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等七校2022 -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时间:2022-07-02 11:05:07 浏览量: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 语文 期末联考试卷 共 一、语言基础运用(共 29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点缀.(zhuì)

  袅娜.(nuó)

 含情脉.脉(mò)

 妖童媛.女(yuán)

 B.屋椽.(chuán)

 扫.帚(sào)

 混.混沌沌(hùn)

  迥.然不同(jiǒng)

 C.瞥.见(piē)

 猗.郁(y ī)

 窈.窕无双(yáo)

  葳蕤.生光(ruí)

 D.肄.业(y ì)

  弭.谤(m í)

  敷衍塞.责(sè)

 孜.孜求学(z ī)

 2.下列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黯淡

 烦燥

 淅淅沥沥

 欢渡春节 B.倩影

 斑驳

 疏疏落落

 急不暇择 C.琐碎

 商榷

 道义相勖

 终南捷径 D.国藉

 脉膊

 无动于忠

 责无旁待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之鲋....的鱼盼望着雨水。

 B.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要有长远的发展目光,对待学问要有潜心钻研勇气和毅力,切不可浅尝辄止....,刚入门便打退堂鼓。

 C.电视剧《还珠格格》在当时深受人们喜爱,大家都在家观看,一时间可谓万人空巷....,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什么人。

 D.皇城公园里,牡丹盛开,万紫千红,让游人眼花缭乱,目不交睫....。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在《诗经·氓》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却不失坚强刚烈的女子形象。

 B.能不能用心观察生活,会不会重视平时积累,是提高我们写作水平的重要基础。

 C.蔡元培倡导并实施“学术自由”和“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从而开北大新风气,使北大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重镇。

 D.驾车经过此地时,他发现一边放着一个写满红字的牌子,看上去字迹不是很清楚。

 5.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学史上常用“风”“骚”并称,“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的“永和”是年号。年号纪年法是古代帝王在位期间用来纪年的一种特殊方式,始于汉武帝。

 C.“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中的“下九”是指农历每月的十九日。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

 D.王羲之,又称王右军,因其官至右军将军。古时以官职称呼其人是一种习惯,例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韩愈被称为韩昌黎,王维被称为王右丞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6-7 题 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①__________。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②____________。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就在我面前浓妆淡抹。

 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枝头粗壮疏落,叶子平展阔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在夏天,我又见绿叶成荫的光景了。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③____________,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道“芭蕉分绿上纱窗”,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纱窗”了。

 6.对文中所用修辞手法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引用、比喻、排比

 B.夸张、借代、排比

  C.比喻、拟人、引用

 D.拟人、借代、夸张

  7.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筛选信息,准确概括“太平猴魁”的特征,补充在下列横线上,每个短语不超过 6 个字。(5 分)

 太平猴魁,中国历史名茶,创制于 1900 年,产于黄山北麓的黄山区,产地低温多湿,土质肥沃,云雾笼罩。此茶具有汤清质绿、水色明、香气浓、滋味醇、回味甘的特征。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谷雨前后,当 20%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可开园。太平猴魁精工细制,分杀青、毛烘、足烘、复焙四道工序。太平猴魁茶叶有利尿、减肥、防龋齿、美容护肤等多种功效。

 太 平 猴 魁 :

 ① 历 史 悠 久 ; ② 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⑥__________。

 共 二、现代文阅读(共 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9 分)

 作为二十世纪最为成功的武侠小说家,金庸从不为武侠小说“吆喝”。在许多公开场合,金庸甚至“自贬身价”,称“武侠小说虽然也有一点文学的意味,基本上还是娱乐性的读物,最好不要跟正式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如此低调的自我陈述,恰好与众武侠之“慷慨激昂”形成鲜明的对照。将其归结为兵家之欲擒故纵,或者个人品德之谦虚谨慎,似乎都不得要领。

 请别忘了,撰写“娱乐性读物”的,只是文化人查良镛的一只手;他还有另外一只手,正在撰写“铁肩担道义”的政论文章。至于金庸本人,为何一面“自贬身价”,一面乐此不疲,因其另有崇高志向——具体说来,便是《明报》的事业。有了《明报》的事业,金庸便与其他无数武侠小说家拉开了距离。一个武侠小说家,不只是娱乐大众,而且可以引导社会舆论,在金庸奇迹出现以前,这实在不能想象。在金庸创作的高峰期,左手政论,右手小说。这种写作策略,使武侠小说家金庸一改“边缘”姿态,在某种程度上介入了现实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

 晚清以来,文学的雅俗之争,有审美趣味的区别,但更直接的,还是在于社会承担:一主干预社会,二主娱乐人生。查氏起步之处在新闻,现代中国的新闻事业,恰好与武侠小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绝大部分武侠小说,都是先在报刊连载,而后才单独刊行的)。可是,同在一张报纸,头版的社论与末版的副刊,各有各的功能,几“不可同日而语”。金庸自办报纸,并且“赤膊上阵”,下午褒贬现实政治,晚上扬千古侠风。他在商业上的野心,但更有政治上的抱负。长期坚持亲自撰写社论,实际上认同的是新文化人的担当精神——这样才能理解金庸为何对作为一种“娱乐性读物”的武侠小说评价并不高。金庸曾表示,当初撰写武侠小说,固然有自娱的成分,主要还是为了报纸的生存。如此“动机不纯”,难怪其对于仅局限于此的同道,不太恭维。

 政论与小说,一诉诸理性与分析,一依赖情感与想象,前者需要“现实”,后者需要“浪漫”。如此冷热交替,再清醒的头脑,也难保不“串行”。只要对当代中国政治略有了解,都会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中读出强烈的“寓言”意味。其实,小说家之追求普遍意义,与政论家的注重现实感慨,并不完全抵牾。说“影射”或许过于坐实,但对“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极度反感,毕竟包含着明显的现实刺激。即使小说家无意影射,政论家的思路也不可能严守边界,不越雷池半步。就在左右手交错使用之际,“串行”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无影射,二者皆可。就像六朝人娴熟藻绘骈偶,即便无意为文的著述,在后人眼中,也都颇有“文章”的韵味。同时写作政论与小说,使得金庸往往感慨遥深。撰写政论时,自是充满入世精神;即便写作“娱乐性读物”,金庸也并非一味“消闲”。理解查君的这一立场,不难明白其何以能够“超越雅俗”。儒道之互补、出入之调和、自由与责任、个人与国家,在金庸这里,既落实在大侠精神之阐发,也体现为小说与政论之间的巨大张力。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金庸是非常成功的武侠小说家,但他从没有为武侠小说唱过赞歌,认为武侠小说不算真正的文学作品。

 B.金庸“自贬身价”称武侠小说纯属娱乐性的读物,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于金庸的谦逊低调。

 C.在报纸上发表政论,使得金庸超过了其他无数武侠小说家,因为他不仅娱乐大众,而且做了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D.金庸对武侠小说创作乐此不疲,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是为了介入现实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宗明义,引用金庸的话,表明了金庸对武侠小说的态度,从而引出作者的态度,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B.文章第二段提醒读者注意一个事实,即金庸曾同时写小说和政论,之后分析了这种写作策略对金庸的影响。

 C.文章第三段以时间为经,向读者展示了文学雅俗之争的来龙去脉,帮助读者读懂金庸何以对武侠小说评价不高。

 D.文章最后一段由政论与小说之间的差异入手分析,进而引出对金庸何以能在创作上做到“超越雅俗”的阐释。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学有雅俗之分,审美趣味上高雅,并且能干预社会、体现文化人的担当精神的作品应归为“雅”之列。

 B.尽管政论需要诉诸理想分析,小说依赖情感想象,但只要头脑清醒,就可以在两者之间随心所欲地转换。

 C.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读不出强烈的“寓言”意味的读者,可能与其对政治缺乏一些必要的了解有关。

 D.金庸在撰写政论时能够充满入世精神,在写作武侠小说时不一味“消闲”,这可以说是“超越雅俗”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15 分)

 屋头青瓦是谁家 潘新日

  ①一场雨,让寄居的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青瓦洗得清亮,雨水顺着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清脆的雨滴声里,溅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

  ②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这个时候,我

 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

  ③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精心聆听雨中的精彩。雨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童年。我似乎看到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异乡里,古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静和最深沉的安详。

  ④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却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

  ⑤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摈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呼吸、生活,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

  ⑥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里弥漫。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但此时花开已没了旧人。

  ⑦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细的炊烟顺着风远行,流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红颜,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思念,古诗词里的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

  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阅读乡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

  ⑨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鱼鳞一样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没名的,都一样的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甪直、周庄、鲁镇、凤凰、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家大院,大的有

 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恺的缘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是民间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⑪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

  ⑫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表面上异乡闹市青瓦房和家乡情调相近,实际上缺少大自然青山秀水的背景,缺少故乡的古朴本质等内涵。

 B.故乡的青瓦房有着与生命相连的生活印迹,与作者血脉相连,让客居异乡的作者生出浓浓的乡情。

 C.作者的情感是变化的:前半部分作者流露出了幸福快乐之情,而结尾处青瓦听雨,作者流露出了沉重、忧郁和惆怅之情。

 D.本文语言整句与散句结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灵动雅致;作者还善于用典,使文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如第⑩自然段就运用了大量的典故。

 13.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的句子。(6 分)

 1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赋予“青瓦”怎样的内涵。(6 分)

 共 三、古诗文阅读(共 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父旷,淮南太守。元命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鹅笼而归,甚以为乐。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5.下列对文中第二处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B.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C.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D.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16.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 唯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 述先为会稽,以.母忧居郡境。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17.下列加点字中不存在活用的一项是(

 )(3 分)

 A.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B. 唯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

 C. 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D. 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

 1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3 分)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鹅笼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 ①②③

 B.①③⑤

  C. ④⑤⑥

  D.②④⑥

  19.翻译下列的句子(10 分)

 (1)翻译课内的句子: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翻译文中第一处画横线的句子: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20-21 题。(9 分)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20.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用“暖”字来写小路,表现山村天气晴好,温暖和煦,写出了春天祥和的气息。

 B.诗歌以山村花草、鸡狗等景物,勾勒出一幅人烟稀少、寥落荒芜的村舍图景。

 C.本诗语言质朴清新,在描摹自然宜人之景时善于炼字炼句,意象鲜明,意境清幽。

 D.颔联中“纵横”“高下”两个词,写出了乡村山水高阔、错落有致的环境特点。

 21.诗歌的颈联,与《归园田居》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在写景手法及所表达的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22.(1)《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 志向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苏轼 在 《赤壁 赋 》中神 游 时间长 河 ,纵观 古 今英雄 功 业成败 , 发 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愿将短暂而渺小的生命寄托于这个天地自然之中。

 四、作文(60 分)

 23.按要求写作文 梁启超说:“患难困苦,是砥砺人生的巨石。”雨果说:“没有风暴,船帆只不过是一块破布。”巴尔扎克说:“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也会遇到挫折,它或许是学习上的,或许是与人交往中的,或许是某些活动中的,或许是……其中哪一次挫折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面对挫折,你是如何正视它,承认它,从而战胜它的?请以“那一刻,我战胜了 XXXX”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选好角度,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范围作文,③文体明确,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少于 800 字。

  2020-2021 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答案 1.B 解析:A 妖童媛.女(yuàn);C 窈.窕无双(yǎo);D 弭.谤(mǐ)

 2.A 解析:A 有两处错误,烦燥(躁)、欢渡(度)春节;B 无误;C 无误;D 全错,国藉(籍)脉膊(搏)、无动于忠(衷)、责无旁待(贷)

 3.B 解析:B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用在这符合语境。

 A 涸辙之鲋: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鲋鱼,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此处与后面的“鱼”重复。

  C 万人空巷:指人们从巷子里来到大街上,多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用在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D 目不交睫:交,指上下睫毛相互交睫,即闭眼睛。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此处应是“目不暇接”。

 4.C 解析:A 缺乏主语,应去掉“在”“中”。

 B 两面对一面,应在“提高”前加上“能否”。

 D 表意不明,“他发现一边放着一个写满红字的牌子”中的“一边”有歧义。

 5.D 解析:韩愈被称为韩昌黎是因为其祖籍黎昌。

 6.C “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这里是引用;“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就在面前浓妆谈抹”,这里是拟人;“那些被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这是比喻。句中没有夸张、借代和排比,故选 C。

 7.①恐怕始终没有看清楚呢 ②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 ③可是数目繁多(每空 2 分)

 解析:第①处,前面是局部看得清,后面是转折,针对整体,应该相反,所以可填“恐怕始终没有看清楚呢”(关键词“没有看清楚”或“看不清楚等”)。

 第②处,前文是“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说明这里想表达的是,树也是从远处才能看清全貌,故可填“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关键词“隔着距离看见”或“从远方才能看

 见”)。

 第③处,前文说芭蕉叶子虽然很大,但数目不多,“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见这里应当与“数目”有关,再加上后面的“重重叠叠”,可知此处可填写“可是数目繁多” (关键词“数目多”或“数量多”“数量不少”等)。

 8.②生长环境优越,③色香味俱佳,④采摘时机讲究,⑤制作精细,⑥功效较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观语段,一共五句话,是写太平猴魁的特点。其中第一句对应特点①②,第二句话对应特点③,第三句话对应特点④,第四句话对应特点⑤,第五句话对应特点⑥。

 9.C 解析:A“认为武侠小说不算真正的文学作品”错误,从原文来看,金庸认为“武侠小说虽然也有一点点文学的意味……不要跟正式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

  B“武侠小说纯属娱乐性的读物”有误,原文说的是“基本上还是娱乐性的读物”。

  D“主要是为了介入现实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错误,这是作者对金庸的评价,且是“某种程度上”。金庸乐此不疲主要是为了《明报》的事业。

 故选 C。

 10.C 解析:“文章第三段以时间为经,向读者展示了文学雅俗之争的来龙去脉”错误,该段并没有按时间顺序论述文学雅俗之争的来龙去脉,只是阐明了文学的“雅俗”更直接的区别还是在于创作者的社会承担。

 11.B 解析:“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中说“如此冷热交替,再清醒的头脑,也难保不‘串行’”。

 12.D 解析:第十段主要运用的是排比的手法,排比中有部分引用,但并没有运用典故。

 13.①运用比喻(1 分),把“青瓦”比作“城市里的隐士”,又以“青衫”“旗袍”借喻青瓦古朴的身影,“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生动地写出了青瓦融入城市的繁华,不再古朴、封闭、凋残。(2分)

 ②还运用拟人的手法(1 分),“梅雨的叮咛”运用拟人的手法,引出青瓦承载的乡愁和历史情愫,生动形象,也引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2 分)

 解析:赏析句子应主要从手法、内容和情感等方面入手。手法主要体现在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上。“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

 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里弥漫”,这句话描写的对象是“青瓦”,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内容上写出了青瓦在城市的繁华里不再古朴、封闭、凋残,但依然承载着历史和乡愁,能够引发人们的思念之情。答题时语句的含义与语句的表达效果,要相互整合。

 14.①青瓦是故乡的味道,是童年的记忆,是家的温馨,是亲切和安详;②青瓦是古朴的乡村生活,是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③青瓦是厚重的历史,成了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指向,与游子血脉相连;④青瓦是遥远的乡愁,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永远烙印在游子的生命中。(每点 2分,3 点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的主旨内涵,作者赋予了“青瓦”怎样的内涵,要结合全文去概括分析。答题时可以根据题干所问,一一分析每一小节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整合即可。

 15.A 解析:略 16.D 解析:D 选项两个“以”,都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A 选项,第一个“之”是代词,可译为“他”;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 选项,第一个“若”可译为“好像”;第二个“若”,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们”。

 C 选项,第一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第二个“焉”是句末语气词。

 17.B 解析:A 选项“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相当于“认为……奇特”。

 C 选项“妻”,名词作动词,可译为“嫁给”。

 D 选项“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轻视”。

 18.D 解析:①是羲之的书法特点,③表现王羲之的淡泊,⑤表现王羲之傲岸的性格。

 19(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与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得分点:“固”,本来、当然,1 分;“一”,数词作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1 分;“为”,是,1 分;“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1 分;“彭殇”,长寿短命,1 分)

 (2)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译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认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深受他的伯父王敦、王导器重。

 (得分点:“称”,称赞、夸赞,1 分;“其”,他的 1 分;“以为”,认为 1 分;“为……所……”,受

 到,或译为被动 1 分;句意 1 分)

 20.B 解析:“人烟稀少、寥落荒芜”错,诗歌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流水曲折,村舍稀疏,鸡犬相闻,生活安逸。

 21.①写景手法上,都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的手法)(1 分),都通过描写鸡鸣、犬吠以动(声)衬静,反衬了乡村环境的和谐静谧。(2 分)

 ②情感上,都通过农村生活场景的描写(1 分),表达了诗人对山村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2 分)

 22.(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3.作文 写作提示:

 ①补全标题,②要体现“战胜”这一过程,③不能脱离“面对挫折”这一话题,④要符合记叙文的相关要求,⑤其他按高考阅卷标准给分。

相关热词搜索: 南昌市 江西省 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