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地调研与思考

时间:2021-10-11 10:10:35 浏览量:

1 关于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地调研与思考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我县作为人口大县、农业大县,近年来坚持人民立场、改革思维,从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紧盯难点痛点堵点,打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组合拳,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一、加强屋场阵地建设,稳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群众诉求如何合理表达、干群关系如何鱼水交融,这是基层治理亟需解决的问题。我县选准屋场这个社会单元,注重制度上入手、常态化着力、实效处落脚,激活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一是把党小组建在屋场。按照地缘相近、产业相关的原则,以若干个屋场为单位设立党小组,主要开展理论学习、志愿服务、谈心谈话等活动。党小组所辖屋场,设立门前三包监督员、政策宣讲员和乡风文明劝导员,实行党员积分制管理,推动党员精准联系服务群众,实现小事不出场,大事不出村。全县已设立屋场党小组753个,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把恳谈会开到屋场。按照整县推进、每村都开的原则,以村组屋场为依托,县级干部到联系的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后进村参会,乡镇工作人员分片到辖区村参会,联村干部到重点小组参会,面对面听民意、释民惑、解民难。会前,参会干部要做到方针政策、重点工作、村情社情三必熟和困难家庭、危重病人、 2 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信访户、离任村干五必访。会上不拘形式、不限时间、不定内容、不打板子,哪里矛盾最多、哪里问题最突出,就优先把恳谈会开到哪里。三是把执行力落地屋场。围绕恳谈会所提意见建议,实行问题清单制、台账管理制和责任销号制,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推动工作下沉到屋场、政策宣讲到屋场、难题解决到屋场。截至目前,召开恳谈会957场,收集意见建议6869条,收集问题1764个、解决处理1492个。四是把评判权交给屋场。将屋场恳谈会召开情况、反馈处置情况纳入全县年度绩效考核评价指标,未能及时办结的责任单位要向县委书面说明原因,并向当事群众作出解释和答复,否则由执纪部门严肃追责问责。每年评选群众最满意的部门和群众最满意的干部,召开大会予以通报表彰,并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报道。干部群众反映,这样心贴心交流国家大事、身边小事的形式非常好,人与人的关系拉近了,矛盾纠纷减少了,多年未解决的难事办好了。

 二、探索县域校联体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期盼。县乡村三级义务教育,普遍城镇挤、乡村弱,师资力量结构性短缺,边远学校老师派不去、留不住。为了不让乡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把校联体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实行教管一体,发展更加公平的教育。深化教育治理结构改革,原乡镇中心学校(教育办)全 3 部撤销,一个乡镇只设一所联合学校,以一所初中为主校区,区域内其他学校改为分校区。加快教育去行政化力度,联合学校不设专职管理人员,班子成员一律登台授课,承担具体教学任务;在评先评优、评定职称时,与普通教师一视同仁、平等竞争,消除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差别。二是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更趋均衡的教育。一方面,统筹学校建设。进一步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大力促进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均衡。集中力量底部攻坚,加强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完小和教学点,方便就近入学。另一方面,统筹师资调配。教师编制、待遇全部安排到联合学校,联合学校再根据生源变化、师资特点统一调配、灵活分配到各分校区。城乡教师实行交叉交流任教制,音体美专业教师实行走教制,中高级职称评定必须有乡村教学经历。今年以来,共调配183名中青年教师到小规模分校任教或走教、96人到乡村支教,代课教师全部清零。三是推广协同办学,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线上与线下协同。启动网络校联体建设,打造全县教学教管一张网,通过班班通、大数据管控中心、智慧教育云平台等信息化办学手段,实现管理共商、数据共用、教师共培、课题共研、成果共享。数字教育已惠及1994个班级、7000余名教师、12.3万名学生。主校区与分校区协同。以联合学校为单位,统一编制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教研重点,定期组织集体磨课,提高优质教学普惠率。校内与 4 校外协同。四是强化定向施策,发展更富活力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保障、人才优先配备、待遇优先落实,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投入方面,教育经费逐年稳步递增,全县教育经费总投入10.5亿元,高出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3个百分点。人才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出台优惠政策,建立教师蓄水池和周转池,去年一次性引进师大应届毕业生26人,是近10年在该校引进人才总和。待遇方面,教师年平均工资高出公务员1.1万元,五险二金及体检费用全额列入财政预算;教师保障性住房覆盖所有乡镇,6000余人次教师入住公租房、周转房、廉租房。

 三、力促医联体+医共体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医疗卫生治理现代化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针对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效率不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坚持顶层设计,深化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推动医联体和医共体有机结合,真正发挥1+1〉2的作用。一是建强体系,让群众看得上病。以两体一网一联盟为主,构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医联、医共体,创建没有围墙的医院。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与省人民医院等全国知名三甲医院建立紧密型联合体,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区域资源共享;组建以县人民医院为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分院的医疗集团共同体,实行总院—分院—村卫生室(医疗服务点)同质化管理,提升县域医疗机构运营能 5 力。二是完善模式,让群众看得起病。重点推行四个模式:分级诊疗模式。在全省率先推行分级诊疗自动识别转诊信息系统,畅通快速转诊、精确分诊、联合诊疗、连续治疗渠道,实行健康档案、检查结果互认互通,最大限度提高县域首诊率。改革以来,入院病人数量、手术人次同比增加23%,患者负担减轻21.5%,满意度达97.3%。医保差异化支付模式。按照"总额预算、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原则,实行医保按人头管理,并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零差价补助。省、市、县三级医院住院费用实行差异化报销,报销比例最高可达55%、60%、75%,均高于全省其他县市。先诊疗后付费就医模式。为贫困患者设立专用窗口和专用病房,公立医院挂号费、诊疗费全免,定点医院四类大病自付费用减免50%,贫困患者在县域内住院费用直报85%,在县域外经规范转诊的,直报80%。医防结合服务模式。以村(社区)为单位,制定个性化签约服务包,实施网格化管理。组建13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率、建档率和居家免费体检率均达100%。三是提升效能,让群众看得好病。强化智慧医院建设。以集团总院为基地,自主研发一中心、六平台,即医共体大数据中心,互联网+业务协同、综合监管、后勤管理、智慧医院、公共卫生、健康扶贫平台,让数据跑路代替百姓寻医。强化应急能力建设。新组建医疗救治中心5个、区域检验中心1个,调整增设科室14个,开展重点学科建设40项,引进新技术新项目 6 50余项,提高应对危急重症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引进10名副高以上专家常驻县人民医院,担任业务副院长或科室业务主任,直接参与和指导业务。按照1+3(业务院长+普外科、内科、妇产科专家)模式,安排11名医疗骨干到集团成员单位常驻,帮助乡镇卫生院成功实现二类手术零的突破。同时,制定三年人才引进计划,通过人才培养、职称晋升、绩效改革等方式,为各级医院和医务人员留足成长空间。

 四、实施一门式全覆盖,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 按照省委、市委统一部署,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不断为基层赋能、减负、增效,打通群众办事"最后一百米"。一是全面建设"家门口"载体。按照"村村都有、村村达标、村村过硬"的规划布局,提标提质抓好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县财政投入3000万元,县管党费下拨214万元,协调农商行投入200万元,在市统建30个项目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增加63个自主建设项目和125个便民服务大厅改造项目,实现全县所有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全覆盖,全部建有"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二是全面规范"便民站"标准。着重实施"四个一":打开"一扇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第一批赋权乡镇(街道)办理事项61项、村(社区)受理事项44项,基本涵盖了村民办事需求。连通"一张网"。全面打通村(社区)网络通道,实现446个村(社区)电子政务外网全覆盖,实现了就近能办、一网通办。保障" 7 一个人"。采用"公推比选"的方式,为每个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懂电脑的后备干部作为信息服务专员,保证平台正常运行。定期组织乡村信息服务专员集中开展培训,轮训业务骨干600余人次。服务"一条龙"。建立了办事公开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一系列规范制度,实现全流程的完整服务。一些村(社区)还建立了帮代办队伍,让"最多跑一次"在乡村变成现实。三是全面提升"为民办"水平。

 细化服务事项目录,将审批事项分为"即办件"和"承诺件"两大类,力争审批环节最少、办结时间最短、服务态度最优、工作效率最高。逐项编制标准化工作流程和办事指南,哪些事村能办、怎么办、找谁办一目了然。整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电商服务站、创业就业服务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邮政网点等建设,逐步实现党务、政务、村务、商务、公共文化和社会服务一体化。

相关热词搜索: 县域 治理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