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男:华为最牛人

时间:2021-10-13 09:57:59 浏览量:

篇一:李一男 一千万身家全押上了

做代理不怕、公司小也不怕,怕就怕在没有一个成为大公司的梦想。2000年底,李一男带着从华为拿到的价值1000万元的设备北上京城,创立了北京港湾网络有限公司。港湾网络在业界第一次露面时的身份是华为企业网产品的高级分销商,那是在2001年2月。在一次华为举办的数据产品的渠道活动上,和光、港湾和华为并肩坐在台上。但仅半年过后,再次出现在媒体面前的港湾网络已经拥有了自己研发的全系列产品。

年轻的港湾网络诞生在国产网络市场竞争极为激烈而且残酷的时代,当时面对这样一支新军,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它靠什么打天下?从1996年10月,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路由器SAD08在桑达诞生,到港湾成立时的五年多时间里,国内网络厂商已经全面崛起,华为、神州数码网络、博达、中兴、巨龙、大唐、TCL、实达、成电先锋等等,二十多家厂商在网络市场里拼争。更重要的是,这些厂商在一路拼争中已经开始成熟,从低端到高端,从一个个的产品到全面的解决方案,从渠道少人问津到代理商遍地开花,不仅国产网络已经获得市场的初步认可,这些厂商的知名度也逐步树立起来了。其中,不少厂商还取得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事实上,那个时候闯进来的港湾网络的确不容易做。但是,李一男却认为:“港湾选择这个时候进军网络市场,因为这是最好的时机。”当时任港湾网络市场部副总经理的黎东荣曾在网络界从业多年,他也持同样看法。正是有了国产网络先行者五年来的努力,在大量的市场普及、拓展之后,国产网络产品现在已经得到用户的认可,市场基础已经有了。“盐碱地洗过了,我们要开始种庄稼”,黎东荣如是说。当前,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国内的网络建设步伐也在放慢,不少国内网络厂商都在收缩战线,以期渡过难关。如果说“市场基础具备”是个利好的时机,而经济环境对初出茅庐而又急需站稳脚跟的港湾网络来说,恐怕并不利。谈到这个问题,黎东荣也是一脸轻松。他说,港湾网络成立于年初,那时正是国内宽带建设刚刚起步之际,港湾网络把自己定位于“构建新经济宽带IP网”,专注于研究开发宽带IP基础网络设备,集产品研发、产品销售、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于一体,向运营商、企业、政府机构、业务提供商等提供全面的新经济时代下的宽带IP网解决方案。下半年,虽然宽带建设速度放缓,但他认为,宽带肯定是未来建设的大方向,这一点勿庸置疑。而现在正好是撇去“泡沫”的时候,宽带建设将走上理性时代。与此同时,建设速度的放慢,正好给了港湾网络赶上来的时机。“如果没有这个经济放慢的机会,整个国产网络还是一如既往地高速度发展,那么港湾网络追赶起来就要多费不少劲儿。”与前辈相比,港湾网络的确是个后来者。但后来者自有后发优势。港湾网络从代理华为产品起家,在代理的过程中,他们就已经在学习华为及同业者的经验。因为港湾网络的目标不仅仅只是做个代理,他们的目标是要尽快成为网络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成为主流供应商。所以,港湾网络在成立之初就从研发体系、渠道建设、售后服务、组织结构等多个方面严格按照大型设备供应商的模式来建立,从高起点起步。不仅如此,在企业文化、做事风格上,港湾网络也是向大企业看齐。在成立以来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港湾网络非常低调,埋头做事。在推广华为产品的同时,自己研发的网络产品相继问世。与此同时,李一男迅速组建销售队伍、布好服务体系,快步进入市常等这一切落实之后,拓展海外市场的想法已经进入李一男的脑海。从港湾网络创业中可以看到,李一男一开始就把目光放到自主研发上,并按照大公司长远发展的模式迅速建好公司结构,从基础上保证港湾未来的长远之路。正是这样的发展思路和做事风格,港湾网络很顺利地在2001年和2002年两次获得了来自华平和龙科创投的7600万美元投资。如今已是凯雷董事总经理的祖文萃当年负责华平对港湾的投资,在投完港湾后,他曾说过,“港湾真是难得一见的好项目。”凭借风险投资的巨额资金,李一男从而迅速进入了新的角色。

《》

篇二:华为牛人十年工作经验总结

徐是华为数据中心的头,技术超级牛人,一级部门总监,华为副总裁,年收入过千万,数据中心是用火山岩建的深入地下的一个大型建筑.防辐射,可防卫星的电子,雷达等手段的侦察.里面有象卫星发射中心那种超大屏幕,机房里满是三米的大型服务器和大型计算机.连接整个华为全球的每一台终端,整个华为每天三十多万封邮件,海外和全球的同步研发,内部的信息管理,内部流程,华为的国内国际IP电话都是通过出去.

上周,我正式提交了离职报告,准备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很大的转折,这是我长时间的思考最后所做的决定.但真的提出离职后,回想在公司的十年,还是百感交集.

1997年7月16日,我只身提着一个包从深圳宝安机场下飞机,走出机场,天是那么蓝、白云那么低、空气那么潮,仰头望天,对这个城市,对公司、对即将开展的工作和生活、对自己的前途一片茫然.到了科技园,发现是个荒凉而偏僻的地方,不过倒很安静,上学的几年中,一连串的打击,使得我似乎有点喜欢这种安静、荒凉、在他乡的感觉.现在想想,经过十年的工作,自己的心灵真是麻木得可以了.那时候的心里,好像时时有些什么没有着落的东西在激荡,但又说不出来,只有在听德沃夏克的《自新***交响曲》时,才发现多有深处的共鸣以至落泪.

由于没赶上大批应届生的接待,我是自己一个人来到科技园1号楼的,干净整洁的大楼,很帅很靓的保安和前台,进进出出精神饱满的员工,让人的心情为之一振.象没头苍蝇一样乱走了一会后,一位人力资源的大姐,很职业、热情、耐心的告诉了我入职手续如何办理,并安排我当晚在粤海门华为之家临时居住,又安排之后的宿舍事宜,在举目无亲的异乡让人倍感亲切,至今记得.

来深圳、来华为当时确实是一种机缘,96年华为名气并不响,特别是在行业之外,偶尔一次我在同学家里看到一张华为人报,有几片文章印象至今很深:一篇是周劲写的欧洲考察心得,讲欧洲一个20-30人的小公司,所具有的那种全球化运作战略、能力和气度.一篇是唐东风写的被评为杰出员工受表彰后的感想.还有一篇名头很大“中央研究部知识产权处”,当时被这个名头吓了一跳.文中讲到华为当年研发累计投入1.8亿人民币,更让我吓一个跟斗.我想当时清华大学一年科研经费也就1亿多点,这家公司什么来头,花的科研投入比清华还多?当时就有了兴趣.

快毕业的时候,连连受挫,找工作跟当年大部分同学一样,希望留北京,但连续被联想、方正、科海、卫通等当时大名鼎鼎的公司录取后又告知要交几万块钱才能解决户口问题之后,想到了还有华为这样一家公司,给人力资源部寄了一份简历.没几天,一个深圳的电话,说某年某月某日有个副总裁来北京,面试一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跑过去了,是公司原副总胡红卫,他基本上没有问我什么问题,到是介绍了一下华为的情况,然后把人力资源经理田景琦叫了过来,当场就给了我一个“录取通知函”和入职操作指导.我一肚子犯嘀咕,这是不是一家骗子公司?怎么这样就算面试通过了?连工资有多少都没有机会问.之后一直到报到前,都有点怀疑,幸好有个本科的同学,在华为工作过,在向他咨询后了解到公司还是实实在在有的,才下了决心过来.总的说来,就是被一张华为人报“骗”来的.

就这样懵懵懂懂到了华为,一开始新员工培训,纪律严明、严格,班车不会多等半分钟,之后是部门培训,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之后到了工作岗位上,给我分配的工作是ERP系统管理员兼DBA,虽然以前也搞过一些大系统,如兼职做过印度人的大型银行软件的客户化开发,但见到我们的ALPHA8200和我们的软件ORACLE,心里还是激动不已.IT的发展一日千里,10年前的技术与今天比,很多人可能没有体会了.那时比较落后,很多人也没有机会接触这种当时很先进的系统.我见到我们居然有2G巨大内存的“超级服务器”当时实在是佩服不已,为自己能做它的管理员而自豪,又为自己将来能不能玩转它而焦虑.我师傅王忠宁见到我就撂给我一本书《ORALCE ADMINISTRATOR GUIDE》,一寸半厚的英文书,愣是一周之内从头到尾看完并写了厚厚的读书笔记和一大堆不懂的问题,自此再也不怕厚厚的英文书.

当时正好是公司ERP上线没多久,业务正在推行,系统极不稳定,每天的并发程序有一半是跑错的,系统还会动不动CRASH.我看完一本书后,在刚刚成为OneBookMan时,问题单就来了,有一个重要的××引入程序有时候跑得出来,有时候跑不出来.说实话,那时候对ERP、ORALCE、操作系统一切几乎还是一头雾水,而问题却已经传过来了,只好硬着头皮,摸索了好半天,终于明白了有一批数据在倒的时候,系统准出错.几万条数据,一条条试是不可能的,我就想出了用二分法,一批一批的试,完全手工动作,笨拙、费时、费力,做了几十遍,花了整整一天中午饭都错过了,终于定位到了其中一条数据,而后发现是数据超长而数据库定义的长度不够并且校验程序有BUG没校验出来.经过又返回去重复验证,证明找到的原因是正确的.当时真是心中大喜,几乎在完全不懂系统、不懂这个程序是做什么的、不懂程序处理的逻辑、不懂数据库的设计的情况下,把这个BUG定位出来并交回给ORACLE处理了.这是我上班后解决

的第一个问题,至今我对这个问题本身还并不明白,呵呵.这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工作和读书不是一回事,工作是要解决问题的,是要产生结果和输出的.不管怎么样,能找到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有好的输出结果那就是成功.读书才追求的是慢慢读,读懂为止.

那时的系统,真是岌岌而可危,公司的业务高速发展,业务也不断推行,系统的负荷越来越高,但系统却不是经常宕机,就是跑得如老牛般慢.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是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水平不行体力补,大家兢兢业业背负责任,闯过种种难关,终于还是挺过来了.现在想想,还真是有点后怕的,稍有不慎真有可能全线崩溃.我也能理解有些大企业,为什么倒起来那么快了.现代的组织,经常是高度复杂的组织,就象生物一样,低等的蚯蚓断成两段,照样生存.而高等的人,身上戳个小小的洞可能得毙命.高度复杂的组织,就象人体一样,内部小小一块地方如果出关键问题了,组织可能崩溃.要保证不崩溃只有两条路:1)组织本身的设计和流程的设计高度科学、冗余和足够的制度性反应机制,这是西方国家的强项,他们的公司历一百年不倒,是有强大的内在因素的.2)依靠组织内每一个最小单元的高度的负责、警觉.虽然我们多年来一直在强调第一种能力的培养,但我们天生缺少这样的土壤和基因,因此第二种能力变得十分重要,虽然这不是最好的办法."}.E-头两年的工作中,我们水平很低,体力劳动很多,有一段时间,我一上班就得高度紧张地盯着系统,不停地干预,系统才能跑下去.一会儿系统进程死了,一会儿空闲进程多了要杀掉,一会儿表空间不够了要扩展,一会儿用户提交了不合理的并发程序要中止...有一段时间,我成了热线兼现场支持,一天接50-80个电话,接了电话到处跑.之后我们做了很多改进工作,升级了系统硬件、写了自动脚本,成立了专门的热线等等,这期间我慢慢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大的复杂系统要成功的管理好,没有绝招,依靠的只是一点一滴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努力.

有一度由于压力过大,也使我精神高度紧张,到了比较神经质的地步,有一段时间,一听到CALL机响,甚至是电视广告里的“摩托罗拉寻呼机,随时随地传信息”中的BP声,我的心跳就不由自主加速,喉咙发干.有一次去香港出差,从出发开始就一直惴惴不安,生怕系统出问题,结果刚到香港住进酒店,一个电话就来了,说系统崩溃了.我立即打国际长途叫赵×赶紧去处理,过了几分钟,赵回电话绝望地说,他以最快速度赶到一号楼,进了电梯刚走到一半,喀嗒停电了,电梯卡在中间半个多小时,祸不单行,当时那种感觉真是“农夫内心如汤煮”啊.最后过度紧张使得我想逃避,导致我提出了辞职.所幸那时候的领导袁总和郭总,开导我多次,我逐渐有所缓解,然后慢慢开始理解了什么叫大将风度.做我们这一行,要如履薄冰、但也要有点临危不惧的

精神.工作紧张,但心情要避免无谓的紧张.后来我们的ERP系统、IT数据中心,又出现过多次危险情况,淹过水、着过火,而我们最终都能够化险为夷.

工作并不只有艰苦和繁琐,有时候,乐趣也不期而至.当时我们的数据库总是出ORA-1555错误,严重影响系统的运行,我多天努力、百思而不得其解.现在的管理员可能会想,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吗,但那时网络还没现在这么发达,什么东西一GOOGLE都出来了,我找了大量的资料,苦苦思索,最后终于灵光一现,象拼藏宝地图一样拼出了逻辑严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我记得当时是深夜,内心偷着乐的感觉妙不可言,不需要别人知道、不需要别人理解,走出公司大门,仰望星空,深深吸一口气,内心偷着乐.还有另一次,当我们经过30多个小时的连续作战,解决种种问题,终于顺利升级成功ERP系统后,那种感觉也象打了胜仗的将军,充满胜利的喜悦.记得当时正是刚谈女朋友,给她写了第一封也是唯一一封情书,成为太太后,她有一次跟我说,你那玩意儿叫啥呀,那能叫情书吗?通篇都在讲你如何如何工作的,象工作汇报一样,简直可以跟鲁迅写给许广平的“情书”相媲美,尽是革命理想,没有点花前月下.....还有一次,我们的EMAIL系统突然出了故障,大量的来信收不到.那时是华为开拓海外市场的初期,海外还根本没有什么公司网络,所有的一切都是靠EMAIL和国际长途,天象塌下来一般,我们跟主管国际市场的徐直军汇报、最后向老板汇报请示是否应该报公安,因为当时的故障现象很象DDOS攻击.系统停了整整七天,我们请了各路专家,日夜攻关,试了N个方案,大家象大禹治水一样过家门而不入.最后还真找到了一个木马“冰河”的攻击,但却发现不是根本原因,故障依旧.最后一天晚上,我与阿韦坐在科技园一号楼冰冷的网络机房,看着系统一封一封的邮件,连接了,又中断了,一筹莫展,濒临崩溃.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又祭出了我的“二分法”体力活,测试了一封空邮件,能成功;测试了一封大邮件,失败;取其中间值,又失败;再取中间值,成功;再取前两次的中间值,成功.....一直到深夜,试了N次,终于总结出了规律!再一验证,只要在某个大小的地方,比它大的统统收不到.重要发现!然后改用PING包,发现在一千四百多字节的地方,再大就PING不通了,现象可重复.再去想理论,如果按协议理解,这也不可能啊,即使MTU调小了,大包超过MTU也应该自动分片啊?除非是MTU在某个地方调小了,而协议又有异常.发现这个规律后,阿韦立刻跟电信联系,果然是一周前电信调整了路由器MTU并且CISCO的路由器有BUG引起.问题就此解决,当时吸了口气,那种舒坦啊!...没经受过类似极限考验的人可能不容易理解那种快乐!这种快乐是工作本身带来的,不需要别人来表扬,甚至不需要别人知道.能够有机会也能用心去体会这种快乐的人,怎么会不热爱工作?

工作也肯定不是只有成功和荣誉,有时候我也做很多蠢事和傻事,或者由于幼稚被人骗,或者是由于轻率导致工作失误.有一段时间,ERP系统岌岌可危,系统容量面临崩溃.我多次大声疾呼,几乎每一次有机会见到CIO郭总都大呼小叫一番.郭总当时刚来我们部门,一开始觉得我这个人怎么能这样?在一次部门全体会议上,郭总点名批评“徐家骏总是瞎咋呼,只会威胁我,却拿不出一个好的方案”.心里相当郁闷,但系统还在我手里,能等着它死吗?我还是一如既往的瞎咋呼,但也改进了一点,拿出了方案.郭总批准花了500多万来改进系统,这次给了我们1-2年的稍稍太平时间,从而有机会做更多的改进优化工作.当时的500多万跟现在的概念可大有不同,现在IT花个500多万是小菜,那时500多万可是天文数字啊!当时相当佩服郭总的魄力,记得他要做大笔花钱的决策时,常说的一句话是“牛都杀了,还在乎牛毛?!”.很久以后,郭总有一次提到,徐家骏这个人工作还是蛮执着的.后来我的职位不断地得到了提升.之后我负责了很多重大的项目,往往涉及重大的投资,几百万、几千万,这些年来总共给公司花掉好几个亿.这中间技术方案制定,也有被忽悠了的.甚至重大项目投标时,有供应商恶毒的投诉诬蔑我的事,所幸公司及领导给了我这样的土老冒充分的信任.这些事我的体会是:只要你心无旁骛,目标单纯,就是想把这个事情搞好,并且持续地、啥都不计较地、傻傻地去推动,内心无愧,一时可能会有工作失误,一时可能会得罪人,可能会有人不理解,但长远来看还是会得到公正的承认的.5e0s!公司快速发展和扩张,由于工作业绩还过得去,很快就被提拔为小主管了,一开始觉得做主管也没啥,业务的细节我都是一清二楚的,不就是多了几个人一起干活吗?有一次,IT二把手袁总说“我要参加一次你组织的部门例会,看看你是怎么做管理的”,没问题,在例会上,我侃侃而谈,把业务分析得透彻细致,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洋洋得意地结束了会议,期望着袁总能给点表扬.袁总一声不吭坐到结束,等人都走了,劈头盖脸一顿“徐家骏,你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叫生产队长!农民!...”,一开始还不服气,我业务这么清楚、工作安排得这么妥当,管理能力还不行?后来,慢慢地自己也发现了问题,后来部门安排了去参加封闭4天的管理干部培训,才算接触到了管理ABC,渐渐体会到,原来管理也是一门学问,而且大有学问.有了这个认识,后来我也时时留心.其实在华为要学习管理最简单,第一要诀是向身边的人学,华为的很多管理者,修养和能力超强,在平时和他们一起工作的一点一滴中,如果你细心去观察和体会,收获实在可以不少.比如说,有一段时间,我每周参加IT部门干部例会时,大家讲得差不多了,该由领导作判断和决策、做工作安排之前,我就会猜,领导可能会做有什么判断、会做什么决策,特别是有些事情充满矛盾和冲突,需要权衡时.一开始十猜九不中,并且很多看法别人说出来之后觉得耳目一新、不胜佩服.于是就去想他为什么会这样判断和决策,背后做的功夫是什么,慢慢地自己处理类似问题的思路也比较开阔了.另外、别人在管理中犯的错误,也是自己学习的好机会,

篇三:任正非内部讲话欢迎李一男重回华为怀抱

任正非内部讲话欢迎李一男重回华为怀抱

刚在新浪上读了《任正非内部讲话欢迎李一男重回华为怀抱》。重归华为,李一男等港湾骨干还是很需要勇气的,有句古话叫“好马不吃回头草”,何况是回归华为。而任的这番讲话,虽然篇幅很短,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很值得分析借鉴。

就像任以往的其它讲话一样,从高处着眼,不忘拔企业行为拔高到民族感情、国家发展的高度。这篇讲话中,从华为的发展历史乃至中国科技发展的角度评论港湾的回归,似乎在告诉港湾人,港湾被华为收购不是可耻的,分分合合也是正常的,不仅对华为的发展有利,也是对中国科技史的贡献;
也花了很大篇幅阐明华为死逼港湾的拼争是华为对国外资本侵入的抵抗,是避免中国高科技的灾难.

当然讲话中也不乏温情,从感情上很容易打动港湾人。把港湾被收购说成回家,对血拼造成的伤害道歉,也对人员的安排、合作的态度甚至收购后短期内的舆论影响都谈到了。

整篇讲话,语言看似平实,但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环环入扣,有历史、现在和将来,也有个人、公司和国家,难快李一男等这么快就被劝服“回家”了。

附讲话内容(转自新浪网,IT时代周刊):

你们可以放心回“家”

我代表华为与你们第二次握手了,首先这次我是受董事长委托而来的,是真诚欢迎你们回来的,如果我们都是真诚地对待这次握手,未来是能合作起来做大一些事情的。不要看眼前,不要背负太多沉重的过去,要看未来、看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点矛盾、有点分歧,是可以理解的,分分合合也是历史的规律,如果把这个规律变成沉重的包袱,是不能做成大事的。患难夫妻也会有生生死死、恩恩怨怨,岂能白头呢?只要大家是真诚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

非常欢迎你们,董事长在国外,我14号要出国,我来见你们就是让你们放心,我是获董事长及整个管理团队授权而来的,我们没有什么弯弯绕,我们也不纠缠历史。大家对历史会有不同的看法,交流会造成矛盾。我们面向未来,在减少矛盾的情况下,加强沟通,达到相互信任。公司处在全球历史性大发展的时期,如果你们想通了,双方工作小组也能达成一致,你们的回归对中国科技史都将是一项贡献。不应该说你们输了,我们赢了,应该说我们是双方都赢了。如果华为容不下你们,何以容天下,何以容得下其他小公司。我们在很多方面不如小公司,小公司就是靠创意,小公司Idea强,大公司平台强,平台强就是发现机会后,可以加大投资猛追。

从现在开始,前半年可能舆论界对你们会有不利的地方,但半年后,一定是十分正面地评价你们的行动。所以你们不要担忧华为的员工如何看这个问题,在你们回来工作时,也会有一些不舒服的地方。将来如何对待你们,主要还是高层要对此有正确的看法,中层是可以说服的。

对港湾的伤害道歉

你们开始创业时,只要不伤害华为,我们是支持和理解的。当然你们在风险投资的推动下,所做的事对华为造成了伤害,我们只好作出反应,而且矛头也不是对准你们的。

2001至2002年华为处在内外交困、濒于崩溃的边缘。你们走的时候,华为是十分虚弱的,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包括内部许多人,仿效你们推动公司的分裂,偷盗技术及商业秘密。当

然真正始作俑者是西方的基金,这些基金在美国的IT泡沫破灭中惨败后,转向中国,以挖空华为,窃取华为积累的无形财富,来摆脱他们的困境。

华为那时弥漫着一股歪风邪气,都高喊“资本的早期是肮脏的”的口号,成群结队地在风险投资的推动下,合手偷走公司的技术机密与商业机密,像很光荣的一样,真是风起云涌,使华为摇摇欲坠。竞争对手也利用你们来制约华为,我们面对了基金、竞争对手更大的压力。头两年我们通过加强信息安全、交付件管理才逐步使研发稳定下来;
加强市场体系的干部与管理,使市场崩溃之风停住了。开了干部大会,稳定了整个组织,调整了士气,使公司从崩溃的边缘,又活了回来。后来我们发现并不是和你们竞争,主要面对的是基金和竞争对手,如果没有基金强大的力量,你们很难招架得住我们的竞争压力。

我们感觉到基金的力量与巨大的威胁,如果我们放弃竞争只有死路一条。如果基金以这样的方式在中国运作而获得全面胜利,那么对中国的高科技是一场灾难,它波及的就不只是华为一家了。因此,放任,对我们这种管理不善的公司是一个悲剧,我们没有退路,只有坚决和基金作斗争。当然也要面对竞争对手的利用及挤压。因此,较大地挫伤了你们,为此表达我的歉意。这两年我们对你们的竞争力度是大了一些,对你们打击重了一些,这几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我们自己活下去,不竞争也无路可走,这就对不起你们了,为此表达歉意,希望你们谅解。

不过华为逐鹿中原,也是惨胜如败。但愿我们摒弃过去,面向未来,取得双赢。

合作才是真正的出路

我们之间真正的出路是重新走向合作,我代表EMT团队,会真诚地处理这个问题,不要担心会算计你们,也会合理地给你们安排职位的,不光是几个,而是全部。我们认真地来探讨合作的问题,构建我们真正的成功。历史上真正化干戈为玉帛还是不多的,基金的投机,一害你们,二害我们,我们都是受害者,相信我们会度过阴暗的这一天的。

华为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2006年销售可能突破100亿美金,华为3com、终端的一些数据都不放进来,以免成绩太突出了,易受攻击,矛头会指向我们。太极八卦,有两条白鱼和黑鱼交织在一起,正、反两面是相辅相成的,只要你说你是白鱼,一定是万箭穿心,把你多黑一些。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地宣传报道,使华为逐步冷静下来,面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去努力优化自己。如果我们两股力量将来能合起来就会更强大,也会对历史做一个非常好的注脚,不是说敌人永远都是敌人。还要感谢你们的存在,华为3com成长之快与此有很大关系,原来我们对企业网何去何从,还存有疑虑。

虽然华为和港湾关于<SPAN class=yqlink>知识产权</SPAN>打官司,只是一部分而已,但港湾的很多创意,像以多业务传送的思想来开发传输产品、以太交换机也有很多自主开发的东西,这还是要肯定的,希望能加盟华为。这次华为的人力资源大调整,将形成一个5到10年的战略格局,外面抗衡国际竞争伙伴,内部吸收小公司加盟和我们一起发展。

这5年来,没有你们离开公司,华为还发现不了公司这么多严重的问题。你们走的时候,我们快崩溃了,那时好象只要是在华为呆着的人,都被认为是很奇怪的,好象没离开华为的人,是不正常的,我曾说过我们的队伍要好好教育一下。我们幸亏也没有太急躁,促成内部矛盾激化,通过这5年的调整逐步稳定下来了。

这次来之前费敏还有压力,怕谈不好。为什么会谈不好呢?我来就是传达第二次握手,一定要握好。

现在华为使用轮值主席,通过轮流执政的管理方式,几年以后达到和谐的管理体系。EMT的决策能力大大增强了。新的进展已取得非常大的机会,我们两家合作起来一定是会有前途的


《》 相关热词搜索: [db:g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