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③必修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时间:2022-06-20 18:30:08 浏览量: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材分析

 东北地区概况:东北区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北、西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隔日本海和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濒渤海,与华北地区连接。东北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 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乡土情感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 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突破方法

 图文材料的分析和归纳。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情景设置法、 分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点拨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北大荒”和“北大仓”播放“松花江上”。昔日北大荒,而如今却变成了粮仓,昔日的荒地今日的粮仓,东北是如何实现区域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点带面来探讨一下一个区域如何利用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布局该区域农业的一般方法。

 新课教学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 1. 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 —— 确定区 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 2. 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 1. 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 3 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 2. 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 3. 地理条件分析 (1 1 )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 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点拨 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

 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2 2 )

 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a.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b.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 1/3; c.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 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3 3 )

 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活动 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点拨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点拨 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点拨

 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 点拨 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三、农业布局特点 —— 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教材 P62—63 图 4.4,图 4.5)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思考

 阅读教材 P61—63 图 4.3. 图 4.4 和图 4.5,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点拨

 从东南向西北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总趋势是逐渐递减的。但受丘陵、山地地形的影响,局部地区不符合上述趋势。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点拨

 纬度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点拨

 海陆位置和地形

 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分布特点: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分布 平原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主要粮(树、畜)种 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 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特 殊 分 布 ①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②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③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④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 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①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林区(教材 P63图 4.6)。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③延边盛产苹果梨。④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⑤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①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是闻名国内的良种。②松嫩平原西部是东北红牛的商品生产基地,有良好的半农半牧饲养条件。③广大农区的舍饲养畜业发展较快,主要饲养猪、肉鸡、肉牛、奶牛等。牛奶及乳品业发展较快,并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活动

 1.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下表。

 点拨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类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 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的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林

 业 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畜牧业 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2. 根据水稻在东北地区的分布特点,讨论农业生产应怎样处理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①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②由于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 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点拨 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产期。

 3.东北地区畜牧业分布较广,但是农区畜牧业在畜牧业总产值中仍占绝对优势。这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相似。

 (1)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点拨

 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寒冻。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③能防止环境污染。

 (2)结合以前学习的大牧场放牧业,为我国广大牧区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点拨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牲畜。

 ②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经营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以避免造成草场沙化。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确了发展区域农业的思路和方法,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

 板书展示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 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2. 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地理条件 1. 范围 2. 地位 3. 地理条件分析 (1)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2)地形、土壤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3)社会、经济条件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课堂作业

 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 1—2 题。

 1.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农牧活动

 ②距海远近

 ③季风风向

 ④纬度位置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相关的资源有(

 )

 ①草原

 ②水能

 ③石油

 ④森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冻土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冬天寒冷冻结,夏天全部融化的岩土称为季节冻土,包括季节冻结层和季节融化层,读图回答 3—4 题。

 季节冻结与融化深度随纬度和海拔的变化示意图。

 3.根据图示,季节冻土的分布特点是(

 )

 A.季节冻结层水平分布的范围小

 B.随着纬度的升高,季节融化层厚度增加 C.季节冻结层多分布在极地附近

  D.随着海拔的升高,季节融化层厚度降低 4.我国东北地区季节冻土冻结和融化的规律是(

 )

 A.季节冻结层每年 6 月开始产生 B.季节融化层每年 6 月开始产生 C.季节冻结层每年 10 月达到最大厚度 D.季节融化层每年 10 月达到最大厚度 读下表关于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料,结合有关知识完成 5—6 题。

 区域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均耕地面积 (公顷)

 0.31 0.21 0.10 0.02 0.07 0.07 0.10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千克/公顷)

 4.916 5.872 5.087 7.044 6.207 6.175 4.885 5.东北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长江三角洲低的原因主要有(

 )

 ①水热条件组合较差

 ②农业科技水平较低、传统经验丰富

 ③农业投入不足

 ④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粗放经营

 ⑤土壤差异 ⑥生产习惯差异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④⑤ 6.长江三角洲粮食生产商品率较东北地区低是因为(

 )

 ①水网稠密,耕地破碎,生产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较低

 ②人口密集,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③农业投入不足

 ④土壤条件较差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旱涝、盐碱和风沙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 3 大障碍,这些障碍的形成与黄淮海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活动有关,据此回答 7—9 题。

 7.下列各环境特点中,不属于导致形成风沙的是(

 )

 A.春季比较干旱,受蒙古高压影响,多大风 B.不合理的排灌活动,导致地下水位上涨 C.不合理的耕作活动,导致土地沙化和退化 D.人为破坏植被,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导致水资源匮乏

 8.黄淮海平原旱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过于集中在七、八月,水热条件并没有完全组合好

 B.缓斜平原易出现涝灾,低平原易出现旱灾

 C.农业需水季节过于集中在春夏之交

 D.绝大部分为中低产田

 9.治理低平原和滨海洼地土地盐碱化的合理措施中关键是(

 )

 ①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中的水分蒸发

 ②治水,科学地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

 ③让土地脱盐,定时定量灌水淋盐,降低土壤中的含盐量

 ④平整土地或建立台田模式,使土壤盐碱化不易发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的模式图,回答 10—11 题。

 10.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

 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 C.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配套加工业 11.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 C.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 D.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参考答案:

 1.B

 2.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距海远近和夏季风的风向。甲处降水集中的原因是位于山地迎风坡,并且地势起伏较大,因此是水能资源丰富的区域,同时由于降水较多,植被茂盛,故森林资源丰富。

 3.D

 4.D 解析:第 3 题,准确读图,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关键,从图中可以看出季节性冻土有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最大范围,然后表现为向南厚度降低,向高纬、高海拔厚度增加。

 第 4 题,东北地区的季节冻土融化和冻结在时间上并不是在气温最高或最低的月份,而应该是错后一段时间。

 5.C

 6.C 解析:第 5 题,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相比,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较短,经验不如长江三角洲丰富;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更高,土壤肥沃。

 第 6 题,长江三角洲粮食生产商品率低主要是由于人口密集,人均耕地较少;水网稠密,生产规模较小,不利于提高粮食生产商品率。

 7.B

 8.A

 9.B 解析:第 7 题,不合理的排灌活动,导致地下水位上涨,容易发生盐碱化。

 第 8 题,黄淮海平原严重的旱涝灾害主要原因是降水过于集中在七、八月,期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其他时间降水较少,容易发生干旱。

 第 9 题,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分蒸发导致地表盐分的富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一是进行合理排灌,二是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降低土壤中的盐分。

 10.B

  11.A 解析:第 10 题,A 选项是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的方向;C 选项说法错误,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推动退耕、退牧工作的顺利实施;D 选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配套加工业是东北山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第 11 题,此耦合发展模式可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相互协作,发展专业化生产;这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密切协作的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教学反思

 明确分析思路和方法,因地制宜。

  第二课时

 教学资源

 东北农业生产的相关数据:

 黑龙江垦区的粮食产量和商品率增长统计 年份 8 1978 年 年 0 1990 年 年 4 1994 年 年 5 1995 年 年 6 1996 年 年 7 1997 年 年 总产量(亿千克)

 23.46 46.03 41.44 51.46 71.56 85.20 商品率(%)

 44.6 65.3 66.2 71.1 77.2 80.2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装备的统计 加强黑土退化机理研究,提出保护黑土新型栽培模式:

 黑土退化是制约东北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研究表明,水土流失是造成土壤肥力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并对 3 000 多个样品的研究后发现,黑土土壤有机碳及其各组分在开垦初期剧烈下降 92%,以后下降缓慢,开垦后 130—200 年之间基本达到平衡。由此可以得出结论,50 年后黑土不会消失。但是,也不能忽视对黑土这一短期内不可再生的国家重要资源的保护。黑土每年以 0.1—1.0 厘米的速度被剥蚀,是土壤允许侵蚀量的 10 倍,是成土速度的 100 倍。目前黑土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 1/3 。1995年和 2000 年遥感解译结果表明,轻度、中度和强度侵蚀分别增加了 2.83%、1.12%和 14.75%,黑土区水土流失有加重的趋势。

 针对这种情况,项目建立了休耕轮作、全株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施肥等具有东北特色的退化黑土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极大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提高了土壤肥力,减缓了黑土退化速度。项目还创新性地提出了“玉米农田系统物质与能量高效利用调控模式”,根据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变化、夏季盛行西南风等自然规律,将玉米种植垄向改为西南—东北向,采用超大行距(1.6—1.7 米)栽培方式扩大行间空间,充分增大叶片受光面积和受光时间,在品种相同、水热状况相似的情况下提高光能利用率和通风能力,实现了玉米增产 2 000公斤/公顷以上,增收 2 000 元/公顷的目标,为黑土区耕作制度改革开辟了新思路。

 建立无公害高效生产体系,促进示范区优势作物增收:

 建立无公害的农作物生长环境和生产技术体系,是促进东北地区农产品出口创汇的关键。为了帮助当地农民提高农产品质量,开发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出口创汇农产品,该项目研制了具有生物降解性聚合物包膜的生物有机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为了尽量少使用化学农药或不使用化学农药,在防治病虫害中该项目开发的“利用木霉菌和细菌 BRF-1 防治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达 60%以上,“利用毒力虫霉代谢物防治蚜虫”的防治效果达 70%以上。这些技术产业化前景十分广阔。该项目阐明了作物—养分—环境的协调关系和实施技术位点,建立了操作简便、优质高效的技术体系。同时通过工程技术手段集成,创新出大豆优质高效综合栽培模式,在大面积生产上表现出高产、稳产和高效益。

 8 1978 年 年 8 1988 年 年 7 1997 年 年 农机总动力(万千瓦)

 148.5 265.7 290.7 大中型拖拉机(台)

 15206 25387 22473 联合收割机(台)

 7975 11844 7287 农用飞机(架)

 0 9 25 喷灌机械(台)

 ─ ─ 1037 载重汽车(台)

 5003 7748 7327 粮食处理中心(座)

 3 59 163

 示范结果表明,示范区优质品种应用率在 75%以上,平均单产实现 2800 公斤/公顷,公顷增产 550 公斤;核心示范区优质品种应用率在 90%以上,平均单产达到 3 691 公斤/公顷,公顷增产 1 441 公斤。这一技术体系累计示范推广 20 万公顷,增产大豆 0.97 亿公斤,直接经济效益 1.88 亿元。

 优化水资源空间调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水资源短缺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东北地区多年降水资源总量约 6 600—7 000 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 1 479 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 573 立方米,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年均有效降水总量 964 亿立方米,粮食生产年均用水 395亿立方米,如果粮食要增产 35%,仍需挖掘约 290 亿立方米水资源潜力。而且,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极不均匀,平原区降水相对较少,与粮食主产区需水相矛盾。该项目与美国尤他州立大学合作,共同开发和建立了地下水三维模拟模型与优化管理模型,在保证区域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条件下,结合降水资源分布特点,规划出区域地下水资源优化利用方案,再根据不同作物的耗水规律,合理规划作物布局。与此同时,项目开展了土壤耕作保墒、作物水肥耦合等多项节水技术研究。项目基本实现了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宏观引导,促进了水资源效益的优化,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进一步挖掘区域粮食增产潜力提供了技术保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 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 .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 . 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乡土情感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 点 、难点:

 1. .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 .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 .

 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突破方法 :

 图文材料的分析和归纳。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学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目前我国有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想一想,为什么东北平原尤其是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那么,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具有哪些特点?

 讲授新课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 商品粮基地建设

 请阅读教材并思考回答 东北地区热量不足导致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与南方相比相去甚远,但为什么说“东北商品粮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总结归纳:

 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大的不足是热量不足。但这里地广人稀,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所以人均产粮多,粮食商品率高,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 3 000 多万吨,商品率高达 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 1/4 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教材 P65 图 4.9)和分析相关数据,思考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

 (1)一望无垠的沃野里,大型宽幅的收割机在收获成熟的果实,头顶盘旋着农用的飞机。(包括有我国东北、美国、澳大利亚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图片,意在显示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机械,耕地平坦开阔)

 (2)黑龙江垦区共建立了 100 多个大型农场,农场规模达上万公顷。拥有大中型拖拉机 2 万多台,联合收割机 7 000 多台。粮食商品率达 80%,每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 600 万吨。

 2. .地区专业化生产 引导学生阅读“东北商品粮基地分布”。思考:

 (1)什么叫地区专业化生产? (2)为什么要实行地区专业化生产?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哪些?

  教师提示:

 (1)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或集中产区,这就是地区专业化生产,也叫分区专业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科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是商品化的前提。其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 P66 表 4.2,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要求学生掌握此类题目的解题技巧,即充分读透表中给出的信息,因为有些信息隐藏得很巧妙,再结合已学知识综合起来解题。)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2)东北商品粮基地将在我国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3)与长三角相比,粮食单产仍较低,这可能由哪些原因造成?

 教师总结归纳:略。

  承转:我们学习了东北地区的农业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下面我们研究东北农业的发展方向。

 五、农业发展方向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 P67—68 内容,小组发言归纳。

 “北大仓”有可能变成第二个黄土高原及教材 P67 图 4.11“森林质量下降”与“水土流失严重”图。

 第一组中心发言人:通过阅读,我们明确了东北农业的发展依据,就是要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开发、利益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第二组中心发言人:东北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不同。分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及山区 3 个区域来规划。

 师:能否说说平原区的发展方向? 第一组学生甲: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师:珠海市在珠三角地区,与东北平原区均为商品粮基地,它们的发展有何相似之处? 第一组中心发言人:都要在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等方面下功夫。

 师:试举一例。

 第一组学生乙:多媒体播放:如白藤湖现代农业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 1 153 户农民种植西芹等无公害蔬菜;斗门农产品流通协会带动 1.5 万户农民发展种养生产;市农科中心带动西部边远农村 1 100 户农民种植无公害蔬菜。农业企业对带动农民奔康致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师:大家再说说东北其他两个区域的发展方向。

 第三组中心发言人:西部牧业发展的重点是: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师:为什么要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舍饲畜牧业,跟珠海市的奶牛乳畜业相同吗? 第三组中心发言人:不同。珠海市根据珠江口农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设“一条鱼、一棵菜、一杯奶”农业“三个一”工程,把品质调优,把档次提高,把规模做大,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形成了以河口型养殖渔业、无公害蔬菜种植业、奶牛乳制品畜牧业为主导的 3 大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初步建成了以乾务、白蕉为主的生猪、家禽及奶牛畜牧生产基地等 10 大基地,农业生产逐步向优质化、规模化和区域化发展。

 东北的畜牧业主要是放牧畜牧业区,并且农牧和林牧相结合。

 师:山区怎样发展? 第四组中心发言人:山区要以森林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师:重点发展什么产品? 第四组中心发言人:如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

 师:珠海市也提出发展特色农业,对农业有什么意义? 第四组中心发言人:一方面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之中,走科技兴农之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发展特色农业能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师:能否举一例?试对本地发展特色农业提出一些建议。

 生:思考、讨论。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的发言非常踊跃,准备也很充分,能够将乡土农业发展情况与教材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希望同学们多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展示

 第二课时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 2.商品率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五、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2.发展方向 (1)原则 (2)目标

 (3)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课堂作业

 一、选择题 1.关于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玉米分布普遍,由北向南的比例逐渐减少 B.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C.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 45°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D.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 2.下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及年降水量曲线图”。4 个区域的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

 )

 A.草地、林地和草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B.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C.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林地 D.沙漠、林地、草地、林地 3.土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起到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的是(

  )

 A.黑土

 B.黄土

 C.沼泽土

 D.黑钙土 4.关于东北农业基地开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大力开垦黑土和沼泽土,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②依靠科技提高单产 ③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④淡化农业基地开发,使东北逐步转化为我国的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有关松嫩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量自东向西减少,呈纬度地带性变化 B.肥沃的黑土是由于含丰富的矿物质而形成的 C.石油资源缺乏

 D.地块平坦,集中成片,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参考答案:B B C B D

相关热词搜索: 东北地区 为例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