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劳动关系统计意义(教案)

时间:2022-06-29 12:20:02 浏览量:

 XX 职业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学 课题(项目)

 9.1 劳动关系统计的意义 授课时间 2020-2021 学年第1 学期 周次 1

  周

 2

 次 授课地点 A210 班级 2019 人力资源管理 授课教师

 教学资源 课件、微课、学习通 APP、微信等。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 1.问题教学法 :教师设置思考问题,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2.小组讨论法: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任务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自主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度。

 3.“启发引导”教学方法 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再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概念。在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主动构建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6.“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和研究现有的案例,来解释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并推动教学内容的发展与完善。

 学法 1.小组探究法:通过组内讨论学习,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每位组员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并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学生在课前通过超星泛雅平台自主学习微课、完成课前测试等,为课堂学习储备知识。

 教学过程

  序号 教学起止时间 活动类型 活动描述

 1 10 分钟 教学 活动 1.通过学习通 APP 考勤 2.点评上次课程的课后小测 3.回顾上节重点内容 4.发布新课导入任务 学生 活动 1.登录学习通 APP 进行签到。

 2.反思不足。

 根据自己课前测试的错误,反思自己课程准备工作的不足,重新思考测试错误问题的答案,回答教师提问。

 2

  分钟 教学 活动 教师理论讲解:知识点 1 第九章 劳动关系统计 [内容摘要] 本章全面阐述劳动关系统计产生的背景及意义,以及我国在劳动关系统计中的两类统计—劳动者参与统计和劳动争议统计的内容和计算公式。

 [学习要点] (1)劳动关系统计的意义。

 (2)我国劳动者参与统计的内容和计算公式。

 (3)我国劳动争议统计的内容和计算公式。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中国的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多样。中国致力于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主体的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了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三方协调机制、劳动标准体系、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和劳动保障监察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基本形成。

  中国的劳动合同制度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试点在 90 年代得到大力推行,至今已在城镇各类企业中广泛实施。中国的法律规定,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建立劳动关系,应该书面订立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或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劳动关系双方必须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明确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劳动者择业自主权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中国政府鼓励企业不断加强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的职能,完善职工民主参与制度。为形成企业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中国开始探索通过平等协商建立集体合同制度,并加以推广。中国的法律法规规定,企业职工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和劳动安全卫生、保险 福利等事项,由工会代表或直接推荐职工代表与企业开展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平等协商形式多样,集体合同内容丰富。多数企业采取由本单位工会与企业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形式。近年来,集体合同制度不仅在非国有企业推广,且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也得到逐步推行。

 中国积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工会和企业三方协调机制。这种协调机制,由各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企业组织派出代表,组成协调机构,对涉及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对拟订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以及涉及三方利益调整的重大改革方案

 和政策措施提出建议。2001 年 8 月,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建立了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并召开了第一次国家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使中国的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有了一个较为规范和稳定的工作机制。目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江苏等十多个省、直辖市以及深圳、大连等城市已建立了地区性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其中,山西、江苏等省还在省、地(市)、县(区)三个层次建立了三方协调机制。

 中国政府重视合理确定、依法公布、适时调整劳动标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核心,内容涉及工时、休息休假、工资、禁止使用童工、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劳动定额、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劳动标准体系,并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

  为保证劳动者享有正常工作和休息休假的权益中国目前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 8 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 40 小时的工时制度。用人单位延长工作时间,必须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一般每日不得超过 1 小时,特殊原因每日不得超过 3 小时,每月不得超过 36 小时。

 在休息休假方面,劳动者依法享有法定节假日及每周至少休息 1 日的权利。国家禁止未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就业,严格查处非法使用童工的行为。对于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年满 16 周岁,未满 18 周岁),国家禁止用人单位安排他们从事国家明确规定禁忌从事的劳动。中国在职业安全卫生方面制定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了完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中国政府于 1999 年公布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并开展了认证工作。目前,中国已制定国家和行业劳动定额定员标准 20 多项,公布了职业分类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等其他劳动标准。

 为保证劳动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使其得到顺利实施,中国在制订、公布和调整技能标准等其他劳动标准。劳动标准过程中,都要向工会组织、企业组织以及专家学者广泛征求意见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劳动标准必须与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保障基本人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水平。中国重视国际社会关于制订和实施劳动标准的经验,并结合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适时加入有关国际劳工公约。

 中国政府主张及时依法处理劳动纠纷,维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提倡和支持劳动争议双方采取自行协商的方式解决争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依法解决劳动争议的程序和机构。按照规定,劳动者与企业发生劳动争议后,当事人一方可向企业内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或当事人不愿意进行调解时,也可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不服,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自 1993 年以来,中国逐步建立了劳动保障监察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制止、责令改正,并可依法给予警告、罚款等行政处罚。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于违反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行

 为都有权检举和控告;当事人认为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在实施监察执法时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中国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原则,不断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执法力度,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组织。截止到 2011 年底,全国共建立劳动保障监察机构 3658 个,配备劳动保障监察员 5 万人。

  中国政府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改革工资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对工资收入的调节作用,使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效益的增长相应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企业最低工资规定》《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对规范工资分配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中国政府依法制订和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规范工资支付办法,定期向社会发布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鼓励企业试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引导企业采用灵活多样的工资制度和分配形式,维护企业的工资分配自主权和劳动者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目前,全国基本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有 1 万多户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试点,26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布了工资指导线,88 个城市发布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第一节

 劳动关系统计的意义

  劳动关系是指社会就业过程中雇佣人与被雇佣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广泛意义上看,劳动关系就是一切与雇佣行为有关的社会现象的总和雇佣人即雇主,是劳动力的使用方,具体指使用劳动力的工人、企业、基本单位和政府机构等。被雇佣人即雇员,是具有劳动能力并通过合法劳动获取劳动收入的人,具体指的是工人、职员或员工及政府机构的办事员等。

 劳动关系的主体从不同的观察视角看有不同的内涵。从个体观察,一般包括雇员和雇主;从集体观察,则是雇员的集体组织(如工会与雇主团体(如各类雇主协会、经营者组织等)。出了上述劳动关系的一般主体外,在劳动关系中还应有第三方的特殊主体,这类是为了协调雇员、雇员组织与雇主、雇主协会的关系,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保护社会公众利益而存在的,一般是政府的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如我国的劳动仲裁委员会。

 劳动关系包含了一切与雇佣行为相关的社会现象,其具体的活动内容有:集体谈判(如工资报酬的集体谈判)、劳动合同(如签订、实施执行和终结劳动合同等)、劳动争议(如申诉、受理和调解等)、劳动仲裁(如企业调解、劳动争议仲裁和法院审理等)和其他劳动纠纷等。

 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基本单位的企业,其劳动关系是企业行政(具有雇主性质)和企业员工(具有雇员性质)的双方利益的协调与制约的关系。在企业,行政与员工有着共同的利益,但由于所处地位的差异,他们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有的矛盾甚至还很尖锐。依法协调与处理好企业行政与员工的利益关系,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是企业劳动关系的基本内容。

 劳动关系统计的任务有四个:

 备注:1.每次课一份,教学环节部分自行增加表格。

 2.教学起止时间填写为“1-15 分钟”“16-25 分钟”,以此类推。

 ①研究劳动争议的发生、发展情况; ②观察劳动争议的处理及其结果; ③研究员工参与企业活动的组织形式; ④分析和评价工会活动的成效。

 对企业劳动关系进行统计,其意义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劳动关系的统计有利于从数量方面及时地反映企业劳动关系的种种具体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劳动关系方面的问题,适时化解矛盾,激发企业员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维护好企业行政与员工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秩序,保证和谐社会的稳健推进。

 第二,企业劳动关系的统计研究,有利于企业劳动关系主体各方认识和了解企业劳动关系的基本现状和各自所处的地位,以便在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和解决争议时,保持头脑清醒,自觉采取正确的立场和端正的态度。

 第三,企业劳动关系的统计能为政府制定有关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条例和政策等提供现实的科学依据。

 第四,企业劳动关系统计研究与分析,为相关科研工作和理论的深入探讨提供了扎实的数据资料,并为其科学验证提供了方便条件。

 学生 活动 【课堂提问】:

 1.劳动关系定义 2,对企业劳动关系进行统计,其意义主要表现为?

 通过学习通抢答功能,第一名回答问题,如果第一名回答错误,邀请下一个名次的同学回答问题。回答正确每题加平时成绩 1 分,回其答错误 0分。其他同学通过学习通 APP 课堂提问模块线上答题,并获得相应的分数,系统会记录得分。作为期末成绩中的平时成绩。

 6 10 分钟 教学 活动 1. 课堂总结

 对本课堂中重难点的掌握程度进行分析总结。

 2. 课堂表现总结

 对开展情况、学生团队表现、学生学习态度等进行总结。

  学生 活动 1. 总结反思

 对本堂课中知识点的应用掌握程度进行思考,对自己课堂表现进行总结提高。

 2.通过课后小测,归纳总结本次课的相关知识,巩固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自身的知识和技能。

 作业布置 完成学习通 APP 课后拓展提高模块(课件、课后小测、线上答疑、拓展提高)的内容。

 教学诊改 (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

  知识拓展部分知识面有待增加,缺少视频资料。

 3.活动类型填写为“教学活动”“学生活动”。

相关热词搜索: 劳动关系 教案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