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xxx乡旅游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30 14:25:06 浏览量:

 xx 县 xxx 乡旅游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近期围绕 xxx 乡旅游扶贫工作现状、主要的做法及下步发展的想法,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了全面广泛的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概况 xxx 乡位于 xx 县西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 xxx 县 xxx 乡、xxx 县 xx 乡和 xx 镇交界,地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腹地,距离 xx 县城 35公里,全乡土地总面积 190.485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1.1 万亩。xxx 乡辖 8 个行政村 83 个村民小组 2573 户 10194 人。2014 年识别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 1270 户 4252 人,贫困发生率为 44.34%,是贵州省“三山”地区之一,是贫困的“代名词”。为进一步改变瑶山贫困面貌,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年来 xxx 乡紧紧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依托瑶山旅游资源禀赋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谋篇布局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打造全域旅游旅游示范乡镇、旅游扶贫示范乡镇和旅游扶贫示范园区,通过多点发力,跑出旅游扶贫“加速度”,让广大贫困群众“搭上旅游车,吃上旅游饭”。2019 年底全乡 7 个贫困村已全部顺利出列,贫困人口已实现脱贫 1400 户 5575 人,贫困发生率降至 1.7%。

 xxx 乡地处南方喀斯特地区,岩溶地貌造就了独具一格的喀斯特山村风光,环境幽静,气候宜人。瑶山片区有懂蒙民族村寨、拉片民族团结示范村至今仍然保存完整的“白裤瑶”民风民俗。特别是婚丧喜庆等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拥有自己独具一格的建筑文化(禾仓、吊脚楼)、服饰文化(瑶族服饰——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文化(猴鼓舞——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陀螺文化(陀螺竞技——已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世人所惊叹,是民族旅游、乡村旅游,体验少数民族风情的理想之地。捞村片区以峡谷风光为主,河谷两岸延伸的自然景观(“七仙树”、古榕树群、平

 岩清溪、更乱树抱石、坡黑生态森林等)、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资源极为丰富。依托旅游资源禀赋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xxx 乡通过“旅游+民族文化”,以“五变”(村落变景区、技艺变技能、民房变客房、群众变演员、产品变商品)抓手,深化旅游扶贫多样化发展,先后实施打造成功瑶山古寨 4A 景区、梦柳风情小镇 3A 级景区和懂蒙民族村寨民宿景点。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基础设施,有序推进旅游扶贫建设。依托瑶山丰富的旅游资源,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打造全域旅游旅游示范乡镇、旅游扶贫示范乡镇和旅游扶贫示范园区发展目标,通过积极开展项目申报和招商引资,通过实施景区提质扩容项目,串点成线,形成梦柳——拉片——懂蒙连线发展,景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依托易扶搬迁助推旅游扶贫。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探索一条党建扶贫、易地移民搬迁扶贫和旅游产业扶贫的扶贫新模式,改善和提升群众人居环境,依托紧邻大小七孔 5A 级景区区位优势,结合景区扩容提质和扶贫工作,按照 4A 级景区建设标准于 2015 年 12 月启动了梦柳风情小镇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 6.95 亿元,于 2017 年 8 月底进行试营业。梦柳风情小镇共搬迁入住 261 户 1134 人,其中贫困户 79 户 343 人,于 2017 年12 月成功创建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梦柳风情小镇的建设,改善了贫困户的住房条件,同时为贫困群众创造创业就业平台,目前小镇内共有 246 家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经营旅游接待服务,2019 年带动就业 2000 余人。梦柳风情小镇已经成为大小七孔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的配套服务区,业态丰富,真正实现了“产城景一体化” ,不仅成为了 xx 乃至州内、省内的一个新的景区景点,更是党建扶贫、易地移民搬迁扶贫和旅游产业扶贫的示范点。二是依托景区提质扩容助推旅游扶贫。为提高景区品质,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2010 年以来瑶山古寨景区实施了生态移民共计 378 户 1530 人,其中贫困户268 户 1109 人,瑶族占比 96.67%,彻底解决了瑶族群众住房难的问题。2019年启动实施瑶山古寨景区扩容提质项目,新建景区寨门、游客集散中心、遗

 址景观、瑶王府等景点及瑶浴民宿主题民宿、瑶浴服务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对老村落、演艺场进行改扩建,并于 2020 年 5 月成功申报为国家 4A 级景区,主要采取“公司+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营管理,由贵州老 xx 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村合作社入股 634 万元参与公司管理,项目利益覆盖贫困户 317 户 1176 人,每人每年分红 1400 元。目前瑶山古寨景区内共有旅游餐饮接待 15 家,超市(小卖部)13 家,扶贫车间 24 间,旅游接待床位 428 个,景区解决就业 568 人,其中贫困户 486 人,带动周边 275 户 670余名群众从事瑶绣、纺纱、手工艺品加工制作等旅游产业。三是依托民族文化遗产助推旅游扶贫。运用“三变”模式助推乡村旅游,通过招商引资,引进xx 旅游集团进驻懂蒙民族村寨进行旅游开发,农户拿出冗余房屋入股开办乡村民宿、餐饮店的方式,对瑶族传统房屋统一进行改扩建后整合经营,农户作为股东将房屋作为股本,交由公司统一经营,经营产生利润按比例进行分成。目前共建设民宿客栈 8 栋 14 间,解决当地瑶族群众就业 36 人,带动 10户 24 人从事旅游接待增收致富。

 (二)“ 旅游+” 新模式,助推旅游扶贫显成效。充分运用“旅游+”思维,推动旅游业与各产业、各行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让群众“搭上旅游车,吃上旅游饭”,旅游扶贫取得新成效。

 1.“ 旅游+ 党建引领” ,提升旅游扶贫发展后劲。一是加强自治管理。发挥“支部统领+ 支书带头 + 党员表率”的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形成了“支部统筹+路长负责+党员示范+村民协同”景区自治新模式,有效提升了景区管理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智能化、精细化,提升景区整体服务水平。通过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陀螺协会、服饰协会、餐饮协会和客栈联盟等行业协会,筑牢旅游发展平台,吸纳更多群众入会参加旅游产业发展,通过加强群众自治和行业自治聚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如通过开展“三零景区”(价格零欺诈、游客零投诉、运营零事故)创建活动促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党建引领,通过支部带头,党员示范,从乡村环境整治、移风易俗、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入手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共建共享全域旅游示范乡镇的浓厚氛围,凝聚全民参与区域旅游的思想共识。

 三是加强教育培训。积极申报和开展旅游服务培训项目,着重开展旅游接待服务、民族文化传承等技能培训,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旅游服务质量。近年来,共开展旅游接待、导游讲解、厨师、瑶绣、猴鼓舞、陀螺竞技表演等各类培训 32 场次 1600 余人,旅游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2.“ 旅游+ 民族文化” ,推动旅游扶贫多样化。充分利用瑶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一是建成瑶族写生部落,两年时间共与 68所全国各类高校达成合作协议,共有 75 批次师生 11000 余人到拉片写生,直接解决群众就近稳定就业 18 人,带动村寨瑶族群众发展种养业 8 户 26 人以及旅游商品销售 5 家 10 人,瑶山成为艺术爱好者的采风写生基地; 二是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通过白裤瑶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陀螺协会、服饰协会,投入资金 300 万元,采取送门面、送技术、送机械“三送模式”建设扶贫车间,共建成瑶族服饰加工、银饰加工、“瑶绣”制作、手工艺工艺品加工车间 24 间,采取“村支两委+协会+能人+农户”模式,发展壮大民族旅游商品开发,项目覆盖贫困户 150 户,户均分红 1200 元/年,同时解决 85 名群众就近就业问题。

 三是大力推动文化扶贫,积极对接各景区景点,充分发挥瑶族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文化扶贫,通过“协会+群众”模式,组建三支瑶族表演队 80 多人,分别在瑶山古寨景区、小七孔景区、xx 古镇和梦柳布依风情小镇演出,32 名群众在瑶山古寨景区从事农家场景工作,文化扶贫成为瑶山脱贫攻坚一张靓丽名片。

 3.“ 旅游+ 产业革命” ,推进造血式精准扶贫。尽管瑶山耕地面积少,土地破碎,没有坝区,但是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按照“1+5+N”产业扶贫思路,因地制宜,深入推动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结合农村产业革命,采取“村支两委+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重点发展瑶山鸡、蜜柚、沃柑、血

 橙、木瓜、百香果、铁皮石斛等特色种养殖业,进一步丰富业态布局和产业结构,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目前全乡共有瑶山鸡 3.5 万羽,蜜柚血橙 4000亩,沃柑 2000 亩,木瓜 500 亩,百香果 700 亩、铁皮石斛 300 亩,珍珠李700 亩,规模黑山羊养殖场 67 个,覆盖贫困群众 3200 余户,通过旅游带动农副产品销售达 1000 余万元/年。

 4.“ 旅游+ 就业扶贫” ,推动稳定就业促增收。成立餐饮协会和客栈联盟,通过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和招商引资,开展旅游接待服务培训,积极育强旅游服务业态,让更多群众搭上“旅游车”、吃上“旅游饭”。目前全乡共有旅游餐饮接待 348 家,宾馆客栈 175 家,超市等其他旅游服务行业 33 家,带动群众就业 3000 余人,同时 120 余户群众通过房屋出租、联合经营等方式参与旅游接待服务,每年实现收入 8 万元至 50 万元不等,创造了致富的“奇迹”。通过选优配强生态护林员队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增加群众就业岗位的同时,将山林等以“资源变资产、农户变股东”的模式入股旅游景区进行入股分红,使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目前高桥村将 2 万亩山林入股大小七孔景区,每年分红 200 万元,覆盖群众 180 户,其中贫困户 53 户,户均增加收入 1.1 万元/年。

 5.“ 旅游+ 扶贫车间” ,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积极抓住当前乡村旅游热潮机遇,通过“四送”(即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实现“四扶”(即扶旅游、扶就业、扶产业、扶集体经济)目标,将旅游与扶贫结合起来,鼓励发展特色景区、旅游商品、民族服饰、手工艺制作、农产品加工、休闲吧等“休闲旅游扶贫车间”,以入股分红、劳动力分红等模式,吸纳贫困户参与经营管理,增加收入。目前,全乡共建设“休闲旅游扶贫车间”24 个,辐射带动 300 多户贫困户,年人均增收 1 万元左右。目前已经成功申报 3A 级旅游景区的梦柳小镇、拉片古寨景区,该景区的开发不但改变了当地产业结构,还提高了当地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了当地贫困群众增收。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 xxx 乡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新突破和显著的成效,但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旅游人才资源匮乏。一是缺乏旅游规划、策划、营销等方面高级人才,中高级导游比例偏低,人员流动频繁,人才流失大,旅游人才整体能力不够强。二是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匮乏。xxx 乡白裤瑶民族文化独特,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之一,拥有瑶族猴鼓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瑶族粘膏染、陀螺文化等非遗文化,但缺乏专业的民族文化传承人对瑶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传承、包装、营销,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融合程度还不够深入。

 2. 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不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旅游业遭遇重创,经济下行增大的情况下,融资困难,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休闲娱乐类度假产品、康体医疗类产品、夜游产品、参与体验性活动多性性等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力度不够。

 3. 旅游资源整合欠缺。目前在瑶山景区当中,小七孔景区、大七孔景区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景点之一,但附近的梦柳风情小镇景区、瑶山古寨景区知名度较低,未能和大小七孔景区有效的整合,未能发挥好瑶山地区所有景区的优势。

 四、下一步发展对策 (一)加大旅游产品体系开发。整合多方资金,积极加大休闲娱乐类度假产品、康体医疗类产品、夜游产品、参与体验性活动多性性等旅游产品体系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增强景区旅游服务品质,提高景区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旅游升温和群众增收。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或村集体股份合作运营,加大对民族文化进行挖掘、传承、包装,打造民族工艺品、特色美食、民族文化活动体验等旅游品牌。

 (二)建强旅游产品产销机制。在巩固好现有旅游产业的基础上,推进大小七孔景区集散中心门口扶贫产销中心的运营,通过“景区+农户”、“扶贫车间+农户”、“能人+农户”等模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订单旅游商品,引导

 和激励群众从事农特产品种养殖和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创意手工艺品开发,推动农家产品变商品,进一步丰富旅游景区业态,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同时加大对从事旅游行业的村民进行培训,提高网上订购、网上营销的能力和水平。

 (三)提升景区管理运营水平。进一步规范景区管理制度,探索走出“企业+合作社+旅游+群众”高效景区运行模式,扩大景区宣传力度,提搞知名度,做到景区有人管,旅游服务质量好,带动群众增收强。

相关热词搜索: 扶贫 调研报告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