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中心“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2-07-05 09:10:17 浏览量:

 科技中心“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AA科技中心(科普活动中心)(以下简称“青少年科技中心”)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青少年科技事业科学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和《中国科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订本规划。

 一、前言 “十一五”是不平凡的五年,青少年科技中心积极落实和完成《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有关任务及其他各项任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果。“十一五”期间,青少年科技类竞赛活动和学科奥赛形成品牌,在培养和选拔科技后备人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及社会力量合作,组织实施科技教育项目,为提高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条件。紧密围绕国家和社会关切的重点热点,大联合大协作,组织实施重点科普活动不断创新发展。积极落实《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逐步探索和加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组织开展的青少年国际和港澳台地区科技交流活动取得显著成效。这些为“十二五”时期青少年科技中心的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十二五”青少年科技中心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 5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党和政府科技、教育、人才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工作任务,按照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基层、务求实效”的工作要求和“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思路,面向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促进青少年科技事业的科学发展。

 今后五年的工作方针是:科学发展、创新引领、加强服务、营造环境。

 科学发展——未来五年是科协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新的机遇期和重要发展期,要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最强有力的支撑和动力,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和《中国科协“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1-2015)》的要求,结合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实际和发展趋势,科学谋划事业发展和工作布局,准确把握事业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乘势而上,有所作为。

 创新引领——巩固、培育和创新发展具有示范性、导向性和彰显力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品牌活动和项目,根据不同目标、不同类型活动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不断探索和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有效扩大活动和项目的覆盖面、影响力和实际效果;加强对地方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示范和指导,带动引领国内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学习借鉴国际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最新理论、经验和做法,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满足青少年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求。

 加强服务——以提升青少年和公众科学素质为目的,牢固树立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和基层服务的意识,重点加强和推进中西部和农村、城镇社区青少年及公众的科技教育工作,提高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范围,满足服务需求,提升服务能力,使广大青少年及社会公众受益。

 营造环境——充分利用组织优势,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有效动员组织教育、科技工作者参与,加强和社会团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际组织、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联系和协作,加大青少年科技教育资源的投入、推介和共建共享,为青少年和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青少年科技教育、传播和普及在“十一五”基础上有显著发展,青少年和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和途径显著增加,青少年科技工作和科普活动资源有显著增长,青少年和公众的科学素质显著提高。具体目标是:

 促进青少年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围绕“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重点宣传节能环保、防灾减灾、安全健康等观念和知识,使青少年不断提高科学认知水平,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青少年科技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突出。青少年科技教育重点活动和重点项目的策划、管理和组织实施能力显著提高,对地方青少年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影响力和实际效果,促进和带动科协系统青少年科技工作健康发展。

 科普活动服务能力大幅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的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加强科普惠民益民工作力度,以青少年、社区居民和广大公众的科普需求为导向,促进科普资源的开发整合、共建共享和有效使用;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素质能力,积极建设具有较高素质的组织工作者、科普志愿者和科技辅导员队伍。

 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更加完善。广泛联合政府部门、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科技工作和科普活动,争取有利于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展和完善基层科普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建立健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四、重点任务 (一)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工程 1.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每年组织开展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全国五项学科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选拔具有科学研究潜质的后备人才,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科学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国家五部委《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推进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的规范化管理,调整改进竞赛活动激励办法,完善评审、监督和选拔机制,积极探索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合作,加大宣传推广,不断扩大青少年科技竞赛品牌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力,为促进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搭建平台。

 2.拓展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渠道 加大对科技创新特色学校、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等机构组织开展的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活动的指导和扶持力度,拓展青少年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渠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指导青少年从事和参与科学研究的机制和办法。通过增设竞赛活动专项奖等措施,进一步动员政府部门、全国学会、企事业单位支持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探索扶持农村、欠发达地区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和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3.开展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成长规律研究 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对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培养的作用和影响的专题研

 究,了解掌握科技竞赛获奖学生的成长规律、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状况,积极探索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的机制和办法。加强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继续实施“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试验项目、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和国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比较研究项目,通过项目搭建科学家、教育专家、教师合作平台,研究开发创新的科学教育资源、科学教师培训资源,促进科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在项目试点学校开展高中拔尖学生的课程、活动、评价、跟踪等实践研究,探索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在青少年科技教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律等方面每年设立1-2个子课题,开展国际比较和相关的课题研究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优秀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的经验和作法。

 (二)重点科普活动实施工程 1.打造全国科普日活动精品 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主题,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对科普工作需求的实际,做好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组织实施工作。强化顶层策划与组织实施能力,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活动质量,打造科普活动精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争取参与活动的受众人数逐年增加。加强对地方科普日活动的服务与支持,为地方科普日活动提供资源和信息交流服务。

 2.大力开展主题科普活动 广泛动员全国学会和科技专家,结合与科技有关的重要节日、纪念日和重大事件,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科普活动。继续承办公众科学素质电视大赛,发挥电视、网络和报刊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主题。深入开展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主题并贴近青少年学习和生活实际,每年设立一个专题,到2015年,形成10个以上专题系列活动,在活动设计和资源配发工作上逐步向农村青少年倾斜;逐步扩大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覆盖面,确保每年参加活动的青少年人数达到300万人以上,努力使其成为全国青少年开展暑期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品牌活动。2011年——2013年,组织开展“开启天宫的梦想”——全国青少年载人航天科普系列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活动,加强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老科学工作者科普报告团建设,扩大人员规模,提高报告质量,活动范围重点向中西部倾斜,力争活动场次和受益人群逐年递增20%,逐步覆盖到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引导和支持地方和全国学会科普报告队伍建设,到规划期末,在全国支持建立6支省级和全国学会科普报告团。以“全国青少

 年科学影像节”活动为抓手,创新科普活动形式,丰富科普活动内容,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科普活动的体制机制。

 3.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 充分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建立完善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科普视屏等基础设施,有效拓展和发挥其科普功能。建立健全社区科协、科普协会、科普小组等网络化组织,建立社区科普专兼职工作队伍,发展和壮大社区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面向社区居民和青少年群体开展科普活动,开发科普资源,参与科普工作,实现科普资源共享,惠及社区居民。组织开展科普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发挥示范导向作用。根据社区居民的特点和需要,进一步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广泛开展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社区科普大讲堂、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打造社区科普活动品牌,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

 (三)重点青少年科普教育项目 1.农村青少年发展和青少年社区教育 加大农村青少年科普的资源支持和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科普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建立20个“青少年发展培训中心”,组建并不断扩大基层跨部门的青少年科普和社区教育的培训者队伍,推广《走向社会——生活、就业、发展》以及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非正规教育课程,为农村青少年提供面向生活和工作的职业指导和生活技能教育,提高农村青少年对生活、社会和工作的认识与适应,帮助和指导青少年成为负责任的社会公民,五年内使5万名青少年和儿童能够接受社区科普和教育服务,1万名农村青少年接受较为系统的非正规教育课程培训。“求知计划”项目将加强校外和社区教育机构的培训能力,培养服务社区的项目示范学校;保证每年5万名青少年接受信息技术课外教育课程,推广高级课程《技术与创业》,并通过新的灵活的课程模式和主题活动扩大受益群体的范围和数量。

 2.“科技馆活动进校园” 加强“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示范推广区工作评估指标的落实和检查,构建形成30个示范推广区;开发完善“科技场馆教育项目人员培训”和“科技场馆促进学校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方案,与大型科技场馆或教育机构合作建立培训基地,设立“科技馆青少年科普教育项目奖”;培育引导20个大中型科技场馆向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资源中心和

 活动服务中心方向发展。

 (四)科普活动设施建设工程 1.加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 按照《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法》,组织开展新一轮认定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数量达到1000个;按照相关要求,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实施动态管理;定期开展交流、培训和检查评估;定期开展优秀科普资源征集和评选,并集成、共享;推进科普教育基地数字化建设工作,逐步扩大资源数字化建设范围。

 2.推进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科普教育共建共享 继续配合教育部门,总结和推广县级校外场所科普教育共建共享试点工作的典型经验,推进全国范围内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科普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参与研制地市级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科技活动指南及装备标准,整合中国科协和社会优秀科普资源,配发、推介至相关单位。

 3.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建设 每年集中资助10-15个示范性工作室的建设,推广发展社区科学工作室建设模式。加强对已建成的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的内容建设和资源建设提供可持续服务,重点向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作室提供支持。加强工作室科技辅导员培训,提高工作室科技辅导员组织、策划活动能力。努力开发和积累活动资源,丰富工作室活动内容,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和辐射效应。

 (五)科普活动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1.推动科普活动资源的开发与集成 通过每年有重点的引进1-2个国外优秀科普活动资源,培育国内青少年科普活动资源研发能力;面向科普教育基地、教育科研机构征集优秀科普活动资源,引导社会机构提高科普活动资源开发质量。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主题开发、集成全国性、品牌性科普活动和科普项目中的科普活动资源。针对全国科普日、社区科普益民计划、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科技馆活动进校园”、“求知计划”、探究式科学教育、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等科普活动和科普项目的需求开发集成科普活动资源。

 2.集成、加工青少年科技品牌活动成果,形成一批新的科普活动资源 围绕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活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品牌活动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通过深度开发,形成具有创新性、观赏性和互动性的科普展览、展品资源。充实和完善科普活动资源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鼓励各地利用平台进行资源交流、整合、利用等。

 3.促进科普活动资源的推介与服务 不断充实和完善科普活动资源服务平台的资源和服务功能,同时利用中国数字科技馆、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网站、《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等科技传播平台,拓宽青少年科普活动资源的交流和推介途径,为中小学校、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学会以及其它社会科普组织提供优质科普活动资源服务,并加强使用情况的反馈。

 (六)青少年科技工作(科普活动)队伍建设工程 1.发展专家、志愿者队伍 发挥科协的优势,依托全国学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动员和鼓励科技专家、志愿者以及离退休科技、教育工作者参与青少年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形成有效的激励办法和工作体系;2015年前,建立起由3000名科技专家组成的专家数据库,其中1000名是可以有效支持全国科普活动的科技专家队伍,形成一支资质深、水平高的国家级科技专家队伍,并逐步建立地方科技专家数据库。

 2.提高科技辅导员业务能力 积极推进“百、千、万”科技教师培训工程,以百名优秀科技教育专家讲师团队伍为主体,开展对全国各省市千名骨干科技辅导员培训,通过千名骨干科技教师的辐射,推动基层万名科技辅导培训计划;加大科技辅导员培训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地市级城市50%以上中小学校有1名科技辅导员接受培训,20%县级以上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不少于1名科技辅导员参加培训;探索培训机制,完成与高等院校等教育机构合作共建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六个;积极扶持、支持基层科技教育场所增设科技辅导员培训设施,推进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建设基层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工作;增加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的设施功能,建立能辐射一定范围的基层培训示范基地;加强与电视媒体的合作,推进建设科技辅导员电视专栏节目;开展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努力为

 科技辅导员能力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3.加强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科协系统青少年科技工作者能力建设,制定和实施年度业务培训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岗位培训。每年召开科协青少年系统研讨和经验交流与培训活动,提高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执行能力。每年组织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组织工作者、科技教师等相关培训。建立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活动研究培训中心,研究国内外机器人发展趋势,培训机器人竞赛活动骨干教师,建设一支比较稳定的裁判员队伍。

 (七)青少年科技教育合作交流项目 1.加大青少年科技教育国际交流力度 争取每年新开辟1-2项国际交流渠道,每年组织10-15项有影响的国际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为我国青少年提供更多切磋学习、开阔眼界的机会;吸引更多的国外优秀青少年科技人才参与我国青少年科技活动;开拓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参与国际科技教育交流的渠道。

 2.加强与国际青少年科技组织的交流合作 加强与美国科学教师协会、国际科学教育协会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的合作,组织我国科技教育工作者每年参加3-5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拓展与国际科技教育组织、科技教育工作者的联系和交流,根据国内科技教育需求,与科普出版社等单位合作每年推介1-2批优秀科学教育和科普活动资源目录,为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工作者与国际同行交流搭建平台。

 3.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国际交流水平 探索建立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培训与孵化的有效模式,提升我国青少年科技项目在国际赛事的竞争力;建设开通青少年科技中心英文网站,研究制定网站运行管理办法,推介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成果,提高更新率与时效性,扩大国际影响;组织系列双边和多边会议,联络和邀请相关国际组织来华参加青少年科技教育、科普活动;每年汇编优秀出访报告。

 4.拓展港、澳、台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

 面向港、澳、台青少年学生,精心组织实施“紫荆”、“玉山”和“绿荷”项目。五年安排1500名港、澳、台大学生参与暑期实习活动,适时进行全面总结,逐步形成与港、澳、台院校的长期合作机制,扩大参与院校的覆盖面;组队参加台湾吴健雄学术基金会组织的“吴健雄科学营”和吴大猷基金会组织的“吴大猷科学营”;加强与台湾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的合作,办好海峡两岸科教论坛;组团参加香港“联校科展”活动,促进两岸三地青少年和科技教师的交流;探索建立与港、澳、台科技专家的合作交流机制,邀请港、澳、台科学家参与创新大赛等活动的评审,并赴内地做科普报告。

 五、保障条件 1.制度保障 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建立完善岗位管理、项目管理、合同法律风险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

 2. 经费保障 争取中央财政投入,引导带动地方投入,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对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市场有效推动的工作格局。

 3.平台支撑 加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组织工作者、教师、学生、家长、专家的互动服务体系,实现档案、成果、资料的电子化,初步实现青少年科技活动信息化管理,为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完善单位内部工作信息交流机制,提高整合利用资源效果,促进项目、活动间的相互嵌入;利用有关工作网站、简报、科技教育刊物等工作信息平台,加强与地方科协、全国学会等合作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借助主流媒体的宣传优势,提高品牌活动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4.团队建设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设学习型组织。按照中央和科协部署,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提供思想和组织保障。每年编制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多途径,多形式的培训学习,一般每年每名职工不少于100小时的学习培训。提高员工的项目策划、管理和执行能力;发挥党、团、工会等组织的凝聚作用,加强职工的政治学习和思想道德教育,创建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5.开展AA校外科普实践基地可行性研究

 为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展“AA校外科普实践基地”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积极推动项目立项。

相关热词搜索: 发展规划 二五 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