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善”文化理念课题研究资料(二篇)

时间:2022-07-04 19:55:10 浏览量:

 学校“善”文化理念课题研究资料(精选二篇)

 基于“ 善” 文化理念的高中特色校本课程研究结题报告 (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弹性、选择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如何基于学校历史传统、地方文化、办学理念、发展愿景和规划等,开发既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兼具学校特色的课程,这一直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价值追求。

 1.社会背景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课程体系一直处于高度统一的状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整齐划一的国家课程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也不能完全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学校文化、办学特色、课程改革是主旋律下的三大课题,是新历史起点上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拓展课程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是当前社会对高中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2.课改背景

 2012 年,《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出台,并要求2012 年秋在全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对高中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重新解读、定义和规划。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确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将有力地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扩大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实现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在国家和省确定的高中课程结构中,学校应致力于统筹规划、拓展整合各种必要的资源,确保新课程下学生的各种选择自由,结合学校实际建设新课程体系,深化学校特色创建,努力创设师生成长成材的平台。只有这样,高中新课程改革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高水平的差异发展才能实现。

 3.学校背景 瑞安市第十中学是浙江省 A 级普高和温州市首批重点中学,2005 年 1 月,晋升为浙江省三级重点中学,2008 年,被评为温州市一类普通高中学校。2014 年成为浙江省首批二级特色示范学校。学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强校”的办学思路,秉承“善”的育人理念,培养有德行、有智慧、有自信、有活力的“四有”学生,树立了“业务实、发展快、质量高、效益好”的办学声誉,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全面实施的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机遇、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中,梳理学校的发展基础、办学优势劣势,明确学校学校的发展方向,这是新时

 期学校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运用 SWOT 分析技术,在赢得师生广泛认同之后,学校明确了三年研究目标:基于“善”的理念,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通过建设基于学校文化、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凸显学校特色,培养教师开发、开设课程的能力,培养个性化发展的学生,整体推进学校走上新台阶,在新的改革浪潮中走出自己的特色。“基于‘善’文化理念的高中特色校本课程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性课题而确立下来的。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课题通过课程设置策略将社会发展要求和学校文化理念全面融合,采取“理念引领,全员卷入,监测跟进”的管理机制,运用校本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建设等策略,集中优势资源,开辟优势课程群,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内在功能,使学校课程建设呈现出亮点纷呈、活泼生动的局面;不同课程群的设置,为课程研究者、学校管理者提供了另一种参考的视角。

 2.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学校已初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建设体系,开发出具有瑞安十中特色的“善”课程系列,初步培育出了学校特色,增强了学校办学的软实力和正能量,通过对“善”的多元化阐释和课程融入,尝试回答了价值多元化背景下高中教育之价值引导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20 世纪后期,西方国家的部分学者开始反思国家课程的角色与功能阈限问题,并初步提出了以其他课程形态来弥补国家课程不足的构想。1973 年 7 月,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acMillan)最先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引起了教育学者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纷纷幵始对校本课程开发作出不同角度的研究。英国著名课程论家斯基尔贝克是校本课程较早、较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学校教育人员进行对学生学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及评价。沃尔顿将校本课程幵发界定为教材的选择、改编或者新编。美国著名学者埃格尔斯顿认为校本课程幵发是一种过程,—种学校利用相关资源,通过合作、讨论、计划、试验及评价来幵发适合学生需求课程的过程。基于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理解,国外学者也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模式,如需求主导模式、条件主导模式、目标主导模式等。

 校本课程的理念传入中国后,基于对国家课程之有效性和有限性的综合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在很短时间内,就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

 为了落实《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省内各地区的学校都开始了形式各异的选修课程建设。围绕《方案》中列举的四大类课程(知识拓展类、兴趣特长类、职业技能

 类、综合实践类),学校开设了门类繁多的选修课,有的学校的选修课程多达 100 门以上;有的学校则以其中的一类打造品牌,凸显学校特色。

 浙江省镇海中学 2012 年度总计开出 110 多门选修课,被评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选修课程建设”改革试点学校,其开设力度之大与学校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密不可分,尤其是“知识拓展类”课程建设,镇海中学已有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及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是他们课程建设的有力保障。

 衢州一中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程体系:“敦品励学”励志系列、“校史校歌”传统系列、“一中讲坛”知识系列、“儒学校园”风采系列、“双语教学”教改系列和“教师才艺”特长系列等,这种多样化的课程建设涉及面广,花团锦簇。

 既有的实践研究,丰富了学校课程计划,提高了课程的选择性、丰富性和对学生的适切性;提高了学校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规划意识;提升了教师团队的课程开发和研究意识。但是,已有的实践研究,在以下几方面还稍显不足:一是以某一类课程资源为切入点的较多,从支持课程实施角度系统地研究课程资源的较少;二是以学校为研究场域的多,在一个较大区域内研究课程资源的少;三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实施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相关研究多,而在学科教学研究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相对较少。

 三、 研究内容与目的 (一)研究内容 1.对“善”课程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

 2.对“善”课程体系进行了多样化架构。

 3.对“善”课程中课程群资源进行创造性开发。

 4.“善行”课程的建设对学校及师生的影响与促进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尝试改变我校课程开发碎片化的现状,形成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给学生成长提供有效的课程支持。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课程的丰富性、差异性、可选择性,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框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特色。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传承和创新学校文化,将“善文化”课程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形成学校的课程品牌,发挥学校辐射作用,传递“向善”的文化因子,使“善”课程成为学生高素质发展的助推器。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教师文化培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体化,把握“善文化”理念下的校本课程的丰富内涵,开展丰富多姿

 的课程实践活动,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能力,实现专业的成长。

 四、研究历程 研究历时 2 年,分为 5 个阶段,其中 3、4 阶段有时间上的重合,课题组成员根据分工同步进行,并将观察量表用在实验课中。通过一系列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过程,逐步缩小研究范围,确定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2013 年 2—2013 年 6)

 步骤 实施内容 计划 以“高中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为出发点开始研究。

 行动 确立文化立校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开始着手制定课程建设方案,梳理学校文化优势及自 2006 年来的课改经验,并从中发现问题。

 观察 校本课程的开发存在一些问题:课程开发碎片化,缺乏统一的纲领性指引;课程目标单一化;课程内容学科化;课程评价随意化;课程建设狭义化等。

 反 问题太多,应该聚焦什么?

 思 第二阶段循环(2013 年 7—2013 年 9)

 步骤 实施内容 计划 围绕“善”文化核心开始制定学校课程方案,并同步开始着手准备“基于善文化理念的高中特色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研究。

 行动 1.申报省二级特色示范学校,制定课程方案。2.确定学校课程的基本架构。3.撰写开题报告

 观察 “善”一词的常见含义即友善,善良等,单一的内涵难以统领整个课程体系;另外,课程建设相对学科独立,尚未形成合理的课程群,教师课程的开发整体导向性不够。

 反思 如何更全面的挖掘“善”的内涵?如何在“善”理念的统领下形成相对合理的课程群?“善”课程是否应该包含隐形和显性两方面。

 第三阶段循环(2013 年 9—2014 年 6)

 步骤 实施内容 计 形成完善的“善”课程体系结构;以“基于善文化理念的高中特色

 划 校本课程研究”申报课题研究;开始善课程群的开发与实践。

 行动 1.查阅资料,挖掘善的内涵,形成“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善学、善心、善行三大课程体系,各大体系下再分别形成课程群。

 2.成立课程开发开设组:善学课程由老师自主根据学校情况进行校本开发,实现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善心课程以教学组为单位,形成四大课程群;善行课程的开发由学校党支部和团委以及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类课程开发组的老师负责,以综合实践、职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类课程为主。

 3.开展总课题下的子课题研究,文科人文课程群、理科生活课程群、生涯规划课程群分别申报瑞安课题立项。

 观察 由于部分老师们缺乏经验,在课程开发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子课题老师对“善”的理解持有不同的态度,认为“善”的动词含义“擅长、修缮”不可取;理科组部分教师认为理科与生活的结合难以用“善”一词统领。

 反思 “善”的含义如何进一步精确提炼并更好的统领课程开发与建设?“善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在学生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合理安排并得以实施? 第四阶段循环(2014 年 7—2014 年 9)

 步骤 实施内容 计划 1.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培训。

 2.对子课题的实施进行跟踪指导,开发相关校本课程。

 3.聚焦“善行”课程群的开发与实践活动。

 行动 1.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签订指导协议,对教师的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能力等进行培训指导; 2.确定子课题中课程群中各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开设内容。

 3.整合原有的志愿者、业余党校、社团活动内容,着手开发“善行”课程。

 观察 通过培训,部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提高,各学科基本能开发出 1~2 门与“善”文化核心相关的校本课程;“善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团委、党支部成员和社团指导师负责,团委制定出了一学期的活动计划,但课程的开发存在困难,教师们不知如何以教材的形式呈现活动课程内容。

 反思 是不是所有课程都必须植入善文化内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其他三类课程不同,可以活动设计的形式形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将活动记录成册。

 第五阶段循环(2014 年 9—2015 年 7)

 步骤 实施内容 计划 1.全面开发、实施全部已开发课程,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各自课程内容。

 2.学校行政部分成员在校长的带领下,对校园文化景观等进行以“善”为核心的人文布局,实现隐性课程目标。

 3.“善行”课程与社区、结对村校、高校等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4.各子课题进入实践并结题阶段。

 行动 1.将选修课列入教研活动,对已开发、开设的相关课程开展听课、讨论等活动。

 2.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讨论、总结研究内容与成果汇总。

 3.校园文化景观布局逐渐完善。

 4.团委牵头,“善行”活动走进荣祥村、凤山社区,与温州大学合作开展志愿者活动,在校园内开展社博会。

 5.后阶段着手撰写结题报告。

 观察 文科人文课程的建设能很好地体现“善”文化内涵,课程开发成果显著,涌现出一批质量较高的校本课程;“善行”活动的开展引起较大反响,电视台、报纸等媒体予以关注,社博会的举办

 吸引了全市其他高中学生的共同参与,很好地传播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善”文化因子。但从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不够,学习方式几乎没有转变,尤其是理科课程中,原计划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从而使之能有助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初衷难以实现。

 反思 学习方式如何变革?选修课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如何得到进一步培养?这将是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的内容。

 四、课题研究成效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教学设计也在全国获奖,其阶段性成果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在全市进行交流与分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通过近三年的研究,本课题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

 1.明确概念,多维度阐释“善”的价值,以“善”为核心构架了完整的善课程体系 瑞安十中校训为“弥纶通变以致善”,“善的教育”是我校的办学基点和办学主张。“善”会意字,从言从羊,本义“吉祥”,做形容词用有“吉、美好、善良、慈善、应诺、慎重、高明、熟悉”等义项,做动词用有“擅长、修治、羡慕、认为好、赞许、友好”等义项,做名词用有“好人”义。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底,是当代浙江人的共

 同价值观。“上善若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善”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将课程建设分为三大体系:

 (1)“善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善学”能力的基础性必修课程、指定选修模块(IA)课程、自主选修模块(IB)课程、理科竞赛课程 “善学”之“善”,取“善”的动词含义,即善于学习,擅长学习。必修课程是高中学习的基础内容,是每个高中学生完成高中学业必须学会的课程。在必修课程和 IA、IB 选修课程的教授过程中,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达到“善学”的目的。在“善学”课程的实施中,努力提升学生能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通过“善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最终达到“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2)“善心”课程体系---修治“善心”的校本课程群 “善”本身有“修治”之意;“心”思想、意念、感情的通称。“善心”形容善良的心态,助人为乐,关怀他人。善心课程体系,即通过必修课程的校本化以及选修课程的开设,修治学生的内心修养,培养内心纯洁,真诚感恩,关爱他人,具有高尚情操,内心世界坦诚无私的十中学生,引领一届一届的十中学子走向道德的高地。在学生德行逐渐养成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充满活力,直面人生。“善心”课程以学科知识

 拓展类课程、兴趣特长类课程、学校文化课程和生涯规划课程为主。

 (3)“善行”课程体系---常施“善行”的校本课程群 在“善行”课程中,通过我校特色的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业余党校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的技能类和综合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开设,组织、鼓励学生常施“善行”,弘扬大爱的扬善能量,通过一个个善举和言语来激发、弘扬善的氛围,展现瑞安十中学生“善与美”的风采。“善行”课程以活动类、职业技能类、综合实践类和部分兴趣特长类课程为主。

 三大课程体系紧扣“善文化”这一核心,分别有所侧重,但又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旨在让“善”充盈着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空间,培养一代代擅长学习、擅长做事,心地善良、品质醇厚,无私奉献、从善如流的十中人。

 根据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和省二级特色示范普通高中评估标准的课程建设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在学校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优化重组,构建如图所示的“善”课程体系结构。

  2.开发出一批基于“善”文化的优质课题,涵养学生善心 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学校文科组、理科组、职业生涯规划组分别围绕“善课程”的开发开展子课题研究,在瑞安市课题立项,开发出一系列优质课程,并提炼出各自的“善文化”课程系统。在此,我们以《瑞安第十中学人文学科选修课程“善文化”的建构》课题为例,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课程进行简要诠释。

 课题名称及立项号 开发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诠释 备注 《瑞安第十中学人文学科选修课程“善文化”的建构》 立项号:B14011 《追根溯源解汉字》 自古以来,“善”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而汉字作为传递文化信息的工具,已经深深地刻上了中国传统思想和“善”文化的烙印。《追根溯源解汉字》正是从这一特点出发,通过对汉字的解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汉字丰富有趣的文化魅力及深厚的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从而热爱祖国的文字,增强民族自豪被评为“校最受欢迎校本课程”。

 感。

 《英语经典游历小说(节选)赏析》 借助原版英语经典小说来提高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同时充分挖掘小说中“善”文化的内涵,在文学赏析中学会辨认真、善、美、假、丑、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善文化,拥有善心,从而达到善行之目的。

 获温州市第四届精品课程评比一等奖,并推荐省精品课程

 《永嘉学派与瑞安人》 本课程以“永嘉学派与瑞安人”为主线,通过“散讲--聚焦—评说—走访”四个专题组成,通过学习传承永嘉学派的经世致用思想,传承求真务实的的精髓,学做一个务实勤勉之人。正如全祖望说“永嘉之学,教人就事获浙江省精品课程评比二等奖

 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

 《山水瑞安,话旅游》 本课程从瑞安乡土旅游地理着眼,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与可持续的生存关系等三方面挖掘旅游善文化,培养学生善心、善行的思想与行动。

 获温州市第三届精品课程

  子课题《以善心为主题的理科生活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立项号B14012)开发并开设出《物理与军事武器》、《化学与食品安全》、《中药中的化学知识》、《简单发酵食品制作》等将理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其中《物理与军事武器》被评为温州市精品课程。

 课题《多角度开展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探索》(立项号 B14010)开发出一系列极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我是女生》、《我是男生》、《高中生心理成长工作坊》、《从心起航》、《高中

 学业生涯规划》、《成长修身》等等,其中《我是女生》课程由瑞安市教育局和计生委联合推向瑞安市所有高中学校开设,《高中学业生涯规划》、《成长修身》被评为瑞安市精品课程。

 3.善行活动课程,辐射面大,意义深远,展现学生行动中的“善与美” 善行活动课程围绕志愿者、业余党校、社团三方面展开,在以团委为首的教师团队的组织与带领下,很好地践行了我校的核心理念“善”,培养了学生“向善”的情怀,更是将我校的“善文化”传播开来,发挥学校辐射作用,传递“向善”的文化因子。

 (1)“五颜六色”志愿者分会,从校园管理到校外实践,展现“善与美”的风采 瑞安十中志愿者协会是一个全新的团体组织,设立“五颜六色”志愿者分会。其中,玫瑰色志愿者分会由学校教职工志愿者组成,蓝色志愿者分会主要负责学校校园实践与服务管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工作,红色志愿者分会主要负责学校红十字会结对工作、业余党校实践工作以及校内外的爱心服务,绿色志愿者分会主要负责校内外的环境保护、卫生督察、节能宣传等活动,橙色志愿者分会主要由校内外热衷于志愿工作的少年儿童组成。

 由于学校志愿者工作卓有成效,瑞安十中被教育部命名为“东西部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先进单位”,瑞安十中志愿者协会被共青团浙江省委授予“浙江省中学生暑期‘四个一’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被温州市委宣传部命名为“温州市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被瑞安市市委授予“瑞安市优秀志愿服务集体”光荣称号。瑞安电视台、瑞安日报等媒体对志愿者活动进行了相关报道,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业余党校塑造优秀学子,走向道德高地 业余党校活动课程是基于原有的瑞安十中业余党校班,进一步完善形成。至今,业余党校已举办了党员和青年教师学员班二期,学生学员班十八期。其中党员和青年教师 86 名、学生中优秀团员800 余名参加了学习。还创办了《学习简报》和《高举团旗跟党走》两本校园杂志。

 通过在业余党校班的学习,全体学员严于律己,言行文明,始终以优秀的十中学生形象示人,维护塑造十中业余党校良好形象,传播着十中人向善、从善精神。

 (3)学生自主的特色社团活动课程大放异彩,社博会广邀兄弟团体,展现十中学子风采 我校共有包括文学、心理、环保、科技等在内的 12 个特色社团,各社团在以“善”为思想核心的引领下开展活动。学生们通过选课平台找到自己心仪的课程,在集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提升自身的能力。

 一年一度的“社博会”是社团活动课程的汇报与展示,更是传播我校文化的一个特色平台,各兄弟学校社团或团委干部受邀参加活动,架起学校间友谊的桥梁,同时促进了各校间的友好交流。由于社博会的成功举办,吸引了很多的商家对活动进行赞助,媒体也进行了专门报道。

 4.建设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代十中学子。

 校园文化建设以“弥纶通变以致善”的校训为基石,在景观、警示牌、标语、教学楼命名等方面处处体现“善”文化因子,如在校园中“散置”的三块大石头上分别刻有“上善若水”“首在立人”“厚德载物”三个标语,并注明出处、寓意、价值期待;教学楼分别命名为“学而楼”“立人楼”“至善楼”,意在警示全校师生在求知、服务于现实的过程中,既要博学多能,经世致用,又要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彰显美德,成为真正有用的社会人,使之达到善的境界。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及后续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反思 1.“善”课程的独立性与综合渗透性的关系问题。“善”是人之德性修养的崇高境界,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追求之一。作为一种“核心价值”,善有其独立存在的必要与可能,但又不能孤立地、与其他核心价值彼此隔离地存在。围绕善,可以开发出独立形态的校本课程,但这并非校本课程开发的唯一思路与形态;另一种值得期许的形态是将“善”的价值融入其他课程,使其成为一种泛在的价值。我们在这两个方向上同时进行了实践研究,取得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但是在理念和思维上,同时也出现了如何合理地处理独立性与综合渗透性的关系问题。

 2.“善”文化在不同课程类型中渗透、表征的不同形态问题。即不同的课程,在内化、体现“善”文化理念时的方式不同,深度不同,适切性也有差异。有的课程,本身有非常强的价值关怀,因而内在地蕴含着善的价值,或者蕴含着对善的价值期待;而有的课程,因为更强调逻辑性、价值无涉性等,因而在体现善性方面,相对间接,在纳入课题研究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3.“善”文化的弘扬与社会文化生态改造的关系问题。学校“善”文化的弘扬,基于“善”文化的课程建构,在其直接意义上,将集聚与创造性转化社会文化资源,但与此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文化生态对学校道德教育与价值引导的渗透性影响。我校在推行基于“善”文化的校本课程研究时,就不断遭遇到类似问题。如何在一个

 更大的思维架构中,考察社会的教育责任问题,真正基于学习化社会的理念,统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综合正面影响,这是一个更为重大的课题。虽然这个课题,可能一定程度上溢出了学校的职责范畴或能力范围,但却是今天的学校教育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课题后续研究的思考与策划 1.基于“善”文化的新家校合作研究。以往学校的家校合作,更多地表现为家访、家长会、家校联系本等传统方式。新家校合作理念,倡导家长作为学校决策参与主体的价值。致力于让家长更积极地卷入学校教育中,或者让学校教育更积极地影响家长的教育理念,通过积极的家校互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家校教育文化生态。

 2.“善”文化的外在显现与实践研究成效向师生德性、德行的再转化研究。通过课程开发与实施,“善”文化已经逐渐成为十中人的主导性文化。借助社团活动、家校合作,以及学科课程的综合渗透,“善”文化已经逐渐被师生员工所接纳。但是,由“理解”到“接受”,由“接受”到“认同”、由“认同”到“持存”、由“持存”到“实践”,其间的渗透、转化与表征、呈现,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课题研究,还只是迈出了一小步。后续的研究,因其复杂性、内隐性等,可能还需要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阜师附小善文化建设方案 (二)

 【学校概况】

 江苏省阜宁师范附属小学位于盐阜革命老区、美丽的射阳河畔,创建于 1954 年。学校 2000 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实验小学”。多年来,我校坚持弘扬“至善”文化,以人为本促进学校发展,办学特色日益彰显,办学品位不断提升。学校积淀成“固本创新、追求尽美”的学校精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校训,“为生命成长奠基,为学生明天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回归理性、关爱人性、彰显个性”的办学思路,致力于打造“会学习、会研究、会合作、会生活、有思想、有本领、有爱心、有幸福”的“四会四有”的智慧型教师团队工作,形成了“自主、开放、有效”的校本教研机制,逐步达到“校园数字化、教师专业化、学生个性化、学校特色化”的办学目

 标。学校先后荣获“盐城市电化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盐城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绿色学校”、“ 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等荣誉。

 【善文化阐述】

 善,本义“吉祥”,做形容词用有“完好、共同满足、吉、美好、善良、慈善、应诺、慎重、高明、熟悉”等义项,做动词用有“擅长、修治、羡慕、认为好、赞许、友好”等义项,做名词用有“好人”义。还有“好好地;多;常;易”等义项。“善”具有深刻的伦理学、哲学和佛学内涵。中国传统伦理有丰富的劝善内容,如《太上感应篇》等。《吾思 / 圣神贤》诗曰:深思熟思,必有奇思。信师行师,自可名师。圣学博学,方成绝学。知善致善,是为上善。性勿恶,形勿舍。省勿止,神勿折。

 学校实施“善”的教育,就是要让心灵从身体、自我的限制中走出来,一次次的用身心去证明、体验善的境界,在生活中、在自己的生命中,让自己整个身心远离恶的包围、进入善的圆融世界,让一个人的心灵彻底质变的过程。

 学校打造善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 善文化理念

 学校善文化建设坚持“厚德至善,乐学博爱”的理念,通过善教育,打造善文化,让师生存善心,行善举,做善人。

 2. 善文化定位 “善”是美好的象征,意为品质淳厚、心地仁爱。以“善”、“爱”、“乐学”、“友谊”、“感恩”等主题元素为资源,紧扣我国源远流长的“善文化”,在全体师生中积极倡导存善心、行善举、做善人。

 3. 善文化目标 让充满生机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善”文化的浓厚氛围,让全体师生存善心、有善念、行善举、做善事、成善人、扬善学。

 存善心,是指具备一颗善良之心,相信我心本善、善心永驻; 有善念,是指拥有善的信念,不为名利所动、不被功利所驱; 行善举,是指躬行善的举止,一言一行、待人接物应避恶从善; 做善事,是指多做善的事情,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成善人,是指以古今善者为榜样,成就仁爱之心,成为厚道之人; 扬善学,是指将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弘扬传播、发扬光大。

 4. 培育善的精神

 善不仅要求在学生身上,而且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身上更要体现出善的思想,善的行为,善的文化。

 学校对学生的善提出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不做坏事;二是做好该做的事;三是经常做善事;四是制止别人做坏事,帮助其改正。同时对教师提出“善点”,对家长提出“善导”,对学生还提出学习上的“善学”;对每个人提出“善孝、善待、善行”的教育理念。

 善点:即善于点拨、点化、点燃。教师应用教育智慧点拨学生成长知识、点化学生行为思想、点燃学生成功人生。

 善学:即善于预学、独学、对学、组学、群学。让学生培养预习学习的习惯,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并且能与同学进行有效的两两对学、小组学习和群体学习。

 善导:即善于引导、教导。家长对孩子要和蔼的循循善诱,要正确的行为引导孩子,正确的思想教导孩子,拒绝怒骂、体罚等粗暴教育方法。

 善孝:百善孝为先。孝除了回报父母的养育,对父母的肯定,尊重父母的指令意愿行事之外,还要做好自己,立身扬名,让父母为之骄傲,不为儿孙所苦所累,担惊受怕,此乃大孝也。

 善待: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善待同学善待亲人善待自己,善待每个人,善待生命,善待大自然。

 善行:日行一善,善行一生。让所有的学生、老师、家长能日日做一件小小善事,日月积累,使人心存善念,与人为善,善行一生。

 【善文化建设措施】

 一、建立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为了充分挖掘善文化资源,构建以“善”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以有关成员等为组员的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组建善文化建设工作小组,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带领语文老师搜集、整理善文化教育资源(从家长、学生、教师中征集),编辑善文化校本教材;学校将善文化教育纳入学校工作。各类计划制订和实施过程中都要贯注善文化教育,积累善文化资源,学生管理要“以善定规,以善导言,以善立行”,课堂教学更要循循善诱,在实践中发掘和光大善文化。

 二、构建校园文化平台 ( 1 )打造校园文化环境。

 在一进校门就能赫然看到“ 向善、求真、尚美 ”的校训; 学校南门左侧开辟为艺术墙,设计“善”的标识,体现“善”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在教学楼每层走廊墙壁上悬挂以“善”文化为主题的图片、书法作品宣传语(由老师、学生、家长、教育专家及社会知名人士书写);把校园右侧的围墙开辟为以“善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墙;在教学

 楼 1—5 楼每层楼梯口分别起一个能够反映“善”文化特点的名字:“知善”、“行善”、“乐善”、“至善”。

 学校的“善文化”长廊悬挂着“择善人而交 , 择善书而读 , 择善言而听 , 择善行而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善言善语;让教师、学生一进校门就能感受到“善文化”的芬芳扑面而来。在门厅两侧的教学楼的墙壁学校精心撰写了《孟子·滕文公》上下篇章的精彩片段,雕刻了一面“百体百善”书法墙。同时学校赋楼房以“善”名,标“善”念于校园,给教学楼、办公楼等主体建筑及主干道起一个能够反映“善”文化特点的名字,如知善楼、行善楼、本善楼、立善楼等等。在校园的醒目处,科学设计标识出一些浓缩的体现“善”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诸如“存善心、有善念、行善举、做善事、成善人、扬善学”等口号,“继承善的传统、推行善的教育、弘扬善的文化”等标语,让充满生机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善”文化的浓厚氛围,使校园真正变成了师生们学习文化、养成道德、提升思想的“善园”。

 ( 2 )构建“善文化”教师队伍。

 硬件上的打造旨在给学生一个轻松接受“善文化”教育的氛围,教师队伍的博雅则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更为便捷之路。

 学校教师文化以打造“善文化”为核心,进而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高品位的职业境界、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先进的教育思想、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踏实而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学校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培养,从提升教师的教育观

 念到教师的行为文化的塑造,尤其是“善文化方面”的培训要纳入校本培训计划。学校将定期面向全体教职工开展“善文化”讲坛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让教师更直接地聆听或直接感受善的真谛,加深对“善文化”教育的理解。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工关心善文化,阅读有关善的著作,如 《大学》、《论语》、《学记》、《师说》等, 并要求每位教师完成一定数量的研究学习心得。

 三、构建新颖的课程文化平台 中国的善文化源远流长,善格言警人警世,善人、善事、善举枚不胜举。因此,筛选善历史、善典故、善格言、名善人,搜集新善举、新故事;编写既有地方特色,又切合师生实际的 《善文化教育读本》 , 把善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要求教师们深入挖掘善的哲理,并及时深入地加以讲解,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启迪和引导,使每一位学生都真正理解了“善”的核心内涵。讲授“善”的知识、倡导“善”的观念、传播“善”的文化。

 四、充分实施活动课程 以“活动教育”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善文化”的兴趣,是实现传统“善文化教育”与德行教育整合的有效手段。学校将以“为善教育”研究作为学校核心德育课题,进一步在活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重视学生“为善”的培养,实现实践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逐步形成以“为善”为主体的德育特色

 ( 1 )开展传统美德德行教育活动。

 学校开辟善文化教育网页、创设善文化专栏、开展善文化主题板报评比和手抄报展评、开展“善文化知识网上行活动”、开展“善文化典故收集活动”、开展“寻找他人和自己的善举活动”、开展班级特色的善文化宣传口号征集活动、开展“善融笔墨,精彩校园”书法、摄影征集活动;开展“善入生活,德孝进户”美德传承活动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挖掘出善文化资源,接受善的教育。

 ( 2 )开展传统节日德行教育活动。

 “善文化”教育旨在教育我们的学生继承发扬民族优良传统,教育他们从善如流。我国有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关于这些流传下来节日为我们提供了教育学生从善的最佳时机,如清明祭祖,中秋回家探望家人,重阳慰问老人等告诉我们善的要义。

 ( 3 )开展“善文化”综合系列教育活动。

 善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以致用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注重养成教育,所以,学校强调行“善”,且行之以善,无所谓大小,我们要求从细微处做起,从具体的小事情做起,从每一天开始做起,从现在从眼前做起,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坚持不懈,落实于行,才能以小见大,积少成多,心善如水,从善如流。例如,坚持组织好每周的升旗仪式教育,重视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善文化”为载体,抓好黑板报,校园广播站建设,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 ; 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好各种宣传教育活

 动;加强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工作。同时在校内成立了“善文化”教育研讨小组并定期请专家讲座,组织编写校本教材供师生阅读,组织学生进行从善故事的演讲比赛,收集善言善语相互交流,举行善文化手抄报展览,举办“善在我心中”征文活动等等。师生在正常的生活学习中,接受了“善”的教育,渗透了“善”的思想,实践了“善”的真义。

 ( 4 )成立“为善”自愿者。

 学校德育处、大队部要通过自我推荐、班级推荐等不同形式,将一些自愿为他人、为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同学组织起来,成立了“为善”自愿者,通过他们的各种活动去感染身边更多的同学,促使让更多的同学加入到自愿者中间来,从而形成人人向善,人人为善,人人扬善的良好氛围。

 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承担民族承前启后的百年大计,要善于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作为学校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含义广泛,善文化就是孟子“性善论”思想文化的传承。我们要抓住这一特殊的文化资源,立足学生教育,突出品德培养,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建设特色鲜明的德育教育文化,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既会做事、又懂做人的公民,其宗旨是追求成人与成才的统一。“心”明才能“行”正!

相关热词搜索: 课题研究 理念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