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感悟3&中心组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主持词

时间:2021-10-26 09:47:13 浏览量: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感悟 3 3 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感悟 3 篇 【篇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专题的《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石油等战略资源进出口的主要通道,海洋经济也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有力引擎,建设海洋强国既是历史赋予的重任,也是时代所趋、民心所向。

 打造世界一流海港,畅通“海上丝绸之路”。海港是水陆交通的枢纽,是外贸进出口物品的集散地,是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到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都离不开一流海港的建设,要坚持以一流的视野科学规划港口布局、一流的标准完善港口基础设施、一流的管理提高港口运营效率、一流的服务赢得更多商业机遇,打造一批配套设施齐全、货物吞吐量大、管理水平先进的世界一流海港,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

 完善海洋产业体系,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我国拥有世界第四长的海岸线,拥有十分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要树立正确的开发观念,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统一的原则,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产业包括海洋矿业、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等,要利用好不同产业间的内在联系,扩宽产业发展渠道,实现多种产业融合发展、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要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以海洋科技为支撑,发掘新兴海洋产业,同时要健全政策激励机制,使海洋产业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促进各海洋产业均衡发展,更有力地激发海洋经济活力,维护海洋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留下一片碧海蓝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海洋经济开发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前提,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树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要继续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坚持污染防治的决心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尺度不能松;要压实压细环境执法部门的主体责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坚决依法惩处违法排放、超标开采和过度捕捞等污染海洋环境和破坏海洋生态的行为。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早日把我国从“海洋大国”建设成“海洋强国”。

 【篇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个专题《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收入了《坚持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一文。强调要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这六个字可谓家喻户晓,就连小学生都可能脱口而出,但这六个字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我们又知道多少呢?要走好全面依法治国的“长征路”,就必须弄清楚“谁人来走”“路有多宽”“路有多长”的问题。

 走好法治“长征路”,试问谁人来走?每一个人。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人人崇法、守法,法治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法治“长征路”也就需要每一个人来走。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等国家权力机关担负着“科学立法”的职责,公安等行政部门担负着“严格执法”的职责,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担负着“公正司法”的职责,中国公民及来华人员担负着“全民守法”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要坚守好自己的岗位职责,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行使好手中的权利,履行好法治的义务,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从而才能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依法治国“大格局”。

 走好法治“长征路”,试问路有多宽?放眼无边。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论是国家的政治、经济的运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都要依照法律进行,不允许有任何游离在法律之外的人和事。并且要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此处的法便涉及到宪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程序法等百余种法律,大至生死、小至鸡毛蒜皮都离不开法律。这就是法治“长征路”的宽度,而我们平常所见到的、接触的或是经历的也只是它的冰山一角,要走好这条法治“长征路”,还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争做知法、懂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走好法治“长征路”,试问路有多长?心间距离。法治是一个时代文明的象征,全面依法治国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次行动,而是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治国方略。走好法治“长征路”既要有“披荆斩棘”的能力,也要有“刮毒疗伤”的勇气,要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法治也是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法治“长征路”的长短取决人民对法治意义认识的深浅,认识到位距离就“短”,认识不足距离就“长”。关键在于“人心”。走好法治“长征路”,还需要不断拉近人与人心间的距离,才能更快建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篇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晶,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还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最新教材。其中第十九专题收录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讲话的部分内容,对新形势下组织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创新的实践特点和鲜明的理论品格。唯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揽,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才能把学习成效体现到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上来,不断提升做好新形势下组织工作的能力水平。

 不断强化组织保障,推动“两个维护”落到实处。2018 年 7 月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要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切实贯彻落实。通过开展政治忠诚教育、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加强党性锻炼等,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人才始终把“两个维护”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时刻保持坚强政治定力和正确前进方向,不断以“跟进学”强化听党话、跟党走,在纯洁党内政治文化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不断健全组织体系,聚焦“凝聚民心”夯实举措。书中载入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对《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详细说明,提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切实可行的工作要求。在严密党的组织体系方面,应当立足当前实际、聚焦薄弱领域、创新设置形式,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依托推进党支部联系点任务落实,实时进行“回头看”,夯实包保责任、梳理问题清单、抓实整改措施。通过把“三会一课”开到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百姓炕头、基层一线的方式,不断创新形式载体,让组织活动更加鲜活、更具魅力。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好基层党组织“最后一公里”建设,深入实施“抓乡促村整体提升”工程,不断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方案、新举措,力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紧急,加快推动乡村振兴。

 中心组学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 第三卷) )

 主持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公开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深

 刻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丰富思想内涵,筑牢打造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思想根基。

 一、在学深悟透上持续下功夫,深刻认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权威著作,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越是在关键时刻,越是需要科学理论引领,越需要不断提高我们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

 二、在宣传阐释上持续下功夫,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要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创新方式手段,突出思想内涵,在打造原创精品力作上下更大功夫。要推出更多微视频、时政特稿、视频博客等接地气、有新意的产品,进一步发挥优势,讲好故事。

 三、在知行合一上持续下功夫,奋力打造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 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把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把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成效,加快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精品节目生产创作能力,大力提升影响力。要

 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新机遇,把技术实力转化为生产力。要把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工作成效,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等重要论断,以变应变、化危为机,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四、在组织领导上持续下功夫,扎实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贯彻工作 要切实担起政治责任、领导责任,精心制定方案、周密组织实施,把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贯通起来,扎扎实实抓好学习贯彻各项工作。要坚持以上率下、突出示范引领,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领学促学作用。要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重要学习内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掀起学习贯彻热潮。

相关热词搜索: 治国 第三卷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