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二新题速递历史人教版考点08,中国古代科技(解析版)

时间:2022-06-25 10:50:02 浏览量:

  点 考点 08

  中国古代科技 1.(2020·黑龙江哈六中二模)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据此可知 A.中国古代医学重道德轻技术 B.理学精神影响古代医生的实践 C.仁德之心是医生的重要品质 D.平等的思想是从医的重要资格 【解析】根据“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可知,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倡导的不论患者的贫富贵贱等个人身份、不计医者的个人得失等精神,这反映了仁德之心是医生的重要品质,故选 C 项;题干只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重视道德品质,但没有反映医学的技术水平,不能说明中国古代医学轻技术,排除 A 项;理学形成于宋代,理学精神不会影响唐朝医生的实践,排除 B 项;题干反映的是医生要对患者一视同仁,而不是平等的思想是从医的重要资格,排除 D 项。

 【答案】C 2.(2020·山东济南三模)《大医精诚》出自《千金方》,是历代医者的必读文献。其中提到:“凡大医治病……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这言论 A.反映了理学思想影响加深 B.强调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C.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成熟 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 【解析】据材料可知,大医的标准是“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这强调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故选 B 项;《千金方》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代表作,理学是宋代才出现的,排除 A 项;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是中医学实践层面的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排除 C 项;材料强调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而不是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排除 D 项。

 【答案】B 3.(2020·北京丰台区二模)中国古代科技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下列科技成就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总结性医学巨著编成

  ②《齐民要术》问世

  ③九九乘法口诀出现

  ④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④①②③ 【解析】总结性医学巨著是明朝的《本草纲目》;《齐民要术》问世于北魏时期;九九乘法表最先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正确的时间顺序为③②④①,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2020·山东济南一模)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特色,这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农书

 成书时间

 主要内容

 陈敷《农书》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 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专论江南地区水田农事和生产技术的 综合性农书

 《农桑辑要》

 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 年)

 由司农司撰写的一部官方农业著作,以北方农业为研 究对象

 王桢《农书》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 年)

 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对耕作、农具、桑蚕等的记述,都 顾及南北差别,致意于其相互交流

 A.农业科技最为发达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专论江南地区”、“以北方农业为研究对象”、“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等关键信息可知元代王桢《农书》能从局部到全国范围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客观反映了统一局面渐趋形成,故选 C 项;材料仅涉及农业科技著作,未将农业科技与其它科技比较,不能得出“最为发达”,排除A 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所述“元仁宗皇庆二年”不符,排除 B 项;民族交融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中,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包容多样性、增强共同性,与材料主旨“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不符,排除 D 项。

 【答案】C 5.(2020·四川雅安三模)西汉晚期,政府在蝗灾旱灾之后,对疾病患者进行隔离;南北朝时期,南齐政权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隋唐时期,设有“病坊”机构收治病人。这些措施表明当时 A.医疗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民众防疫意识显著提高 C.疫病防治受到政府重视 D.卫生防疫体系已经建立 【解析】在疫情发生后,政府设置隔离机构,将病人进行隔离,防止疫情漫延,表明政府重视疫病防治,故选 C 项;设置隔离机构只是一种预防扩散的措施不能代表医疗技术的进步,排除 A 项;设置隔离机构是政府行为,排除 B 项;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思想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隔离机构只是防疫措施一个部分,不能反映整体,排除 D 项。

 【答案】C 6.(2020·福建漳州三模)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以计算和分析的方法令人信服地证实了“天地圆体”说;《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了 A.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 B.持续到现代的西学东渐进程由此开启 C.空疏无物的理学学术思想被时代抛弃 D.西方科技的引进推动了明清经济发展 【解析】据材料“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可知,明末西学已经传到中国,并在当时的学术著作中得到体现,说明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故选 A 项;材料并未提及其他时期的著作情况,也并未提及徐光启引进西学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因此“由此开启”一说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徐光启引用了西学,并未提及理学,无法体现其是否被抛弃,排除 C 项;在学术著作中引用了西学的成果,并不等于引进了西方的科技,且材料仅提及徐光启的著作,并未提及其他,无法看出明清经济是否得到发展,排除 D 项。

 【答案】A 7.(2020·江西南昌二模)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这充分说明 A.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 B.明朝科技已落后于西方 C.科技发展依赖国家制度 D.理论探讨甚于技术发明 【解析】据材料“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奠基于传统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故选 A 项;材料主要论述中国传统科技没有涉及中西对比,排除 B 项;材料“李时珍、徐光

  启、宋应星”都是个人不是国家制度,排除 C 项;材料“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说明著作探讨技术不是理论,排除 D 项。

 【答案】A 8.(2020·山东淄博一模)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生前并无画像传世,也未留存任何与容貌有关的资料,但后世依照个人想象为张仲景绘像者颇多。下列两幅画像

 明代木刻《伤寒论》中的张仲景像木村博昭著

 乾隆年间余浚明绘张仲景像

 A.源于想象并不具有史料价值 B.表明了雕版印刷术技艺高超 C.体现文人画注重形似的特点 D.反映了中医学的传播与发展 【解析】张仲景生活在汉代,在明代有他的木刻画像,在日本医学著作上也有他的画像出现,说明中医学得到传播与发展,故选 D 项;两幅画像对于研究张仲景的有关内容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 A 项;题干中的两幅画像都不属于雕版印刷品,排除 B 项;中国古代的文人画以形写神,注重写意,C 项说法错误,排除 C 项。

 【答案】D 9.(2020·吉林延边一模·27)明代是中国数学史上的特殊时期。民间出现大量数学书籍,各种公式和法则编成歌诀,朗朗上口,珠算逐渐普及。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对科技的影响突出 B.科学理论研究氛围浓厚 C.士人价值取向呈现重大变化 D.工商皆本成为社会共识

  【解析】据材料“明代是中国数学史上的特殊时期。民间出现大量数学书籍,各种公式和法则编成歌诀,朗朗上口,珠算逐渐普及”,可知明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中国数学的普及,故选 A 项;中国古代不注重科学理论,排除 B 项;数学的普及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士人价值取向无关,排除 C 项;工商皆本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张,重农抑商才是共识,排除 D 项。

 【答案】A 10.(2020·重庆二模·25)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甲(某人)有完城旦(筑城)罪,未断,今甲疠(麻风病)问甲何以论?当迁病所处之”。西汉平帝曾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东汉延熹五年,军队疾病,名将皇甫规“亲入庵庐巡视”。这表明,秦汉时期 A.疫病频发危及民众的安全 B.注重隔离以防止疫情扩散 C.统治者重视民间疾病防治 D.中国传统中医学成就突出 【解析】材料“当迁病所处之”“空舍邸第”“庵庐”可知秦汉时期都会将有传染病的人员进行隔离,故选 B 项;材料中从秦到东汉时间跨度很长,无法判断是否“频发”,排除 A 项;材料中体现的是疫病发生之后的隔离手段,而不是疾病发生之前的防治,排除 C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医学对麻风病等疫病的作用和效果,无法判断是中医学成就的突出,排除 D 项。

 【答案】B 11.(2020·北京西城区一模·4)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徐光启评价这本书:“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此书为用至广……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可见,该书的翻译

 ①总结了中国的传统科技

  ②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③批判了清初的社会现实

  ④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的一部数学著作,因此该书的翻译不会总结中国传统科技,故①错误;该书为明代数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因此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故②正确;该书是明朝时期翻译的,不可能批判清初的社会现实,故③错误;据材料“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以及“此书为用至广……”可知,翻译者重视发挥该书的实用价值,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故④正确;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答案】C

  12.(2020·广东深圳一模·26)宋代出现了经过严格校勘的“善本”。校勘人员往往是博通之才,要遵守严格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在刻版、纸张、字体、版式、装帧上,宋版书都有独树一帜的创造,因而后世收藏界有“一叶宋版一两金”的说法。这说明了宋代 A.市井文化的空前繁荣 B.理学家重新诠释儒家经典 C.精致典雅的士人文化 D.活字印刷品存在数量稀少 【解析】根据“宋代出现了经过严格校勘的‘善本’”“在刻版、纸张、字体、版式、装帧上,宋版书都有独树一帜的创造”可知,随着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他们创造出严格校勘的“善本”,反映了其精致典雅的士人文化,故选 C 项;宋代的“善本”从侧面反映的是的士人文化,不是市井文化,排除 A 项;宋代的“善本”反映的是对版本的严格要求,与理学家重新诠释儒家经典无关,排除 B 项;收藏界“一叶宋版一两金”的说法是对宋版书在刻版、纸张、字体、版式、装帧等方面的高度肯定,不是因为印刷品存在数量稀少,排除 D 项。

 【答案】C 13.(2020·山东威海一模·6)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齐民要术》中却记载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的生产加工技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外文化沟通的密切 B.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 C.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 D.北方民族交流的加强 【解析】《齐民要术》约成书于北魏时期,此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融合加强,因此导致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故选 D 项;这一变化是我国境内各民族融合的结果,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 A 项;中原地区和黄河流域都属于北方,无法体现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排除 B 项;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只是这一变化的次要原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 C 项。

 【答案】D 14.(2020·吉林长春三模·25)西晋成书的《三国志》曾记载曹冲利用浮力给大象称重的故事。民国学者陈寅恪以“象为南方之兽”及印度佛经记载了相似的故事为依据,认为该故事其实“为外国输入”。由此可以推知 A.三国时期北方不可能出现大象 B.曹冲称象的故事并未真实发生 C.《三国志》的编写深受佛教影响

  D.魏晋时人已知晓利用浮力称重 【解析】由材料“西晋成书的《三国志》曾记载曹冲利用浮力给大象称重的故事”可知曹冲称象利用的是浮力称重的原理,《三国志》中的记述说明魏晋时已掌握并利用这一原理,故选 D 项;“不可能”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A 项;材料中陈寅恪认为该故事是外国输入,并未质疑故事本身的真实性,排除 B 项;佛经中有相似的故事记载,曹冲称象只是《三国志》中的一则故事,不能得出《三国志》受佛教影响的结论,排除 C 项。

 【答案】D 15.(2020·广东江门一模·26)宋代江西赣州的“福寿沟”,出口之处安装有“十二水宿”闸门。该闸门设计十分巧妙,江水低于闸门时,凭借高度差,用城中排出的积污水冲开闸门,排入江中。若闸门低于江水,则江水的压力迫使闸门封闭,江水不会倒灌。由此可知 A.工艺设计贯穿理学思想

 B.技术水平彰显工匠精神 C.古代科技重视理论总结

 D.设计思想体现天人感应 【解析】材料“该闸门设计十分巧妙”,技术水平的提高彰显工匠精神,故选 B 项;理学思想“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排除 A 项;古代科技重视对现象的记录,忽视理论的总结, 排除 C 项;材料该设计没有体现出与上天的沟通,无法反映出天人感应思想,排除 D 项。

 【答案】B 16.(2020·四川眉山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著有《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书。他重视荒政,在《农政全书》中用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了备荒救灾的问题。如在《除蝗疏》中说:“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水旱二灾……此殆由天之所设。惟蝗不然,先事修备,既事修救。人力苟尽,固可殄灭之无遗育。……必藉国家之功令,必须百郡邑之协心,必赖千万人之同力。一身一家,无戮力自免之理。”徐光启还全文抄录明周定王朱辅的《救荒本草》和王磐的《野菜谱》以解决普通百姓饥荒时期的食物问题。

 ——整编自李志坚《试论徐光启的荒政思想》等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表述清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解析】据材料“他重视荒政,在《农政全书》中用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了备荒救灾的问题”和“还全文抄录明周定王朱辅的《救荒本草》和王磐的《野菜谱》以解决普通百姓饥荒时期的食物问题”归纳为勤于政务,关注民生,他著作《农政全书》是融合中西科技,总结出论题:徐光启是一个关心国计民生的科学家。据所学得到明朝,由于政治腐败,农业衰微,加上是传统农业,据材料“曰水,曰旱,曰蝗”得到天灾频繁,据材料“徐光启还全文抄录明周定王朱辅的《救荒本草》和王磐的《野菜谱》”得到备荒救灾思想历史悠久;据材料“他重视荒政,在《农政全书》中用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了备荒救灾的问题”

  得到徐光启既喜欢科研又十分关心世事;据材料“徐光启(1562-1633)著有《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书”得到他著有《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也尽力把自己所掌握了解的科技服务于现实,使之成为救世的工具;据材料“他重视荒政,在《农政全书》中用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了备荒救灾的问题”得到在《农政全书》中体现了徐光启的备荒救灾思想;据材料“他重视荒政,在《农政全书》中用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了备荒救灾的问题”得到他重视荒政;据材料“必藉国家之功令”得到主张国家主导、据“必须百郡邑之协心,必赖千万人之同力”得到全民参与;据材料“惟蝗不然,先事修备,既事修救”得到预防、备荒、救灾相结合;据材料“徐光启还全文抄录明周定王朱辅的《救荒本草》和王磐的《野菜谱》以解决普通百姓饥荒时期的食物问题”得到借鉴历史经验。

 【答案】示例一

 论题:徐光启是一个关心国计民生的科学家。(论题 3 分,论述 9 分)

 论述:明朝,由于政治腐败,农业衰微,加上是传统农业,天灾频繁,备荒救灾思想历史悠久。徐光启既喜欢科研又十分关心世事。他著有《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也尽力把自己所掌握了解的科技服务于现实,使之成为救世的工具。在《农政全书》中体现了徐光启的备荒救灾思想。他重视荒政,主张国家主导、全民参与,预防、备荒、救灾相结合,借鉴历史经验。

 示例二

 论题:徐光启是重视荒政的科学家。(论述略) 17.(2020·福建龙岩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图书出版史上的全盛时期。除了以出版经、史、子、集为大宗的官府刻书取得长足发展外,满足大众文化类出版物消费的民间刻书业也快速发展。北京、徽州、杭州、南京、苏州等成为当时的印刷出版中心,但未形成自己的行会和独立职业。当时的出版业以手工雕版印刷为大宗,期间杂以木、铜、铅、泥等各种活字印刷方式。明清书坊主已经具有明确的图书销售意识,常见促销手段有巧立书名、借用序跋、利用插画、化用评点、美化装帧等,这对后世图书出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黎泽潮、温娟《明清图书出版特征及促销艺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我国出版业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材料二 15 世纪以后,欧洲出版业迎来了辉煌开端。1440—1450 年,德国古登堡发明了包括木制转轮式印刷机的一整套印刷工艺;1464 年,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械印刷厂。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世俗化程度的加深,欧洲图书种类明显增加,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医学及其他人文学科。16 世纪开始,欧洲已开始出现从印刷业中分离出来的出版社和图书贸易商,继而出现出版、印刷、销售的三大专业分工,逐渐形成产业化生产。1709 年,英国以“安娜女王法”的形式首次确认出版物的专有权归作者所有,此后逐步形成现代版权制度。

  ——摘编自王昭启《明清时期中国未能最早形成出版产业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西方出版业发展的不同走向,并简析其成因及启示。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官府刻书……民间刻书业”可知出版主体多元;据材料一“北京、徽州、杭州、南京、苏州等成为当时的印刷出版中心”可知出现行业中心;据材料一“当时的出版业以手工雕版印刷为大宗”可知以手工技术为主;据材料一“明清书坊主已经具有明确的图书销售意识,常见促销手段有巧立书名、借用序跋、利用插画、化用评点、美化装帧等”可知讲究促销艺术。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满足大众文化类出版物消费”可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满足市民生活需求;结合中国古代文学所学,可知出版业发展在明清时期催生小说兴盛;据材料一“对后世图书出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知对后世有借鉴意义。

 (2)第一小问不同走向,据材料一“未形成自己的行会和独立职业”、材料二“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械印刷厂”可知中国出版业仍处于传统阶段,西方出版业已向近代化转型;据材料一“出现出版、印刷、销售的三大专业分工”、材料二“此后逐步形成现代版权制度”可知中国出版业未形成产业化,西方出版业已实现产业化。第二小问成因,可从技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角度对比近代中国和西方,结合材料得出相应结论,据材料二“世界上第一家机械印刷厂”可知技术应用状况不同,中国印刷以手工为主,欧洲则出现机械印刷技术;据材料一“出版经、史、子、集为大宗的官府刻书取得长足发展”、材料二“欧洲图书种类明显增加,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医学及其他人文学科”可知教育状况不同,中国传统教育发达,欧洲则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据材料二“确认出版物的专有权归作者所有,此后逐步形成现代版权制度”可知保障制度不同,中国的专制文化不能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欧洲则形成了版权保护制度;结合所学的经济、文化背景,可知当时中国和欧洲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欧洲则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并发展;文化氛围不同,中国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欧洲则兴起思想解放运动。第三小问启示,结合材料中,中西方出版业在技术上的差别,可得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结合对中西方出版业发展状态不同原因的分析,可知文化要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答案】(1)特点:出版主体多元;出现行业中心;以手工技术为主;讲究促销艺术。影响: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催生小说兴盛;对后世有借鉴意义。

 (2)(13 分)不同走向:中国出版业仍处于传统阶段,西方出版业已向近代化转型;中国出版业未形成产业化,西方出版业已实现产业化。

 原因:技术应用状况不同,中国印刷以手工为主,欧洲则出现机械印刷技术;教育状况不同,中国传统教育发达,欧洲则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保障制度不同,中国的专制文化不能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欧洲则形成了版权保护制度;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欧洲则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并发展;文化氛围不同,中国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欧洲则兴起思想解放运动。

  启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文化要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相关热词搜索: 考点 高二 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