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对旅游扶贫开发影响感知

时间:2022-06-29 19:55:05 浏览量:

  居民对旅游扶贫开发的影响感知、态度与参与行为研究 一、旅游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1、突出三个优势,

  贫困地区从旅游的角度来说,多数都有三个优势。第一个优势就是资源条件好,因为贫困地区多数都处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使资源得以保留,形成了好条件。这些地方往往都有非常好的旅游资源,有很多好风景,而且往往是藏在深山人未识,这样就孕育了发展的后劲,有一句老话叫深山出美景,同时也是深山出贫困,解决贫困要靠美景,但如果不利用,贫困就会毁了美景。第二个优势就是破坏少,贫困有一个好处,破坏的力量都小,不是说当地人觉悟如何高,不想破坏,严格说就是穷得连破坏的力量都小。原来还只是感觉在自然环境方面,相对来说贫困地区破坏少一点。根据对几个案例的研究分析来看,在人文方面,贫困地区破坏的也少。破坏少反过来说保护的就好,就意味着有后发优势。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现在已经破坏完了,想恢复也恢复不了了。可是这些地方还没有来得及破坏,就意味着可以在最好的状态下进行开发,这是一个特大的优势,这样的优势不可忽略。比如山西有很多大院,这些大院正是因为原来穷,大家没有能力去破坏,就保存了下来。当然也有当地的传统,有当地的民俗、风情这些因素,但穷是一个主要因素,恰恰现在使形成一个最大的优势。第三个优势就是独特性强,贫困地区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文化,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非常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就使旅游开发中容易形成自己的品牌,容易在市场上真正的树立起市场形象来,这三个突出的优势是多数贫困地区都存在的。

 2、认清三个弱势

  贫困地区的弱势,第一是区位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差。反过来说,如果区位条件好,有些东西也就留不下来了,早都破坏光了,所以这个弱势反过来说也是一种优势。但就目前来看,毕竟是一个弱势,使可进入性差,在市场上不容易形成很突出的形象。第二个弱势是基础设施薄弱,这几年国家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很大一块都投到了贫困地区,但是相比较而言,毕竟还是基础设施薄弱。比如四川的民族三州,原来只能做到县县通公路,达不到乡乡通公路,去年朱熔基总理去视察之后,决定民族三州必须乡乡通公路。这一个决策下来,中央的国债资金下去,效果比以前就好多了。这几年中央为了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精力,使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样就使这一方面的弱势正在逐步缓解。第三个弱势是人才缺乏,人才缺乏的弱势经常是眼前感受不到,但是开发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不足。造成旅游开发里也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或者说钱花得不到位,这里边的要害就是缺乏相应的人才。但这三个弱势相应来说是可以调整的。比如区位弱势,主要取决于交通,因为现在交通概念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不是一个距离概念。公路顺畅了,尤其是高速公路或支线机场起来了问题就解决了。所以这里边区位条件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这里边真正的要害还是人才缺乏的弱势,而这个弱势我们一般体会不到,不加以重视,长远发展来看,最要害的就是这个问题。有了好的人才,就有相应的资金,就有相应的市场,就有好的开发模式。就面上来说,能够实实在在提出一些开发性的意见,既符合实际又能节约成本,又能打开市场,这样的东西也少,所以还不光是说当地缺乏人才,应该说在这方面,全国都缺乏人才,都有不足。

 3、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个关系是资源和产品的关系。资源和产品的关系是贫困地区旅游发展首当其冲的问题,很多地方上来就是资源如何好,这个话很对,但是必须得研究,资源要转化成产品才可能在市场上实现。但是现在很多地方只是满足于有什么资源,而不是更着重研究这些资源怎么转换成产品。这里边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开发成产品,二是有一个开发的轻重问题,三是有一个开发的时序问题。总之,推出什么样的特色旅游产品取决于什么东西在市场上真正有优势。比如说一个城市推出了 30 个项目,说明旅游资源非

 常丰富,但是得研究一下这 30 个项目都开发出来,是不是市场都需要,也有的项目现在看起来不成熟,过 10 年可能是好项目。但是现在碰到的普遍情况就是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折腾起来,这样就造成低水平、近距离的重复建设。所以这里势必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重点开发,如何把最适合的东西先拿到市场上,这里边主要看市场的接受程度。

 4、组织好三个层次 旅游扶贫开发中有三个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个层次叫做围绕旅游形成市场,就是指旅游有四个转化的效益,有四个交流的作用,有旅游者才会形成旅游市场;第二个层次就是要围绕市场组织产业,在旅游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中,政府作用必须要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旅游业的收入不仅仅只是来源于景点门票,而是要立足于整体的旅游资源形成产业链来实现发展,比如说当地的农富土特的产品,在进行深加工的基础上销售,鼓励旅游购物行业的发展,形成以旅游者吃、住、行、买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通过产业链将旅游资源与当地特色经济组合起来在市场上直接实现销售,附加值直接回收,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组织去进行产业组织;第三个就是要围绕产业合理分工,围绕产业合理分工就可以解决好我们现存的很多矛盾,比如说龙岩地区的玉花洞,玉花洞开发比较成熟,每年收入约 50 万左右,经济效益可观,因此会有许多其他周边地区也想开发类似的旅游资源,但是这种重复开发很容易造成市场的饱和以及游客的厌烦心理,十分不利于旅游的发展公平性与合理性,促进地区间旅游业的共同发展。例如日本有一个词叫做一村一品,解决农村问题很大程度上靠着一村一品,同样我们围绕这个市场解决农村问题,开始一村一品,对于一个村来说形成了相应的规模就可以有很强的竞争力,对于一个乡或者一个县来说就组成了产品系列。

 5、加强三个建设

  所谓的“三个建设”是指从政府主导加快旅游扶贫的步伐来讲的:第一个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近年来中央各个部门工作的重点,并且在旅游方面体现得也比较突出。但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它各个方面的方式,包括市场化动作的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多投资多建设,这样才能提高回报率。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与相应的机制来推动贫困区旅游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第二个建设就是人才建设,人才建设有一个走出去的问题,也有一个请进来的问题。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大量的人才,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人才去进行旅游开发的科学管理,还要培养当地人才,鼓励并资助当地人才去学习深造,回来后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第三个建设就是治理结构的建设,治理结构的建设是两个层面。第一个就是在旅游扶贫政府这个层面上如何形成好的治理结构。第二就是在开发的过程之中就项目来说如何形成好的治理结构,没有好的治理结构,就无法形成招商引资。

 6、乡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措施

 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具有特殊性,旅游开发规划的思路应区别于一般的风景旅游区。目前,旅游开发规划的制定方法已经基本形成定式,具体思路如下:先对被开发地区进行调查,如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旅游资源情况及类别,以及该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分析该地区旅游资源特色,再分析市场需求状况。根据以上资料找出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制定出该地区旅游发展的战略构想,以开发的产品和线路为主体,以景区景点开发、设施、人力等规划为支撑和配套。最后对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对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旅游开发规划的制定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围绕经济效益,制定各类指标体系。

  但是,因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有其特殊性,这样的规划思路在实施中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规划首先应明确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获得文化效益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提。目前,大部分少

 数民族地区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旅游开发规划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发挥旅游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实现旅游开发的经济目标。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展应更强调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统一,甚至可以说是文化效益目标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这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认识前提。

 第二,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充分认识是搞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基础。由于旅游带来的经济方面的积极影响较为明显,容易为社会所观察和体验,而它对民族社区社会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却多隐藏于社区居民的社会生活中,不容易被人很快察觉。可是,这种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较之对这些地区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广泛,更深刻。

  第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应侧重以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导向。并且重视提供独具特色、文化内涵丰富的高品位文化旅游产品,以其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引导市场,创造市场需求,挖掘潜在市场。

  少数民族旅游开发规划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2、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3、运用文化变迁的研究方法,分析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为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与开发措施奠定基础。

 4、社区参与理论。当地居民的参与使旅游开发规划能反映当地的想法和对旅游的态度,以便规划实施后,减少居民对旅游的反感情绪和冲动行为。

 5、文化人类学可应用于旅游市场的分析,如研究两种文化的异同,寻找旅游的文化动因。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一)景区带动,优先“输血”,夯实旅游扶贫基础。

 利用旅游景区开发,整合乡村贫困地区项目资源,着力改善贫困区域发展环境,带动景区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要改扩建旅游环线、乡镇通畅、村社通达等道路交通,完善交通网络体系,为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及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改善乡村贫困地区水利,新建水库以及近农村人畜饮水设施,解决旅游景区、城镇和农村人口的饮水难题,增加投资实施农网改造,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用电难问题;整合高山移民、农房风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源,打造生态移民新村,既美化了村容环境,解决移民生产生活与稳定增收的问题。

 (二)园区推动,加速“造血”,提高旅游扶贫效益。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开辟“旅游经济+X”的生态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建成有重要影响力特色产业农业示范园,重点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和特色旅游商品加工及流通产业,为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和脱贫致富搭建了良好平台。

 (三)社区联动,强化培训,增强旅游扶贫后劲。

 针对贫困地区群众和从业人员业务能力低、思想落后等现象,社区应该大力实施雨露计划、旅游服务、实用人才技术等系列培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同时,旅游扶贫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是为广大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大量游客的涌入给当地农户带来新信息、新思路和新观点,使广大农民通过与游客互动交流,不断拓展思维意识,增强发展观念,人口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及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四)片区互动,创新机制,拓宽旅游扶贫空间。

 坚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把集中连片旅游扶贫、片区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形成“区域发展带动旅游扶贫,旅游扶贫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格局。建立片区旅游扶贫一体化运行机制,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从更高的层面推进五大片区旅游扶贫工作开展,逐步形成一体化、规范化、高效化、优质化的旅游扶贫运行体系。

 8、民族地区扶贫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要加强组织领导。在旅游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上,各地市旅游部门要负起责任,把旅游扶贫开发工作摆在开展项目工作的首要位置,结合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实际,做好旅游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安排、督导与考核,要成立专门班子,明确专人分管,安排专业人员,为推动旅游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要强化政策支持。一方面加大财政对旅游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旅游品牌创建、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重点扶持旅游贫困地区中的贫困人口,对于一般贫困户,通过提供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旅游业发展项目建设;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探索以旅游资源、扶贫资金等入股方式,使其在旅游业发展项目发展中获得资产性收益。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协调整合扶贫资金和各项支农资金,加大对扶贫村的支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试点建设。

  要注重人才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人才服务和培养机制,积极开展旅游业人才招聘活动,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素质优秀的专业人才从事旅游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同时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旅游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培训,重点培训经营理念、经营技能、职业道德、服务标准等,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努力形成“高端人才加快集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大批人才快速成长”的良好氛围。

 要形成推进合力。根据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和目标,积极整合和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优先考虑旅游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示范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因地因户逐步实施。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口帮扶,旅游从业人员开展旅游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志愿者服务,把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引向深入,形成全社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氛围。

 要借助景区力促农民增收。让景区周边农民学会经营、找到工作,实现输血式扶贫走向造血式旅游扶贫,是民族地区实施“旅游扶贫”举措之一。民族地区政府应加大投资实施旅游扶贫富民工程,由旅游景区和贫困户对接,采取劳力安置、就业帮扶、发展生产等方式,在做大做强景区经济的同时,拓宽贫困户的增收渠道。

 巧用电商平台拓宽致富路。实施特色旅游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模式,搭建一体化平台,以电商促进旅游,以旅游带动电商,开辟民族地区的致富新路。通过电商平台,让每位来当地的游客都能买到、吃到原生态的农产品,让每户贫困户的农产品都能卖出去,是民族地区实施旅游精准扶贫的一个亮点。

 依托特色文化打响旅游品牌。充分利用生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扶贫开发的切入点。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以及民族文化旅游,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商品、服饰以及饮食文化等与旅游景点捆绑式发展,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全方位开发,建立地区民族旅游品牌的优势,吸引更多游客。

 9、旅游资源扶贫开发的政策保障 (一)用地保障政策。将旅游项目列为贫困地区的重点发展项目,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优先予以保障。积极盘活存量土地,用以支持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在承包农户自愿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可以依法有偿流转使用农用地,按规定办理相关证照。鼓励支持经营业主依法利用荒山、荒坡、荒滩进行乡村旅游开发。

 (二)金融信贷政策。鼓励经营业主通过银行贷款建设农家旅馆。鼓励银行为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资金,为居民涉足旅游产业提供帮助和支持,减免利息并增加贷款额度,推动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快速开发。

 (三)对口帮扶政策。对于贫困地区具有特色的文化、景点或者是建筑给予重点对口扶持,可以依托这些特色旅游资源先建立起一个模型或者典范,然后发挥带动效应刺激其他旅游资源的共同发展,并对那些特别贫困的、启动困难的旅游项目给予对口帮助,从政策、资金以及技术上给予重点扶持,实现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合理发展。

 (四)奖励支持政策。对新评定的 A 级景区、A 级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品牌,按有关政策兑现奖励。对于那些在年度营业额纳税中贡献最多的商户也给予一定的鼓励支持政策,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范围,推动贫困地区旅游行业的竞争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康华,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 助力精准扶贫攻坚[J].老区建设,2015(21)

 【2】岳云华,巴中革命老区贫困县旅游资源开发扶贫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

 【3】毕妍,张丽萍,桂西北旅游扶贫开发研究----以巴马瑶族自治县旅游扶贫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3)

 【4】杨敏,宋保平,李军轶,西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以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03(4)

相关热词搜索: 感知 扶贫开发 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