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共同缔造美丽宜居村镇地调研与思考

时间:2021-10-11 10:09:02 浏览量:

— 1 —

 关于共同缔造美丽宜居村镇地调研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程中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引领航向,饱含着对这片红色热土的深情厚谊和对干部群众的殷切期望,为我们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注入了强大动力。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调研总结弘扬“半条被子”精神、建设美丽宜居村镇的经验和做法,分析制约村镇建设的矛盾和问题,寻求共同缔造美丽宜居村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思路和对策。

 一、曾经“老少边穷”的贫困村已成为现在游人如织的“网红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图景,为乡村加了发展引擎,为百姓添了无限憧憬。该村立足历史底蕴、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挖掘、传承、弘扬“半条被子”精神,因地制宜,靶向发力,走出了一条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红色乡村幸福之路。

 弘扬革命传统,走出了一条“红色旅游”的路子。“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鱼水深情,彰显了共产党始终依靠群众、始终为了群众的— 2 —

 不变初心和本色。该村充分挖掘“半条被子”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先后完成了“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红军广场等红色文旅景点建设和修缮,规划建设了集红色旅游、现代农业、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设计推出了“重走长征路”、专题党课、红色拓展训练等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半条被子”已成为经典红色名片。

 注重项目造血,走出了一条“产业脱贫”的路子。依托“半条被子”红色资源招商选资,成功引进多家企业落户,投资建成了水果观光园、观光茶园和生态农庄等,大力发展特优水果种植,文明乡一跃成为“中国奈李之乡”。2018年整村脱贫,2019年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40元,村民不仅脱了贫,日子还越过越红火。

 传承历史文脉,走出了一条“瑶乡风情”的路子。地处三省交界,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称,村内古祠堂、古巷道、古民居等文物古迹见证着瑶乡文化的源远流长。近年来,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以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为抓手,结合“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实际,帮助完成了30栋古民居、40栋传统民居修缮保护,改造加固古巷道12000余米,村内各类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该村被住建部等部门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 3 —

 坚持生态优先,走出了一条“美丽村镇”的路子。该村以污水垃圾治理为抓手,着力推进人居环境改善,敷设污水管网2400米、雨水管渠3640米,完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黑臭水体治理给排水设施建设,建成了热分解气化垃圾集中处理厂和村污水处理设施,保证了全村水质清洁卫生;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体系,确保了垃圾不落地、不隔夜。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被评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生态村”“卫生村”。

 二、美丽蝶变带给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乡村是农民群众的故土家园,安居、宜居是万千农村家庭的共同心愿,直接关系着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该村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不是靠“翻天覆地”的城镇化建设,也不是单纯搞好乡村环境,而是依托红色资源和自然生态,激发内生动力建设发展美丽宜居乡村。梳理总结做法和经验,是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举措,更有助于为全省推进美丽宜居村镇建设提供借鉴。

 不循于俗的红色基因,是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的历史根基。红军战士不仅送给半条被子,更留下了“半条被子”的精神。村民始终铭记党的恩情,始终不忘半条被子的温暖,发自内心赓续红色基因,带着感情讲好红色故事,“半条被子”成为了闻名于世的红色名片,将凝聚起更大更强的红色力量。

 党建引领的堡垒优势,是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的力量源泉。火— 4 —

 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支部坚强有力,基层党建有声有色,群众就跟得紧,事情就办得顺,美丽宜居建设就有了硬核底气。该村以“村支两委”党组织为龙头,构建了“1+N”组织架构,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村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社会自治组织,实行“夜谈会”、民事“代办制”等机制,有效激发了村民“主人翁”意识,实现了“一头热”到“齐发力”、“看你干”到“一起干”的转变,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凝聚了共同缔造美丽宜居村镇的集体力量。

 翠烟碧濑的金山银山,是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的丰沃土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转变村庄建设“大投入、大翻新”的规划思路,注重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利用,固守农村自然生态,注重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人居环境,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让四方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忆得起乡愁,独具特色的瑶乡建筑成为最“吸睛”的风景。

 求真求实的村规民约,是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的自治智慧。该村村规民约摒弃了以往泛而空的习惯性做法,在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基础上,将村民反映集中、普遍认可的规范建房、村庄改造、耕地管理、移风易俗等事务纳入村规民约,内容不足500字,但制订程序严谨,内容简单实用,得到了全体村民认可和遵循。与村规民约类似,“门前五包”协议、环境卫生“红黑榜”制度、“文明星级户”评比活动,引导村民对公共事务进行自我监督和— 5 —

 自我管理,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是基层自治智慧的集中体现。

 投工投劳的集体力量,是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的内生动力。该村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依托“半条被子”红色资源,充分利用传统村落保护和扶贫资金支持,不搞“高大上”项目建设,坚持量力而行、量力而建,发动引导群众自己动手改变村容村貌,就地取材、就地造景,用山上竹子做成菜地篱笆,用河里鹅卵石铺设巷道,用旧房青砖硬化主干道路,产生了“花小钱办大事”的发展效应。

 三、全省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现状 建设美丽宜居村镇,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农民生活基本保障、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先锋战和突破口。我们将美丽宜居村镇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从制度设计、生态治理、托底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高位推动,四梁八柱政策体系有效建立。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 《农村双改三年行动计划(2018)》,对乡村振兴尤其侧重于美丽宜居村镇建设作了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全省相继制定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四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全覆盖工作方案》等实施文件,编制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和— 6 —

 技术标准,省级层面美丽宜居村镇建设政策体系逐步健全。

 应改尽改,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实现。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始终将“首倡之地有首倡之为”作为责任和使命,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74.91万户,户均补助标准由5000元增加至24500元,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基本实现,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18年和2019年,全省连续两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省份。

 整县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铺开。近年来,为推动污水治理工作,全省全力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省1476个乡镇中,已有651个建成(接入)污水处理设施,167个在建,160多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其中,170个全国重点镇,已有162个建成(接入)污水处理设施,8个在建,2020年底将实现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压茬推进,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显著。近年来,全省各地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等工作,建成乡镇垃圾中转设施1111座,整治并提交销号申请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1277个,90以上的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5个县市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美丽宜居村镇建设工作虽然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居民总体满意度较高,但对美丽宜居村镇建设和更加美好的生活仍有强烈期盼和向往。期盼长效机制。美丽宜居村镇建设涉及规划、住房建— 7 —

 设、污水、垃圾、改厕、村庄整治等诸多内容,牵涉不同职能部门,多头管理、职能分散、相互制约,甚至责任真空等情况不同程度存在,政策不连续,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同时,美丽宜居村镇建设需要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协调推进,任务繁重,县以上相关部门多头对下布置任务,但乡镇一级没有设置对口机构和人员,美丽宜居村镇建设推力不足。期盼资金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而美丽宜居村镇建设中比如污水、垃圾治理等公益性大于收益性的民生项目居多,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现有支持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的项目和资金分散,未能有效整合,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加之全省市县财力普遍较弱,投向镇村的资金更十分有限,镇村自筹资金困难。期盼人才回归。农村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剩下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致使农村人才人气缺乏。一是党组织力量相对薄弱,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不强。二是镇村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不高,规划建设管理能力和水平难以适应当前工作实际。三是群众参与村镇建设和社会治理意识不强。期盼乡风文明。部分村镇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不明显,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且部分村民的自治意识、自我管理能力不强,致使部分村民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和文明习惯。

 四、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展现住建担当 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作为村镇建设职能部门,— 8 —

 理应努力在美丽宜居村镇建设中当先锋打头阵,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展现住建担当。

 紧抓基层治理提升契机,打造多元共治美丽宜居村镇。实施“基层党建+”引领工程。农村基层党组织承担着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的组织任务,领导好、组织好农民,保护好、发展好农村,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基础上,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强化组织建设,构建“基层党组织+功能型党支部+联席会议+志愿服务队伍”组织架构,探索新形势下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机制和模式,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把党建工作优势转化为业务工作的强大力量,为美丽宜居村镇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省级试点,加强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和财政奖补,加大共同缔造人才培训基地培育和建设力度,加强对农村建筑工匠及镇村干部的培训,建立健全基层政府、技术团队、社会力量、村民等多方参与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长效机制,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打出住房安全组合拳,打造居有所安美丽宜居村镇。规范农房建设行为,坚持送图纸下乡、送技术下乡,引导农村居民在农房建设中“按图索骥”;推动实施装配式农房建筑试点,推进资源节约集约,提升建筑风貌和居住品质。支持相对贫困人口实施— 9 —

 农村危房改造,开展农房抗震改造和农村集体公租房建设,保障生活困难群众基本住房安全。

 打好环境整治攻坚战,打造和谐共生美丽宜居村镇。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争2022年底前实现全省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全覆盖,基本消除乡镇黑臭水体,助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加快建设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建立健全日常保洁等运行管护机制,将政府“有形的手”、市场“无形的手”和劳动人民“勤劳的手”相结合,确保全省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助力打好净土保卫战。

 下好人文保护先手棋,打造文脉赓续美丽宜居村镇。充分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保护建筑、保持肌理、保存风貌、保全文化、保有生活,切实加大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修缮力度,积极打造保护历史文脉、留存乡村记忆的文化地标。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传承与复兴同步,推动合理适度开发利用,使历史人文风貌传承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相关热词搜索: 村镇 缔造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