。

每每面对这样的事件,医生需要很快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甚至没有更多时间去消化,因为下一个病人已经在候诊了。

“最难的事情是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是做不到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尽量换位思考。”

中国国医节活动策划书篇7

呼呼,今天把我累坏了!我第一次在接近正午时走了那么长的路,一个来回足足四里路。这次,我跟随着妈妈,一起去看看乡村的医生。乡村医生又名“赤脚医生”。

那医生住在一个瓦屋里,上面没挂牌,如果不是有人带路,我可能会迷路。

走进那个灰暗的小屋,里面坐着几个老人。

小屋摆设十分简单。屋里头上一个堆柴火的地方,外头一点是几张板凳,右边是两张木桌,一张桌子上面有一个大袋子,里面装满了药。一张椅子上坐一个大约三十多岁的人,大概就是所说的乡村医生。他正在给一个老人量血糖,他很仔细,很认真,不出丝毫差错!虽然用的是最简单的工具,给的是少量的药,但因为他是这个大队的唯一一个医生,所有人都找他看病。

听外婆讲,那次,他还亲自去了外婆家,给外婆看病,还帮忙煮饭。我的心头油生了一种感激。

那医生开了方子,还亲自将药包好,送到那老人手中,还告诉他注意事项,样样事情都做得仔细。

虽然是乡村的医生,用的是最古老的东西,药也是他亲自去城里卖的,贴心为他人服务,我不由赞叹:真是一个好医生!

中国国医节活动策划书篇8

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有这样一群人,直面危险,迎难而上,疫情就的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来自全国各地的最美逆行天使,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看完《中国医生》的我才深知疫情背后的不易。正当全国人民喜气洋洋准备过个好年的时候,武汉却传来噩讯,连着几天,各大医院出现不明原因肺部感染病人,后被确定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

武汉金银谭医院院长张定字曾在新型冠状毒属初期,对全医院医生,在动员大会上说:“金银潭医院,虽然只是一家小医院,但在疫情面前,我们每个人,身为一个职业的医生,就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探守,当初入党的时候,怎么说的,现在就该如何去做。把病人全都接到我们这里。”殊不知这时的院长却只有四,五年工作时间了,他宁愿自已渐冻症的事情烂在肚子里,也不愿拿出来说,让大家可怜。

后来,ICU加急病区第一次开启时,却遇上了防护服质量不过关的问题,医院门口的病人不断涌进,甚至在ICU加急病区为了一张床往大打出手。最让我记忆忧新的是有一位医生在维持锹序时,口罩被扯掉了,迅速用生理盐嗽口,还有一位医护人员被摧倒在地,手被玻璃扎了满手的血珠子,不知觉痛一般的将碘液直接倒伤口上消毒。在病毒面前,难道他们就不怕吗?她们是负重前行最美逆行者——白衣天使。

镜头一转,上海、广州分别派出援部医疗队支援金银潭医院,三方医疗人员产生的分岂是一个定着一个,陶俊没经历过失败,自大,自认聪明,吴晨光做事稳当,却总少了一股冲劲,文婷的固执,就切像现实中,各地方医疗队去支援武汉,却在救治遇到问题时,矛盾不断,好在,后面都如愿解决了,配合默契,于在4月23日10时前,武汉连续十天新增人数低于治愈人数,连续十三天无本土新增病倒,宣布解封,在这场毫无销烟的战争中,我们无疑取得了胜利,愿真如文婷送支援时所说:“待到明年樱花烂漫时,你们一定要来赏花啊!”那样美好!

其实除了医护人员,我们还要感谢人民群从的积极配合,正如《中国医生》中美方医生抵达武汉,看到空荡荡的街道,不禁好奇问出的,你们是如何要一千多万人民待在家里不出来的啊,而这个问题很快就被卫健会的代表从容的回答了:“中国人,历来讲究的是传统方法,也就是集体主义”。是啊,个的的力量是渺小的,而集体的力量是不容小视的;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我相信,也坚信,武汉胜,中国胜!

中国国医节活动策划书篇9

有时主流舆论会习惯性地赞美医生、拔高医生,而非以一个普通职业去看待医生、以普通人去看待医生,这在不知不觉间会影响一部分公众对医生的认知和期待:他们认为医生就该牺牲自我,认为医生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治愈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时,是带着一种消费心理的:我花钱看病了,你就得负责把病给我治好;我把人活着送过来了,人没了就是你医术不精、是你把人给治死了,你就得负责……很多医闹事件的发生都源于此:患者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医生却没帮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错解了几个事实:一,医术的进步往往是技术的进步,就像朱良付说的,相比于医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二,再安全的手术,都可能存在风险,这是概率问题,医生无法承诺百分百安全;三,这世上还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现在的医学技术仍无法攻克。

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认知: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会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属也得有最坏的打算。

《中国医生》让我们看到医生面对疾病的无力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自敏,谈起她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在1990年,做过我们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顾性分析,做了以后让人家很凄惨,所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就剩一个病人,最后那个病人还是不在了,就整个全军覆灭。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医生工作了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来。所以我当时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医生再苦,它支持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讲我们天天在做什么……”

《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罕见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神医传奇了,可事实上,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气馁归气馁,孙自敏还是迎难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2000年起,孙自敏带领她的团队进行非血缘脐带血移植,终于攻克了脐带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难题,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脐带血移植中心,给许多白血病患者带去了希望。

中国国医节活动策划书篇10

电影《中国医生》主创团队精益求精,努力在影片拍摄、制作过程中贴近抗疫现实。几位主演身穿防护服长时间拍摄,切身感受医务人员大汗淋漓的工作状态。片中还真实还原了手术现场,演员要克服内心的慌乱,全身心投入战“疫”场景。全剧组保持紧张高效的运转,再现抗疫一线的“风暴之眼”,袁泉表示“大家都在尽全力向真实贴近。”

拍摄期间,每位演员都以谦卑的态度、精湛的表演,生动呈现医务工作者以血肉之躯坚守抗疫斗争前线的日常。电影《中国医生》的主创团队怀抱着对每位医务工作者的敬意,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精神融入到每一个镜头中,真实还原惊心动魄的抗疫现场。“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定宇肯定了影片对于抗疫一线的用心还原,并称:“《中国医生》很好地诠释中国医务人员对职业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也寄语《中国医生》:“如果影片能引发国内外观众的共鸣,那就算是成功了。

没有人生来勇敢,正因为被需要,他们才选择了逆风前行,坚定地履行职责。疫情的阴霾之下,他们远离家人,奔赴战“疫”前线!

这是一场怎样的出征?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不为美丽留影,只为救人方便,剪掉一头秀发的你,露出青春最真的笑容,你说穿上防护服就是穿上使命。

“因为有离不开的医院,才有回不去的家,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这是武汉一位院长的独白,一个身患渐冻症的共产党员对自己下的死命令。

“没有特殊情况,就不要去武汉了。”1月23日,武汉全城封锁,进入戒备状态。已经80多岁的钟南山院士,留下这句叮嘱的话,便毅然的踏上了赶往武汉的列车。他何尝不知情疫情难料,生死茫茫,可国难当下,他明白,舍弃小我,是为大国安然。

请战书上一枚枚鲜红的指印,写满了铿锵有力的医者誓言:“不计报酬,不论生死。”

穿好白色的隔离服,戴着口罩、护目镜,他们义无反顾的奔赴一线。他们用无畏的身躯,温暖着每一颗惧怕的心;一双双忧伤的眼睛,在他们的恬淡中变得平静;一张张恐慌的面孔,在他们的仁爱中变得坚强。他们是白衣天使,是疫情中最美的“逆行者”。

环卫老人捐款10071元到派出所,转身就走;

阿婆欲捐款被拒急哭;

海外华侨购买上万口罩送回家乡;

十日内建起的武汉火神山医院让全世界惊叹……

这就是我的同胞们,在关键时刻,我们总会拉起手一同抗争。17年前的非典是,12年前的地震是,现在依然是。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在关键时刻总会曝出惊人的力量与高度的团结。

无论是奔赴战场的医护人员,默默捐出物资的中外人士,还是心系疫情,亲自上阵指挥的国家领导人,都是这片土地上哺育出来的中国人。除了“伟大”,我再也想不到更合适的词来形容中国,来形容中国人。

朋友们,让我们带着爱和希望,静待疫情退却。待到河清海晏,相逢国泰民安。

中国国医节活动策划书篇11

2020年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全国上下陷入了一种恐慌又紧张的氛围,无数白衣天使变身“逆行者”,背负人民的期望,与疫情展开了攻坚战,如今,抗疫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那些奋斗过的英雄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根据抗疫事件改编的电影——《中国医生》已经于7月9日上映,让我们一起回忆过往,致敬那群无畏的白衣勇士们。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国医生》聚焦疫情当下的每一个小角色,从他们的视角去阐述去演绎整个故事,更能够使观众一秒找回当时的记忆,产生共鸣。

影片中演员张涵予饰演的是张竞予院长,作为一个医院的院长,在重大的疫情困难面前,他肩负起的责任不仅仅是救助病人,还有安抚医务人员。毕竟即便是医护人员,也是有家人的,他们也是心系着亲人们,只不过在巨大的困难面前,他们“舍小家,保大家”。

《中国医生》所聚焦的视角不止医护人员,还有很多普通人。比如欧豪饰演的外卖小哥,面对疫情的风险,他坚持给病人们送物资与外卖。当被检测出“发烧了”,那一声哭真的让人心疼。这也是这部电影为什么能够获得全民口碑的原因之一,因为它演的就是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真真切切的经历。

从来都没有什么“英雄”,只是有着很多愿意放弃安逸、冒险默默付出的普通人,他们怀着炙热的情感,在危机时刻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人,值得被我们尊敬,也值得我们去牢记。

《中国医生》作为一部全景式战疫大片,全力展现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舍生忘死、举国同心、守望相助的抗疫斗争,同时也弘扬了抗疫斗争中凝聚起来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作为电影人,有责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力量,让世界看到这部记录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

中国国医节活动策划书篇12

昨天终于去看了《中国医生》,感动、敬畏、感谢,是观看《中国医生》之后最突出的三层感受。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曾一度让我们陷入恐惧与悲观之中,甚至有不少人还经历着生与死的考验。疫情期间的那些焦虑、煎熬甚至恐慌,都让人不愿去回想。可是当银幕上再次呈现出一幕幕抗疫的故事时,我们有的却不是恐惧或焦虑,而是感动、敬畏与感谢。因为影片所勾勒的人物与事件都足够真实,能够轻易地引发我们内心的情感共鸣,于是才会显得如此动人。

说几个我喜欢的地方:对不完美人格的展示,比如想“插队”的欧豪,高傲的朱亚文,“扑街仔”易烊千玺。张子枫只有一场戏,她的表演非常真挚感人。片中明星无数,很多都戴着口罩,我相信他们不是为了露个脸才来客串这部戏。袁泉,她太美了,如果让我选择一双透过防护服护目镜的眼睛,来在大银幕上代表中国女性面对疫情的沉着冷静、睿智勇敢、大气美丽,我觉得就该是她。医患之间的感情也很好哭,看到这已经分不清是电影还是现实了,现实是最好的编剧。

我最喜欢的其实是一个小细节:方舱医院关舱后,两个小护士开心地在光秃秃的床板上躺倒说:“现在就想躺着,什么都不想了。”多可爱啊,击退病毒的就是这些年轻的、活灵活现的姑娘,跟身边人没什么两样,她们就是英雄的模样。

我们是疫情的经历者,我们所经历的各不相同,但又在共同为抗击疫情做贡献。

中国医生,用前线视角,更深入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艰难,更一线的战场。当我们做好自身防护宅家时,是他们奋斗在一线;当面对未知病毒时,是他们在总结经验,研究有效治疗手段,他们有坚强,有挫败,但从未放弃哪怕一个生命。

当看到,插管、拔管、抢救时,非常害怕,每一次治疗都是在与死神搏斗,为的就是可以健健康康的回归原本的生活。

而这部以武汉金银潭医院为视角的抗疫电影,也同时串联了我们亲身经历的疫情阶段,它既是一次复盘,也是一次证明,从早期的艰难抗疫,到后面的井然有序,总结见证属于中国的集体式抗疫,而这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

这部影片值得一看,让我们用前线视角,回顾疫情,回到那个艰难抗疫的时期。

当然疫情远没有过去,大家也要多注意防护,保护好自己。

中国国医节活动策划书篇13

很多患者不理解医生,一大原因是他们认为医生太“冷漠”了,这边家属为了病人心急如焚,但医生却“事不关己”,显得“敷衍”,冷漠又冷血。

但医生是真的是冷漠吗?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提问,医生应该跟每个患者成为朋友,急他们之所急,悲他们之所悲吗?

在以前的宣传中,我们似乎一直在倡导医生这么做,要跟每个患者成为朋友云云,让对患者有求必应云云。可在实际操作中,这并不可能,要知道我国每天就诊的人数超过2000万,每个医生每天要面对的病人太多。医生再博爱再有同理心,他的情感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无法面面俱到地照顾到所有病人和家属的全部情绪。我们不能以圣人和超人的标准来要求医生。

南京鼓楼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魏嘉,有个罹患胃癌晚期的病人,才二十几岁,特别年轻也特别乐观,这让魏嘉最挂心也最揪心,所以一直尽量为她多做点什么。但纪录片最后,魏嘉提到,以前有前辈建议她,“特别是对肿瘤科医生来说,不要跟病人做朋友,因为你跟他投入私人的感情越多,有可能你后面会自责、失落、伤心,会更难过,很长时间走不出来。”

医生也害怕伤心。他们并非拒绝付出情感,而是需要克制情感,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来来往往的患者,而死亡每天都在医院里发生。魏嘉虽然并未听从前辈的话,她还是对这个乐观的患者上心,但这也非意味着那些没能成为她朋友的患者被她怠慢了。专业是本分,朋友是情分。

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住院医生徐晔,25岁就博士毕业,工作三年后遇到自己职业生涯“难以跨越的沟壑”。一名全身95%重度烧伤的老年患者,他的家里人为了给他看病,拿出家里现有的全部积蓄,但依然凑不够高昂的医疗费用,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植皮手术,总体花费得100多万。徐晔帮患者争取到了2万元的援助基金,尽力劝说患者家属坚持治疗,因为患者出院离世的可能性极大。但患者家属还是强行出院了。徐晔赶到时,面对空荡荡的床位还是有一丝失落,他是真心希望患者得到救治,却也知道家属面临的困境。

相关热词搜索: 国医 中国 策划书 国医节主题 医师节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