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四川省达州市安北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时间:2022-06-15 15:30:03 浏览量:

 2018 四川省达州市安北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 分,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美国现代建筑大师路易·康

 ①1901 年 2 月 20 日,路易?康出生在波罗的海的萨列玛岛,它是爱沙尼亚的一座小岛,当时处于波兰统治下。1905 年,全家迁徙至美国。后作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名学生,他幸运地被安排在保罗?甚列特执教的班上学习,后者是法国著名的设计师,从巴黎到费城,他一直严格地沿用 Beaux-Arts 体系的一系列方法论。在完全领会 Beaux-Arts 体系之后,康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20 世纪 20 年代至 30 年代,他像一名制图员一样工作,后来,康成为了费城几家建筑集团的主要设计师。

 ②20 世纪 30 年代到 40 年代,康开始设计单独的住宅和工厂。1947 年,他成为耶鲁大学建筑学教授,在那里,他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远远比最满意的答案更让人满意。”在 1950 年参加了位于罗马的美国建筑学研讨会之后,康对地中海式的建筑特别欣赏,于是他开始了他最重要的工作:在纽黑文创建耶鲁大学艺术中心(1952-1954),他的建筑风格违背了当时盛行的国际式建筑风格。

 ③1957 年,康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的知名教授。他所设计的宾州大学理查兹医学研究大楼(1960-1965)突出展示了“医生区”与“病人区”的空间区别。病人区通常包括楼梯间、电梯、排气口以及进气口、管道等都分别在四个单独的塔里;而医生区就不同,主要包括实验室和办公室,实验室的建筑几十年来一直都是照此设计。康将实际的特征运用于建筑原则之中,加利福尼亚拉霍亚索克研究中心(1959-1965)正体现了他这一成熟的风格,也是其最好的例证。康从古典建筑和中世纪建筑风格中得出的灵感,并运用基本的几何图形以及混凝土和砖瓦之类的原材料成功地建成了耶鲁大学艺术中心(1977)。

 ④康的设计风格以其简洁、柏拉图式而闻名,因此,他所设计的建筑有相当明显的特征,譬如:强大有力的结构、厚实的窗体等,这使他成为二战后涌现出来的、颇有争议的建筑师。通过砖块和混凝土的使用,他设计的当代不朽建筑使其获得了当地一致的赞同。由于深受国际风格的影响,康的建筑将 Beaux 复合结构和个人的审美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成一体的风格。

 ⑤像打破国际风格的著名建筑师艾罗?萨里南和井赖?奥托等一样,在康的一生中,他的工作也颇具争议。然而,他的作品还是得到了每个时代评论家们的好评,并被誉为“20世纪最具独创性、最重要的建筑师。” ⑥他被誉为建筑界的诗哲,大器晚成的他五十多岁时才真正成为一代宗师,他的建筑作品通常是在质朴中呈现出永恒和典雅,而这次在莱斯大学的讲演则阐述了建筑应该怎样在反映人类对本质的思考过程中创造的奇迹;他在演讲时提到的光明与阴影,与他在建筑作品中善于把握光的作用一样,都启发着人们对存在和哲理的思考。通过他的描述,我们可以感知建筑学的真谛——对超越物质与技术而存在的人类的梦想的表达。

 ⑦路易?康的著作有《建筑是富于空间想像的创造》、《建筑?寂静和光线》、《人与建筑的和谐》等。

 ⑧近年来,相当多的建筑评论家认为,路易斯?康是一位在现代建筑的演变中居关键地位,因而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重要启迪的学者,认为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是一个理论、实践皆极为出色,因而无愧为当代大师的人物。他的理论,既有德国古典哲学和浪漫主义哲学的根基,又糅以现代主义的建筑观,东方文化的哲学思想,乃至中国老庄学说。在建筑理论方面,他的言论常常如诗的语言一般晦涩、艰深、令人费解;然而也确如诗句一般,充满着隐喻的力量,引人而又多义。他的实践,似乎为这些诗句般的理论做了注解;而他的理论,似乎又为他的实践泼洒上一层又一层神秘的色彩。在 20 年的颠峰状态中,他的作品遍及北美大陆、南亚和中东,他的弟子成为今天美国以至其他国家建筑界、建筑教育界的中坚,而他的建筑思想,更是风靡了一代又一代。评价更高的人们崇奉他为一代“建筑诗哲”。

 (摘编自“建筑工程教育网”)

 相关链接 ①设计是个人的事,一般而言没有尽善尽美的设计。为尽善尽美而努力,却从来没有实现,尽善尽美的愿望总成为艺术家的动机。下一件作品的种子就在已完成的作品之中。

  ——路易·康 ②路易·康在设计中成功地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有的设计中他将空间区分为“服务的”和“被服务的”,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对建

 筑师的创作灵感是一种激励启迪。路易?康的建筑风格受到柯布西埃启迪而投入现代建筑主流中,一如柯布西埃于《走向新建筑》所说:建筑是量体在阳光下精巧、正确、壮丽的一幕戏,光也成为康的建筑理论范畴。认为建筑是呈现光艺术的舞台,而可概分为自然之光与表现之光。

 (摘编自博才网“人文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路易·康所设计的建筑有相当明显的特征,譬如强大有力的结构、厚实的窗体等,其设计风格以简洁、柏拉图式而闻名。

 B.路易·康认为一般而言没有尽善尽美的设计,他虽曾为尽善尽美而努力,却从来没有实现过,因而建筑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C.根据路易·康的建筑理论,他认为建筑是呈现艺术的舞台,是量体在阳光下精巧、正确、壮丽的一幕戏,建筑光可概分为自然之光与表现之光。

 D.建筑评论家一致认为,路易·康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是一个理论、实践皆极为出色,因而无愧为当代大师的人物。

 E.在建筑理论方面,他的言论如诗句一样充满这隐喻的力量,引人而又多义,又常常如诗的语言一般晦涩、艰深。令人费解。

 (2)为什么路易·康被誉为“建筑界的诗哲”?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路易·康虽然被誉为“20 世纪最具有独创性、最重要的建筑师”,但他的工作也颇具争议。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路易·康的成功给人诸多启示。请结合文章材料,简要说说你所获得的启示。(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 E 给 3 分,答 A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C.D 不给分。(B 虽然“建筑也 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于文无据。C 张冠李戴,“是量体在阳光下精巧、正确、壮丽的一幕戏”的观点是柯布西埃在其《走向新建筑》里说的。D“一致认为”说法绝对,原文是“近年来,相当多的建筑评论家认为„„”,而且“在康的一生中,他的工作也颇具争议”)

 (2)①他的建筑理论,既有德国古典哲学和浪漫主义哲学的根基,又糅以现代主义的建筑观、东方文化的哲学思想,乃至中国老庄学说。②他的言论常常如诗般晦涩、艰深、令人费解;如诗句一般,充满着隐喻的力量,引人而又多义。③他的建筑作品通常是在质朴中呈现出永恒和典雅,他在演讲时提到的光明与阴影,与他在建筑作品中善于把握光的作用一样,都启发着人们对存在和哲理的思考。(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3)争议的焦点在于建筑艺术的继承与创新问题。(2)他在设计中成功地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他的建筑思想,更是风靡了一代又一代。(2分)但他所设计的建筑有相当明显的特征,其建筑风格以简洁、柏拉图式而闻名,违背了当时盛行的国际式建筑风格。(2 分)(意思对即可)

 (4)①要向名师学习,掌握已有的学术成果。路易·康师从法国著名设计师保罗·甚列特,完全领会 Beaux-Arts 体系,谙熟国际建筑风格。②做学问要重视考查交流。路易·康赴欧洲考查,参加了美国建筑学研讨会,开阔了视野,得到了启发。③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丰富理论。路易·康从古典建筑和中世纪建筑风格中得出的灵感,并运用基本的几何图形以及混凝土和砖瓦之类的原材料成功地建成了耶鲁大学艺术中心,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④培养学生,推广理论。

 路易·康作为建筑学教授,善于总结理论并重视培养弟子,使其建筑学理论发扬光大,影响广泛。(每点 2 分,其中启示 1 分,分析 1 分,意思对即可)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闲读梧桐 余秋雨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枝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

 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21.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 A. 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 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亲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C. 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 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22. 文章题为“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3. 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

 21. C

  22. ①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②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

 ③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有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23. 相同点: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不同点: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作答,一般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人物及情节。在分析选项时,注意各信息点的内容及信息点之间

 的关系是否与原文对应。如果选项内容出现一些表达手法的名词,一般要先分析该手法在文中有没有体现,其次再分析选项的内容。A 项,错在“它只是感到寂寞”,原文中说“梧桐的寂寞”“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B 项,“表现了母亲的细腻”,原文中没有这一层意思。D 项,“从容豁达”不是外祖父所具有的特征。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分析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概括作文的形象特征,一定要依据文本分析,首先是形象的外部特征,其次是它被作者赋予的情感特征。结合文章第二自然段可知,作者读出了梧桐树的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在骤风乍起的黑夜,我感知到了梧桐树如外祖父般的坦荡,它不屈服于黑夜的苍凉,不屈服于狂风的摧折;次日,我看到了梧桐树只剩虬枝挺干,感受到了它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的坦荡,梧桐树任风雕雨蚀,又随季节花开花落,有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问题文中来,答案文中找”,不管解答什么类型题目,一定要有文本意识,任何答案的来源必须要有文本内容做支撑。根据原文信息“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可知,外祖父与梧桐树的相同点是历经风雨的坎坷和坦荡的胸怀。根据文章倒数第二段可知,梧桐树不仅与自然的狂风抗争,同时也顺从着自然的规律,从而表现出了一种能屈能伸的精神,任风雨侵蚀,任四季更替,花开花落,依然不是梧桐树的魅力,这是一种从容大度,是一种平静淡泊,而“我”的祖父显然缺少的这样的淡泊,因而“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点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文学类文本考查的重点。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在概括分析时要加以区分。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包括外貌、职业、生活习惯,其内部特征包括性格特征、精神品质。

 3.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

 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7.下面对“元宵节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是全社会的“狂欢节”。

 B.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出门娱乐,如赏花灯、猜灯谜、观舞龙舞狮,看敲锣鼓等。

 C.伴随元宵节而产生的是民间进行的信仰活动以及因渴望子嗣而产生的各种习俗。

 D.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吃元宵和观灯求子的习俗从节日诞生到今天仍一直延续。

 8.对“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宵节期间人们走街串巷,走亲访友,通过这种形式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社会的和谐。

 B.春节期间从除夕关门守岁到元宵出门娱乐,是人们由家庭关系走向社会关系的过程。

 C.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元宵节把社会中的人们聚集了起来,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气氛。

 D.元宵节为社会中不同民族和不同阶层的男女老幼提供了放松心情的良好契机。

 9.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宵节除了娱乐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着长辈们对子女能够传宗接代、香火延续下去的朴素愿望。

 B.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体现了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

 C.古代由于礼法制度严格,所以只有到了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压抑已久的感情才得以彻底释放,尽情宣泄。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元宵节的活动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说明现代人在不自觉地摒弃旧传统。

 参考答案:

 7

 D 8

 A

 9 B

 略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共 3 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注字岩夫,临江新喻人。磊落有大志,尤喜言兵。举进士,摄广州番禺令。侬智高围州数月,方舟数百攻城南,势危甚。注自围中出,募海滨壮士,得二千人,乘大舶集上流,因飓风起,纵火焚贼舟,破其众。即日发县门纳援兵,民持牛酒、刍粮相继入,城中人始有生意。自是每战以胜归。蒋偕上其功,擢礼宾副使、广南驻泊都监。贼还据邕管,余靖患其啸诱诸洞,以属注。注挺身入蛮中,施结恩信。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以知邕州居邕数年,阴以利啖广源群蛮,密缮兵甲,乃上疏曰:“交阯① 虽奉朝贡,实包祸心,常以蚕食王土为事。今不取,异日必为中国忧。愿驰至京师,面陈方略。”未报,而甲洞申绍泰犯西平,五将被害。谏官论注不法致寇,李师中又劾其沮威嗜利,略智高阉民为奴,发洞丁采黄金无帐籍可考。中使按验颇有实,贬泰州团练副使。近臣有讼注广州功者,起为右监门将军、邠州都监。熙宁初,以礼宾使知宁州。环庆败,列城皆坚壁,注独启关夜宴如平时。时有言“交人挫于占城,众不满万,可取也”。遂以注知桂州。入觐,神宗问攻取之策,对曰:“昔者臣有是言,是时溪洞之兵,一可当十;器甲坚利,亲信之人皆可指呼而使。今两者不如昔,交人生聚教训十五年矣,谓之‘兵不满万’,妄也。”既至桂,种酋皆来谒。注延访山川曲折,老幼安否,均得其欢心,故李乾德② 动息必知之。然有献征南策者,辄不听。会沈起以平蛮自任,帝使代注而罢。注归,卒于道,年六十一。

 (选自《宋史·萧注传》,有删改) 【注】①交阯:古地名,主要指越南北部。②李乾德:交阯王。

 10. 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以知邕州/ B. 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

 青始闻注前功/以知邕州/ C. 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以知邕州/ D. 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以知邕州/ 11.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牛酒”指牛和酒,古代用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

 B. “朝贡”古时谓藩属国或外国的使臣朝见君主,敬献礼物。

 C. “报”指古代臣子用奏章等书面形式向君主陈述对政事的意见。

 D. “觐”指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后用来泛指朝见天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注智勇双全。广州被围困数月,他只身逃出,并招募海边二千名勇士,趁着飓风火烧敌军船只,打败敌军,从此每战都得胜而回。

 B. 萧注运筹帷幄。他任职邕州期间,一面利诱广源各洞蛮人,一面秘密整治军队和装备,并上奏章陈述攻打交阯的具体方略,请求朝廷除患。

 C. 萧注安边有策。他接管邕州事务,对蛮人施行恩惠,结以信义;担任桂州知州,接待酋长,问候老幼,既得其欢心,又暗知边情。

 D. 萧注审时度势。他曾经积极主张攻取交阯,认为它会成为忧患,但看到交阯实力日渐强盛,便不再主张征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庆败,列城皆坚壁,注独启关夜宴如平时。

 (2)今两者不如昔,交人生聚教训十五年矣,谓之“兵不满万”,妄也。

 参考答案:

 10. A

 11. C

 12. B

  13. (1)环庆路战败,各城都加强巩固壁垒,只有萧注开着城门像平时一样在夜间宴请宾客。

 (2)现在这两点都比不上以前,交阯人繁殖人口,积聚物力,教导训诫士兵已经十五年了,说他们“兵不满万”,是没有根据的。

 10.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

 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首先观察四个选项,通过比较选项可以看出,选项的区别主要在两处。“召会诸将疑注”和“托为游辞不肯往”。第一处,“注”指传主,“疑”是“怀疑”的意思,那么是谁怀疑传主呢?从句意来看,应该是狄青怀疑传主,而非“诸将”,故“疑注”前应断开,据此排除 C、D 两项。第二处,根据句意来看,传主发现狄青想杀自己,不愿去会见,“托„„辞”是“以„„为托词”的意思,“托为游辞”语意完整。据此排除 A.项。

 点睛:一、名词断句法。二、虚词断句法。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四、语序句式断句法。具体方法: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1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 项“报”特指皇帝对臣下奏章的批复。

 1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项,“上奏章陈述攻打交阯的具体方略”错误。原文是“愿驰至京师,面陈方略”,萧注在奏章中还未陈述攻打交阯的具体方略,他请求到京城后当面向皇帝陈述。

 13.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坚”,“使坚”;“壁”,“营垒、壁垒”;“启”,“打开”;“夜宴如平时”,状语后置句,译为“像平时一样在夜间宴请宾客”。第二句关键点:“生”,“生育、繁殖”;“聚”,“积聚”;“教训”,“教导训诫”;“妄”,“没有根据、虚妄”。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

 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参考译文:

 萧注字岩夫,是临江新喻人。胸怀坦荡有大志,尤其喜欢谈论军事。考中进士,代理广州番禺县令。侬智高围困广州几个月,聚集几百艘船进攻城南,形势非常危急。萧注从围困中出来,招募海边的勇士,得到二千人,乘着大船在上游聚集,趁着飓风刮起,放火烧贼军船只,打败了贼人的军队。当天就打开县城城门迎接援军,百姓拿着牛酒、粮草相继入城,城里的人才开始有生气。从此每次出战都得胜而回。蒋偕上奏他的功劳,他被提拔为礼宾副使、广南路驻泊都监。贼兵退还占据邕管,余靖担心贼兵引诱各洞蛮人作乱,就把邕州事务交给萧注去办。萧注毫不畏缩进入蛮人中,施行恩惠结以信义。狄青的军队驻扎宾州,召请各位将领相见,怀疑萧注靠贼军声势作奸谋利,想杀他。萧注觉察了,以出游为托词,不肯去。贼人被打败后,狄青才听说萧注以前的功劳,让他担任邕州知州。萧注任职邕州几年,暗中用利引诱广源的各洞蛮人,并秘密整治军队和装备,于是上奏章说:“交阯虽然表面上交纳朝贡,实际上包藏祸乱之心,常常侵吞我国土地。现在不攻取,日后必然成为我国的忧患。希望让我赶到京城,当面陈奏策略。”皇帝还没有批复,而甲洞的申绍泰侵犯西平,五名将领被杀害。谏官评定萧注不法招致寇乱,李师中又弹劾萧注丧威图利,掠夺侬智高的阉人做家奴,调发各部落壮丁去开采黄金没有账簿可以查考。宫中派出使者去查验,很符实,将他贬为泰州团练副使。近臣中有人为萧注申辩在广州的功劳,他被起用为右监门将军、邠州都监。熙宁初年,萧注凭借礼宾使的身份任宁州知州。环庆路战败,各城都加强巩固壁垒,只有萧注开着城门像平时一样在夜间宴请宾客。当时有人说“交阯人在占城战败,兵力不足一万,可以攻取”。于是让萧注担任桂州知州。萧注入朝拜见皇帝,神宗问他攻取交阯的策略,他回答说:“从前我说过这样的话,但那时溪洞的士兵,一个人可抵挡十个人;兵器锋利铠甲坚固,亲信的人都可以指派召唤来使用。现在这两点都比不上以前,交阯人繁殖人口,积聚物力,教导训诫士兵已经十五年了,说他们‘兵不满万’,是没有根据的。”萧注到桂州之后,各部落酋长都来拜谒。萧注邀请并询问他们当地山川道路曲折的情况,老幼是否平安,都得到他们的欢心,所以李乾德的动静他一定能知道。但有人进献征讨南方的策略,他常常不听。适逢沈起自告奋勇要平定蛮人,皇帝派沈起代替萧注而罢免了萧注。萧注回家,在路上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史丹字君仲,鲁国人也,徙杜陵。自元帝为太子时,丹以父高任为中庶子,侍从十余年。元帝即位,为驸马都尉侍中,出常骖乘① ,甚有宠。上以丹旧臣,皇考外属,亲信

 之,诏丹护太子家。是时,傅昭仪子定陶恭王有材艺,子母俱爱幸,而太子颇有酒色之失,母王皇后无宠。

 建昭之后,元帝被疾,不亲政事,留好② 音乐。后宫及左右习知音者莫能为,而定陶王亦能之,上数称其材。丹进曰:“凡所谓材者,敏而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是也。若乃器人③ 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 ④ 高于匡衡,可相国也。”于是上嘿然而笑。其后,中山哀王薨,太子前吊。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上望见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太子既至前,不哀。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宗庙为民父母者乎!”上以责谓丹。丹免冠谢上曰:“臣诚见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损。向者太子当进见,臣窃戒属毋涕泣,感伤陛下。罪乃在臣,当死。”上以为然,意乃解。

 竟宁元年,上寝疾,傅昭仪及定陶王常在左右,而皇后、太子希得进见。丹以亲密臣得侍视疾,候上间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涕泣言曰:“皇太子以嫡长立,积十余年,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见定陶王雅素爱幸,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以为太子有动摇之议。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不奉诏。臣愿先赐死以示群臣!”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上因纳,丹嘘唏而起。太子由是遂为嗣矣。

 丹为人足知,恺弟爱人,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故尤得信于上。为将军前后十六年,永始中病乞骸骨,上赐策曰:“左将军寝病不衰,愿归治疾,朕愍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使躬不瘳。宜专精神,务近医药,以辅不衰。”丹归第数月薨,谥曰顷侯。

 (节选自《汉书·史丹传》)

 【注】

 ①骖乘:陪乘。②留好:留意,爱好。③器人:选择人材。④陈惠、李微:当时宫中的音乐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臣窃戒属毋涕泣

 窃:私下 B.今者道路流言,为国生意

 生意:生出怀疑之心 C.审若此,公卿以下必以死争

 审:反复推究 D.朕愍以官职之事久留将军

 愍:哀怜 5.对以下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B.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 20 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

 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 15 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C.古代诸侯王爷等死了就叫 “薨”,类似皇帝的“驾崩”。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纪史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其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6.下列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元帝做太子的时候,史丹就深得信任,担任驸马都尉侍中,常常在车右陪乘,后来,元帝还命令史丹护卫太子一家。

 B.元帝喜好音乐,定陶恭王与其的嗜好相同,深得元帝喜爱,多次称赞他的才能。在这种情况下,史丹极力劝谏,褒扬太子。

 C.皇帝病重,太子很少能够与他见面。史丹趁皇上独自休息时,叩地拜伏,陈以利害,打消了皇帝重立太子之念头,使太子终于成为继承人。

 D.史丹虽然表面上倜傥不羁,但内心做事谨慎,担任左将军前后十六年,深得皇帝器重,告老还乡时,皇帝赐予策书来褒奖、安慰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若乃器人于丝竹鼓鼙之间,则是陈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国也。(5 分)

 (2)天子素仁,不忍见丹涕泣,言又切至,上意大感,喟然太息。丹即却,顿首曰:“愚臣妾闻,罪当死!”(5 分)

 参考答案:

 4.C 5.D 6.A 7.(1)如果以丝竹鼓鼙的才能来衡量人,那么这是陈惠、李微比匡衡高明,可以扶助国家了。

 (2)皇帝向来仁爱,不忍心看见史丹流泪悲泣,言辞又恳切到了极点,皇上心里大为感动,喟然长叹。史丹马上退后,叩头说:“愚昧的臣下胡乱听信谣言,按罪应当处

 死!”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 项,审:确实。故选 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可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联系文章具体语境分析作答,D 项,“东汉范晔所著”表述不正确,应为“东汉班固所著”。故选 D。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的能力。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A 项,原文中史丹担任驸马都尉侍中,陪伴在车右不是元帝做太子时,这是时间错位设误的题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语句的能力。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第(1)句关键词语有“若乃”、“相”,还要注意“则是陈惠、李微高于匡衡”句式特点;第(2)句关键词语有“切至”、“却”、“妾闻”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史丹字君仲,原为鲁国人,后来迁居杜陵。从元帝当太子时起,史丹由于父亲史高的缘故被任命为中庶子,随从左右十多年。元帝即位后,史丹任驸马都尉侍中,皇帝出行常常在车右边陪乘,很受宠幸。皇上因为史丹是原来的臣下,亡父的外家亲属,亲近信任他,命史丹护卫太子一家。当时,傅昭仪的儿子定陶恭王有才能,母子都被宠幸,而太子稍微有酒色方面的过失,母亲王皇后不受宠爱。

 建昭年间,元帝患病,不能亲理朝政,只是贪恋音乐。后宫嫔妃和左右侍从熟悉了解

 音乐的人没有谁能做到,而定陶王也能办到,皇上屡次称赞他的才能。史丹进谏说:“凡是被称为有才能的人,应当聪敏而又喜好学习,温习旧业,增加新知,是皇太子做到的。如果以丝竹鼓鼙的才能来衡量人,那么这是陈惠。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进吏科右给事中,坐累谪交阯为吏。居九年,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着兜鍪处,颠发尽秃。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

 9. 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坐累谪交阯为吏

 坐:因犯„„罪或错误 B. 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

 引:率领 C. 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按:压抑、止住 D. 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

 薄:逼近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自冬徂春

 自我徂尔

 B. 必致窜逸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C. 也先逡巡引去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D. 年七十有四矣

 虽有槁暴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外御强寇,内屏京师 A. 填然鼓之

 B. 席卷天下 C.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D. 吾从而师之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亨信让之曰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C. 始召入为御史

 斧斤以时入山林 D. 及土木之变

 及至始皇 13.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B. 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 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D. 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文中的庙号还有“英宗”,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1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B.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C.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D.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 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C. 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D. 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1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 (2)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 参考答案:

 9. C

 10. B

 11. B

 12. D

 13. A

 14. C

 15. C

  16. (1)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敢面对敌人就退缩?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相比,哪一个更值得呢?”

 (2)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推断能力。C 按:追究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推断能力。A.往、到。

 B.导致、致使 /招引、引来、招纳。C.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D.通“又”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活用现象。例句,名词活用作状语。A.鼓,名词活用作动词。B.席,名词活用作状语。C.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D.师,名词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所以选 B。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D 介词,等到,到„„时候。A.代词,代蒋

 贵等/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介词,把/介词,凭借。C.动词,做/介词,按照。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A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本题难度不大,只有两处断句不同,容易判断。本句主要是说一年之间的各个月主要都要做什么事,根据这个来判断断句,如“每岁”表示一年,可单独断句,排除 AB。CD 两句的区别主要在“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间的时间事件的安排,按照事件加时间的顺序来断句,应该是“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所以选 D。原文标点是: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

相关热词搜索: 达州市 高一 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