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业农村领域项目储备指南2022

时间:2022-06-19 08:10:07 浏览量: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1

  农业农村领域项目储备指南

 一、产业振兴类项目 1.

 花生全产业链提升项目 (一)建设思路 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提升花生产能、质量和生产效率,以及产品附加值为目标,聚焦重点区域,统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建设内容,突出抓好地力提升、节水灌溉和机械化生产, 以及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切实增强花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保障国家油料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二)建设内容 按照2017-2020 年中央1 号文件关于大力发展油料产业的有关要求,提出主要建设内容:一是生产基地基础条件建设。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 增施“有机肥+菌肥”提升地力水平,提高基地综合生产能 力。二是配套全程机械化设备。主要包括种子加工、播种、管理、收获等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三是推广应 用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主要包括玉米(棉花等)、花生宽 幅间作等多熟制模式、水肥一体化和优化群体质量栽培等新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2

 技术,提高花生产量水平。四是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主要包括高油酸花生产品、花生壳黄酮、蛋白多肽等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条。五是建立花生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构建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

 (三)建设布局 以花生集中产区为主要实施范围,突出重点、优化布局、统筹安排。

 (四)实施主体 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相关企业等。

 (五)投资标准 按财政补助资金亩均不超过 2000 元测算。项目计划编制时,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完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使用机制等方式,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 度。

 2.

 优质特色杂粮全产业链提升项目 (一)建设思路 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种植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优质特色杂粮生产基地建设,改善生产条件,调整优化品种结构,推广杂粮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培育壮大名优品牌,打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3

 造资源优势突出、产业链条完整、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优势特色杂粮产业,推动全省杂粮产业提质增 效、转型升级,培植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二)建设内容 按照 2016-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 年)》《山东省粮食高质高效建设平台项目》等要求,积极发展杂粮杂豆等产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提出主要建设内容:一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或完善沟、渠、路、林、桥、涵、闸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建设规模化优质特色杂粮生产基地,为市场和企业提供优质产品和加工原料。二是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纯复壮地方名特优品种,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集成推广绿色、优质、高效杂粮生产技术,提升全程机械化水平,提高种植效益。三是拓宽加工销售渠道。扩大传统谷子等杂粮产品(小米、高粱米、绿豆、红小豆等)加工规模,提升传统产品质量,开发多品种、多档次、多功能的深加工制品,提高优质杂粮产品加工质量、产品档次。通过信息化手段,发展电子商务, 开展多渠道营销模式。四是打造优势特色品牌。开展绿色或有机产品认证,加快培育优质杂粮品牌,强化品牌宣传推介, 开展名牌产品创建活动。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4

 (三)建设布局

 以谷子等杂粮集中产区为主要实施区域,突出重点、优化布局、统筹安排。

 (四)实施主体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相关企业等。

 (五)投资标准 财政补助资金按照亩均 3000 元测算。项目计划编制时, 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等方式,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3.

 食用菌全产业链提升项目 (一)建设思路 紧紧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延伸链条、增加效益为目标,聚焦重点区域,统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品种结构,提升设施设备,创新栽培模式,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二)建设内容 按照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 年)》关于促进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着力发展特色产业的有关要求,提出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一是食用菌菌包(料)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支持菌包净化车间、培养车间、发酵隧道等设施建设,配套配料、装料、灭菌、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5

 发酵等设备,提升优质菌包(料)专业化生产能力。二是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建设新型栽培设施,配备调温、调湿、换气等自动化设备,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提升基地规模化、周年化、自动化生产水平。三是食用菌产地初加工及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支持产地预冷和初加工设施建设,完善分级包装、低温贮藏、冷链运输等设备,提升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条。四是信息化建设。支持配备信息化设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5G 网络等技术,构建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程智能化管理和产品质量追溯。五是品牌培育。打造知名产品品牌、知名企业产品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与核心竞争力。

 (三)建设布局 以食用菌优势产区为主要实施范围,突出重点、优化布局、统筹安排。

 (四)实施主体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企业等。

 (五)投资标准 每个储备项目暂按财政补助资金 1000 万元测算。项目计划编制时,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以奖代补等方式,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4.

 大豆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建设项目 (一)建设思路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6

 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 求,以提升大豆产能、质量和生产效率为目标,聚焦重点区域,统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建设内容,加强建设管理,突出抓好基地建设、地力提升、节水灌溉和机械化生产,为保障国家大豆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二)建设内容 按照2017-2020 年中央1 号文件关于大力发展油料产业的有关要求,提出主要建设内容:一是大豆生产基地建设。对大豆生产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条件进行完善。二是对种植基地的土壤进行改良,提升地力水平。三是筛选推广优良大豆品种,集成应用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四是加快配套机械推广应用,提高大豆机械化生产水平。

 (三)建设布局 以夏大豆集中产区为主要实施范围,突出重点、优化布局、统筹安排。

 (四)实施主体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相关企业等。

 (五)投资标准 按亩均不超过 2000 元测算。项目计划编制时,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完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使用机制等方式,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5.

 优质专用甘薯产业集群建设项目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7

 (一)建设思路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产业综合效益为核心,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优势产区为引领,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加强优质专用甘薯产业基地建设,调整优化品种结构,提升加工增值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品种专用化、药肥减量化、生产规模化、栽培轻简化、销售信息化,打造优质专用甘薯产业集群,促进甘薯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二)建设内容 一是建设提升相关设施设备。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现有基础,新建或改造设施育苗、商品薯储藏及产品加工、包装、仓储、配送等设备设施,新建或提升销售平台、展销中心和配送中心等建设,改善生产、加工、流通条件,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二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立足市场需求,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甘薯生产基地。筛选优质专用甘薯品种,优化品种结构,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提升甘薯商品化水平,提高种植效益,增加绿色优质甘薯供应。

 三是大力发展产品加工营销。扩大传统鲜食型甘薯加工产品(薯脯、薯片、烤薯等)生产规模,提升传统产品质量, 开发特色新产品和深加工产品,促进甘薯秧蔓饲用化,实现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8

 主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创建甘薯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商标,加强质量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 开展多渠道营销模式,促进产业增值增效。

 四是健全产业经营组织体系。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品牌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农民合作社在生产组织、农资采购、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优势,支持发展订单农业。发挥家庭农场、农户在家庭经营生产方面的优势,支持其参与组织化生产。推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形成差异化竞争、功能互补的良好格局。

 五是强化先进要素集聚支撑。围绕优质专用甘薯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对接甘薯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科技、人才、土地等要素向产业集聚。搭建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建立甘薯行业协会、信息网站等, 实现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互惠共享。

 六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 让农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增加收入。培育一批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做实利益联结。推广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形式,构建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的长效机制。

 (三)建设布局 以甘薯优势产区为主要实施区域,突出重点、优化布局、统筹安排。

 (四)实施主体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9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相关企业与单位等。

 (五)投资标准 每个集约化甘薯育苗基地建设财政补资金按 500 万元测 算,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财政补助资金按每亩 2000 元测算, 仓储、加工等设施建设财政补助资金按储藏、加工能力每斤 0.2 元测算。项目计划编制时,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等方式,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6.

 鲁中山区桃产业集群项目 (一)建设思路 山东是全国桃主产区,多年来栽培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 1 位,产量占全国桃产量的 20%以上。目前全省桃产业产值近 500 亿元,比较效益高,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尽管我省桃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良繁体系不健全、栽培模式参差不齐、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三产融合发展不够深入等短板比较突出。为有效聚集资源要素,聚力先进生产模式、良繁体系建立、商品化处理、精深加工、流通、品牌打造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强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打造桃产业集群, 促进三产融合,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二)主要建设内容 围绕“布局优化、结构合理、链条完整、主体集群、合作共享”的桃产业集群建设目标,针对当前山东桃产业存在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10

 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规划实施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加工与冷链物流营销、产业经营体系健全和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等 4 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一是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主要实施现代化苗木繁 育基地建设(全省建立 2 处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和 1 处新品种 展示和示范基地)、现代桃基地提质升级(每县建设 1

 处面 积不低于 200 亩的现代桃园综合提升种植基地和 1 处不低于 100 亩的数字化示范基地)、绿色生产技术应用(推广面积不 低于 50 万亩)等项目、防灾减灾示范项目(每县建设 1 处)。提升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商品化生产水平, 促进桃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工与冷链物流营销项目。重点完善桃加工与冷链物流营销体系,主要实施保鲜储藏设施建设(项目县各建 1 处)、分级分选初加工(项目县各建 2 条分选线、其中建设 1 条果实无损检测分选线)、强化罐头加工规模和精深加工比 例(培植规模加工企业 20 家)、营销与冷链物流营销体系建 设(建设 2 处桃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和 1 处桃交易集散中心)

 等项目。

 三是产业经营组织体系健全项目。主要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培植 20 家经营主体和 10 个知名产品品牌),发挥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组织、农资采购、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优势作用。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11

 四是利益联结机制创新项目。重点支持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与联合社创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产业化联合体培育等,推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每县示范 1 个产业联合体培育和社会化服务项目),形成差异化竞争、功能互补、利益共享的集群发展格局,并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让农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三)建设布局 项目以县市区为单位,主要在单个县市区桃栽培面积达到 3 万亩以上地区实施,周期为三年。

 (四)实施主体 与桃有关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或家庭农场。

 (五)投资标准

 项目

 小项

 投资标准

 数量 小计

 (万元)

  高标准生产基地 现代化苗木繁育基地 500 万元/处 3 处 1500 现代桃基地提质升级 300 万元/处 15 处 4500 绿色生产技术应用 100 元/亩 50 万亩 5000 防灾减灾示范项目 300 万元/处 7 处 2100 加工与冷链

 物流营销 保鲜储藏设施项目 1000 万元/处 7 处 7000 分级分选初加工 100 万元/条 15 条 1500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12

  罐头加工和精深加工项目 50 万元/家 20 家 1000 营销与冷链物流营销体系 300 万元/处 3 处 900 产业经营组

 织体系健全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20 万元/家 20 家 4000 社会化服务组织 30 万元/个 10 个 300 利益联结机

 制创新 产业联合体 200 万元/个 7 个 1400 社会化服务项目 200 万元/个 7 个 1400 合计 —— —— —— 30600

 二、绿色发展类项目 7.

 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项目 (一)建设思路 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积极推进净土保卫战,以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保 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聚焦全省受污染耕地集中分布区域,统筹整合资金,强化科技支撑,开展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切实保护和提高土壤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内容 根据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结果,针对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开展试验示范、治理修复、治理效果评价和耕地环境质量类别动态调整等 4 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一是开展试验示范。在集中连片的典型污染耕地,因地制宜选取安全利用类、治理修复类和严格管控类措施,分类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13

 施策。全省建设 5 个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试验示范区,加强技术试验筛选和应用示范推广,总结适宜于当地的技术模 式,创新工作推进机制,为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提供规模化治理样板。

 二是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全省选取区域内有受污染耕地的县(市、区),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项目,减少耕地土壤中污染物的输入、总量或降低其活性,从而降低农产品污染物超标风险,改善受污染耕地土壤环境质量。

 三是受污染耕地治理效果评价。依据《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导则(发布稿)》规定,按照“科学性、可行性、安 全性、可持续性”的原则,在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项目区布设监测点位,对土壤和食用农产品进行协同检测,重点监测重金属含量,对治理修复效果进行评价。

 四是耕地质量类别动态调整。根据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效果评价结果,按照《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的要求,对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项目区中已划定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进行动态调整。

 (三)建设布局 根据全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结果,以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为主要范围,突出重点区域、主要污染类型和典型种植制度,建立污染修复区,因地制宜推广实施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14

 治理修复与严格管控措施。

 (四)建设任务 根据全省耕地质量类别划分结果,加强对优先保护区的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对安全利用类耕地开展治理修复,对严格管控类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建立项目储备库,从2021 年开始,各地根据当地污染耕地分布面积、污染类型等情况以三年为周期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积极申报立项,遵循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分期建设的要求,统筹推进项目实施。开展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效果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治理修复措施,确保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国家要求。

 (五)实施主体 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

 (六)投资标准 项目暂按财政补助资金耕地类别划分动态调整每年每 县 20 万元、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每年每亩 1500 元测算,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等方式,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8.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项目 (一)建设思路 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生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15

 态循环农业整体推进为抓手,通过科技创新驱动、龙头企业带动、示范试点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加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着力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二)建设内容 围绕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为重点,针对当前山东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规划实施集约化农田生态农业、果园清洁型生态循环农业和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型生态农业等 3 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1.1

 集约化农田生态农业建设项目 一是开展生态种植。改变以往单一的小麦玉米轮作模 式,推广夏玉米-花生、夏玉米-甘薯等立体间作种植,推广华北玉米花生/玉米豆类间轮作模式,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 源,每个项目县推广面积不少于 1 万亩。

 二是建设立体生态林网。改变田间林网单一速生杨的种植模式,因地制宜丰富农田林网树种种类,构建由乔、灌、花草组合而成的立体植物生态网,设置植物缓冲带,丰富生物多样性,每个项目县推广面积不少于 1 万亩。

 三是建设生态沟渠。充分利用原有沟渠,进行改造提升, 在保持原排灌水功能的基础上,配置植物群落,形成具有生态护坡、生态涵养、生态拦截、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新型农田沟渠,每个项目县建设生态沟渠不少于 5 千米。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16

 1.2

 果园清洁型生态农业建设项目 一是果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每个项目县选择 3-5 个果园开展水网、道路、田埂的生态改造,建设植物篱、传粉昆虫栖息地、蜜源植物带、野花带等生态设施,改造面积不少于 2000 亩,打造高水平的果园生态景观;建设环果园缓冲带,提升果园生态系统及其周边生物多样性水平;建设天敌越冬、繁育、观测等基础设施,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二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沼气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果林枝条等果园废弃物进行发酵,沼渣沼液用于果园施肥, 辐射涵盖果园面积不少于 3000 亩,建立果园废弃反光膜回收体系,果园内废弃反光膜全部回收。

 三是农业投入品节约替代。每个项目县选择 1-2 个果园, 开展水肥一体设施系统建设,实现节水、节肥;推广使用加厚反光膜、反光布不少于 200 亩。

 1.3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型生态农业建设项目 一是建设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每个项目县建设区域畜禽粪污收集处理站 2-3 个,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养殖场(户)

 粪便暂存池、堆肥车间、有机肥仓库等土建工程以及堆肥搅拌机、粉碎机等设备,贮存和处理 10 公里范围内中小规模养殖场或散养密集区内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

 二是沼渣沼液还田项目。每个项目县选择 2 个养殖场,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17

 新建(改建)沼气设施,建设不少于 500 亩沼渣沼液还田利用推广示范区,项目区内实现种养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三是养殖场优质升级。每个项目县选择 2-3 个养殖场, 开展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建设,支持养殖场建设储粪场、污水贮存池等粪便贮存设施,建设厌氧发酵池、氧化塘等设施; 优化升级粪污处理配套设施,改进节水设备,建设雨污分流、暗沟布设的污水收集系统和漏缝地板、自动刮粪板等清粪设施,配备固液分离机等设备。

 四是建设社会服务化组织。每个项目县扶持建设粪污收集处理与田间施用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 3 个,支持其采购有机肥生产线、运输车辆等,解决中小养殖场粪污处理意愿低、能力弱、效果差、成本高的问题,引导种植业主、养殖业主对接,促进养殖饲料订单化生产,有机肥批量化销售。

 (三)建设布局 根据我省生态循环农业的整体布局,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主产区,黄河三角洲等畜牧主产区,胶东半岛、沂蒙山区等苹果主产区为主要范围,突出重点、优化布局、统筹安排。

 (四)建设任务 “十四五”期间,遵循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分期建设的要求,建立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项目储备库。通过项目实施,在全省建成 20 个以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项目储备库实行动态管理,对当年度未立项实施且仍符合选项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18

 的条件的项目,可直接滚动至下一年度项目库。

 (五)实施主体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相关企业与单位等。

 (六)投资标准 每个储备项目暂按财政补助资金不超过 3000 万元测算, 项目建设周期为三年。项目计划编制时,可通过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等方式,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9.

 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一)建设思路 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部署,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按照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要求,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农村环境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农用优先,聚焦重点区域,统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建设内容,加强建设管理,强化整体推进,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改善农村环境,带动农民增收, 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现代农业发展。

 (二)建设内容 围绕推动形成“农用优先、多元利用”的秸秆产业化发展格局,针对我省当前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 节,规划实施以秸秆还田为重点的秸秆肥料化利用,饲料化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19

 利用,基料化利用,燃料化利用,原料化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壮大,收储运体系培育壮大等 7 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一是以秸秆还田为重点的秸秆肥料化利用。推广机械化还田、快速腐熟还田面积 100 万亩,推进农机农艺措施相结合,扩大机械精细化粉碎还田、旋耕灭茬播种面积。补贴推广大马力深耕深翻机械。对开展机械粉碎、深耕和耙压等机械化还田作业的农机服务组织进行定额补贴。着力提高秸秆粉碎标准,用大中型拖拉机翻耕或旋耕,将秸秆翻入耕层, 提高农田有机质含量。

 二是秸秆饲料化利用。新(改)建秸秆青贮氨化池约 15 万立方米,新增秸秆饲料化利用能力 10 万吨左右。推广青贮饲料机械化技术、秸秆微生物发酵技术、秸秆氨化技术等, 支持建设秸秆青贮窖池、打包青贮饲料。

 三是秸秆基料化利用。新(改)建 2 个高标准食用菌菌种、菌包(发酵料)厂,辐射周边食用菌生产,带动消耗秸秆 5 余万吨/年。鼓励利用小麦、玉米、棉花等秸秆加工栽培基料、养殖基料,支持秸秆生产食用菌菌基、菌包和菌渣生产饲料、有机肥、栽培基料等 四是秸秆原料化利用。新(改)建秸秆原料化利用项目1 处,新增秸秆原料化利用能力 1 万吨。鼓励采用先进工艺技术,生产以秸秆为原料的非木浆纸、木糖醇、新型材料、降解膜、餐具等产品。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20

 五是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每个试点县培育壮大 1-2 个秸秆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试点统一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对试点区域内耕地进行秸秆精细化还田及配套作业,推动形成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秸秆还田格局。

 六是秸秆收储运体系培育。项目县建设年收储能力 5000 吨以上的秸秆收集储运站点 1-2 个。支持以乡镇、村、企业或经纪人为主体,建设秸秆收储站点,统一建设、购置、使用秸秆收储、加工、运输设施设备,提供秸秆收集储运综合服务。

 (三)建设布局 在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重点推广机械化还田、快速腐熟还田等技术措施,推进农机农艺措施相结合,加大机械精细化粉碎还田、旋耕灭茬播种技术推广力度。在设施蔬菜集中区域,大力开展田间尾菜处理利用,推广好氧生物快速发酵生产有机肥,尾菜堆(沤)肥、直接还田等肥料化处理利用技术。在奶牛主产区,沿黄肉牛产业带、鲁中南肉牛产业区、胶东乳肉兼用牛区等,发展秸秆青贮,把秸秆饲料化与调整种植、养殖结构相结合,加快食草动物产业发展,培植秸秆养畜产业带,推进种养结合。在潍坊、聊城、菏泽、临沂等食用菌主产区,重点实施秸秆基料化利用工程,培育秸秆育苗、花木基质、草坪基料、温室大棚育苗等企业,拓展秸秆基料化利用途径。在鲁中、鲁南、鲁西地区选择秸秆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21

 资源丰富的区域或农村社区,因地制宜地推广以秸秆为原料的沼气生产、秸秆气化、固化成型等成熟模式,推进生物质能利用。在农业高新技术区、循环经济优势区,布局秸秆原料化利用产业,提高秸秆附加值。

 (四)实施主体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相关企业与单位等。

 (五)投资标准 项目暂按财政补助资金不超过 1500 万元测算,资金主要用于补助试点县建立整县制秸秆综合利用推进机制及新 增秸秆处理能力所需的产品(服务)采购、设备购置、设施建设、检验检测,购买服务,对秸秆综合利用先进组织和优秀个人进行奖补,建立健全秸秆收储体系,秸秆资源利用调查等。

 资金重点用于以下方面:对机械精细化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大马力机械深耕深翻作业进行补贴。实施秸秆生物腐熟还田、生物反应堆技术示范项目,对施用腐熟剂、高效微生物菌剂进行奖补。实施秸秆腐熟生产有机肥示范项 目,对秸秆有机肥生产主体或应用主体,按照产销量或使用量进行奖补。建立完善对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的税收减免、用电优惠和其他补贴政策。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奖励制度,对秸秆利用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支持秸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22

 秆综合利用相关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升源头创新能力。

 10.

 农膜污染防治项目 (一)建设思路 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统筹提升农膜污染防治能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和提高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水平,重点在全省主要覆膜作物集中种植区域,以全面推广使用标准地膜,示范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地膜, 建设农膜残留监测网络平台,完善回收利用体系为主攻方向,强化试点示范,创新回收机制,建立健全农膜污染动态预警运行机制,提升农膜污染精准防控水平,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二)建设内容 按照“突出重点、示范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针对当前全省农膜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选择一批农膜使用面积大的县(市、区)规划实施农膜科学使用示范和废弃农膜回收网点等 6 方面内容建设。

 一是农膜科学使用示范。在花生、棉花、大蒜、马铃薯等主产区,建设标准地膜污染防治示范县,每个项目县推广应用标准地膜不少于 6 万亩。在苹果主产区建设反光膜污染防治示范县,每个项目县示范应用加厚反光膜、反光布不少于 5000 亩。推进生产过程清洁化,从源头保障地膜可回收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23

 性,减少农膜白色污染。

 二是废弃农膜回收网点建设。每个项目县根据当地回收实际,合理布局,扶持建设废旧农膜专业化回收网点 3-5 个, 回收面积不少于 6 万亩。各专业化回收网点以合理价格开展废弃农膜回收,引进废弃农膜回收机械,开展机械回收。鼓励有条件的示范县建立废旧地膜回收专业合作社,开展地膜捡拾、回收、兑换一体化服务。

 三是废弃地膜再利用政策试点。按企业每加工利用 1 吨 废旧农膜(折纯)补贴

 100

 元的标准实行“以奖代补”,对废弃农膜回收再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根据其回收加 工量给予一定资金奖励,督促其设置合理的回收价格,以调动农民、商贩的交售积极性。

 四是农膜残留监测网络。每个示范县根据当地覆膜面积选择典型地块建设不少于 18 个废旧地膜残留长期定位监测点,按照统一操作规程,开展定位监测,按年度采集数据。省农业农村厅建设农膜残留监测网络云平台,各地网上实时填报监测数据,监测结果作为考核验收的重要指标。

 五是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全省选择 2 个县, 启动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建设,试点推行“谁生产、 谁回收”,地膜生产企业统一供膜、统一回收,建立地膜产 品追溯制度。

 六是试验示范和技术研发。组织省内农业机械研发机构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24

 开展废旧地膜回收机械研发,研制适合我省不同地域特点的废旧地膜回收机械。委托科研院所或高校,对地膜替代技术和地膜减量化使用技术开展试验研究。组织开展地膜替代产品试验示范,选择 4-5 个示范县,按每县示范推广 500 亩, 每亩补助 200 元的标准,开展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应用示范。

 (三)建设布局 按照全省覆膜作物种植的整体布局,以沿海地区、鲁东丘陵地区、鲁中南丘陵地区等花生主产区,鲁西南、鲁西北等棉花主产区,胶东半岛、沂蒙山区等苹果主产区,大蒜主产区和马铃薯主产区为主要范围,突出重点、优化布局、统筹安排。

 以 3.5 万亩为单元,建设农膜残留监测网络。全省共设 置农膜残留监测点 900 个,其中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 800 个, 反光膜监测点 100 个。

 选择 2 个地膜生产应用大县,试点建设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四)建设任务 选择农膜覆盖面积在 20 万亩以上,建设农膜污染防治示范县。“十四五”期间,遵循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分期建设的要求,建立农膜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通过项目实施, 在全省建成 50 个以上农膜污染防治项目县(市、区)。项目储备库实行动态管理,对当年度未立项实施且仍符合选项的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25

 条件的项目,可直接滚动至下一年度项目库。

 (五)实施主体 省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县级人民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相关企业与单位等。

 (六)投资标准 每个项目县暂按每年财政补助资金不超过 1000 万元测算,项目建设周期为三年。计划编制时,可通过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等方式,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三、农业农村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应用类项目 11.

 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项目 (一)建设思路 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科技支撑,加大政策扶持,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产业融合化、品牌高端化,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低端产品向高端品牌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建设内容 一是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利用好我省丰富的农业资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强化加工专用优良品种和技术推广应用,建设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特色农产品基地,从源头上提升农产品加工的原料质量。

 山东省农业厅电子公文 26

 对龙头企业为基地农户发展配套生产基地提供贷款担保服务的行为给予补助,对龙头企业用于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关键设备更新等方面的贷款,以及用于收购基地农户原料的贷款,采取“先贷款、后贴息”的方式进行贴息。2.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建设粮食、茶叶等产品烘干、储藏设施,建设果蔬清洗分拣、分级包装、预冷保鲜、冷链物流、市场配送等初加工设施,推动初加工设施利用,实现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有效衔接。3.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工作。支持粮油、果蔬、畜牧、水产等行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中央厨房、主食加工、综合利用等新业态。培育主食加工产业集群,研制生产多元化主食产品;支持果品、蔬菜、茶叶、菌类和中药材等营养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研究,开发功能性食品、生物制品;开展农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梯次加工和全值高值利用,不断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4.农产品加工技术改造提升工程。强化科技研发,围绕重点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升级与集成应用,支持科企联合攻关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制高端设施装备、研发高端精深加工产品,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建或改造加工试验生产线,设计、集成和创新关键技术以及引进、研发先进装备,建设必要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及购置相应设备等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

  (三)建设布局 围绕粮食、棉花、油料、果品、蔬菜、畜牧、渔业、茶叶、中药材、桑蚕等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生产与加工、科研与产业、企业与农户相衔接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格局。

 (四)建设任务 建立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一批专业化实验室、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平台;围绕粮食、棉花、油料、果品、蔬菜、畜牧、渔业、茶叶、中药材、桑蚕等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打造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产品品牌。

 (五)实施主体 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科研院所 (六)投资标准 项目投资总体规模原则上不低于 1000 万元,其中中央投资占项目总投资比例不高于 1/3,且最多不超过 500 万元。

相关热词搜索: 山东省 储备 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