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文成县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

时间:2022-07-01 13:35:05 浏览量:

  文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文政办发〔2016〕106 号

 文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文成县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的 通

 知

 各功能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单位:

 《文成县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县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文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29日

  前言

 (一)规划目的、 意义

 “十二五”期间,文成县以搭平台为重要抓手,创建了一大批新型农业新样板,以转方式为根本途径,有效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档次,以优生态为基本保障,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绿色的发展路子,以抓机遇为根本动力,有效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新思路、新业态。“十三五”时期,是文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准确把握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文成赶超发展,着力建设“宜游宜居生态县”,以“全域景区化”“城镇特色化”“生态产业化”为战略主线,培育文成县农业农村新的发展动力,努力开创新常态下文成的赶超发展新局面,努力缩小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农业农村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特制订《文成县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

 (二)规划依据

 根据《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浙江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温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文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关规划要求,结合文成农业农村的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

 (三)规划范围、期限

 规划范围包括文成县所辖行政区域。规划基础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 2016-2020 年。

  一、“十二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主要成效 (一)文成县农林牧渔业发展概况

 “十二五”以来,全县农业系统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目标,以“两区”建设为抓手,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稳健发展,“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制定的总体目标进展比较顺利。在库区环境整治政策制约下,全县农林牧渔业促转型、求改善、力提升,201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 10.9 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0%,较 6%的规划目标高出 4%。

 2015 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 12.36 万亩,总产量 4.98 万吨,实现粮食作物产值 1.56 亿元。蔬菜种植面积 8.60 万亩,产量12.30 万吨,实现产值 2.58 亿元。水果种植面积 8.65 万亩,产量 3.35 吨,实现产值 2.26 亿元。全县茶园面积 2.06 万亩,茶叶产量 385 吨,实现产值 0.52 亿元。因全县禽畜污染整治而实施限养,从 2011 年开始生猪、家禽饲养量呈现负增长。2015年开始全县畜禽养殖被控制在 1.21 万头生猪当量以内,畜牧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全县农机总动力 71965 千瓦。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41.16%。全县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 9.6 万亩。

 (二)文成县农业农村发展主要成效

 1. 两区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坚持以“优布局、抓项目、促转型”为目标,扎实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提前四年完成建设任务。建成高山台地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61445万亩。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09万亩,

  建成粮食烘干中心、育秧中心 10 个。建成省、市现代农业园区35 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 6 个。打造珊溪万亩杨梅产业示范园区、南田循环农业经济产业示范园区、九龙山文成贡茶产业示范园区、百丈漈蔬菜精品农业示范园区、黄坦库周农业综合开发园区等五大农业产业园区,基地内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先进生产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推广了粮—经、粮—油等种植模式,进一步拓宽了玉米、大豆等旱杂粮作物播种面积,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稳定粮食生产。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 12.5 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 5 万吨左右。粮食生产功能区内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基本普及,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41.16%。

 2. 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新兴 产业蓬勃发展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 17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示范企业 2 家,市级“百龙工程”企业15 家,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97 家。其中,国家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5 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12 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30 家,农业组织化、专业化进一步提高。建成生态农庄 22 家,其中天顶湖生态农庄、月老山怡情农庄和山水果园农庄被评为温州市首届十大最美生态农庄。扶持发展农家乐经营户(村、点)58 家,总餐位数达 12497 个,床位 2194张。同时,2012 年开始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共建成综合体 4 个、精品村 32 个、重点村 46 个、美丽乡村建设整乡整镇 4 个以及玉泉侨情枫情带、云江秀水闲情带、山水奇观寻幽带等三条美

  丽乡村景观带,先后被评为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全国“第五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魅力新农村”十佳县(市),其中“刘基故里民俗带”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精品线,培头村、梧溪村成功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

 3. 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整合原有的八大主导产业,集约资源发展特色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基本形成了以茶叶、杨梅、蔬菜为主的特色优势三大主导产业。全县茶园面积2.06万亩,茶叶产量385吨,茶叶机制率达到95%,全部实现无公害生产。全县水果栽培面积达 8.65 万亩、总产量3.25 万吨、产值 2.26 亿元。其中杨梅种植面积达到 6.36 万亩,产量 1.48 万吨,蜜梨种植面积达到 0.91 万亩、产量 0.29 万吨,良种覆盖率达 92%以上,新技术普及率 80%以上,优质果率 65%。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到 8.60 万亩、产量达 12.30 万吨,主要形成以高山秋淡蔬菜为主、低山春淡蔬菜相补充的种植结构。此外,全县拥有 500 亩以上的规模基地 10 个,100 亩以上 33 个。畜牧业主要以饲养肉兔、中蜂为主,兔年饲养量 56.96 万头、年存在中蜂 3000 群。全县中药材 7400 亩、产量 1830 吨,金银花、浙贝母、太子参等中药材在生产上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全县花卉苗木 4995 亩,主要分布在黄坦、百丈漈、大峃、珊溪、峃口等乡镇,其中鲜切花、观赏型花木发展较快,以黄坦凤左花卉基地、百丈漈苗木基地较为典型。

 4. 农业科技不断完善,农产品品质显著提高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建设。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启动,共建设市级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10 个,其中省级示范性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2 个。开展优良品种、先进适用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引进试验蔬菜、茶叶、水稻等新品种 62 个,推广优新品种 18 个。广泛开展商标注册、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共发展了“亨哈”、“半天香”等省著名、市知名商标 22 枚、名牌农产品(名牌产品)18 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 33 个、绿色食品 11 个、有机食品 2 个,认证面积达 9.6万亩。全力打造以“文成贡茶、文成杨梅、文成高山蔬菜”为核心的品牌方阵。通过参加展销会、博览会等形式,加强品牌农产品的营销宣传,并通过直销、专卖、网上销售等,促进农产品销售。

 5. 农业安全成效显著,农业保障体系初步建成

 加强农业生产安全体系建设,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定量检测合格率 99.36%,速测合格率 99.68%。动物防疫、检疫体系进一步完善,新设动物卫生监督分所 4 个,设立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与动物产品安全监测中心 1 个。开展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试点,构建新型动物防疫监管服务体系,加强重大动物免疫、畜禽血清抗体监测、动物及畜产品卫生安全监管等工作。建立重大植物疫情监测点 21 个,监测面积1.1396 万亩。深化“平安农机”创建、加强农机交通管理警务站建设,完善警农协作机制,实现了农机事故的有效防控,农机安全生产呈持续好转的态势。构建制度保障,加强农业政策性保险,支持体系建设。

  二、“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分析 (一)宏观形势

 从宏观政策来看,首先,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一系列利好政策将会相继出台,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将在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布局上以及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方面都给欠发达地区予以大力支持,并提出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浙商回归、“四换三名”等一系列转型“组合拳”,为文成县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后发崛起”提供了可能。其次,“十三五”时期,是文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准确把握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文成赶超发展。最后,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美丽乡村示范县等建设为目标,紧紧围绕建设“宜游宜居生态县”战略目标,以“全域景区化”“城镇特色化”“生态产业化”为战略主线,充分发挥县域农业农村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努力缩小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我国消费结构正由生存型、物质型、传统消费向发展型、服务型、新型消费升级,随着人均收入提升,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大众旅游时代将全面来临。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消费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为我县休闲旅游发展提供了

  强劲的市场支撑。为此,全县要加快生态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转变,主动适应旅游新常态,发展旅游新业态,推进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生态产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时期,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淳安等 26 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此,全县要着力增强生态经济“造血”功能、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十三五”时期,我省提出谋划实施万亿综合交通工程,龙丽温高速公路将建成通车,温州至武夷山铁路将列入国家铁路网规划并有望启动建设,文成通用航空机场列入全省规划并争取建成,我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实现历史性大突破。高速时代的到来,必将产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吸附效应,我县的生态产业将迎来跳跃式的发展机遇。为此,全县要着力推进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加快融入温州大都市区、长三角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全力推进区域生态经济转型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红利以及由此催生的自主创新红利等将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补短板,打好扶贫攻坚战、发展生态产业、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正是我县“十三五”的重点任务。为此,全县要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提高投资的针对性、有效性,破解发展中的“短板”,扩大有效产品供给,加快区域开放步伐,实现借力

  发展和内外联动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将引领文成迈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我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的争取,以及国家生态县和“中国长寿之乡”的创成,将为建设“宜游宜居生态县”创造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政策红利。为此,全县要着力实施绿色化发展,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由“两难”向“双赢”转变。

 (三)制约因素

 1. 土地资源紧缺,农业基础不强

 我县山地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只有 0.56亩,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十分匮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限的土地资源将更加紧缺,土地资源的刚性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严重限制了农业发展的空间。同时,农民土地各自为政的观念根深蒂固,土地流转成本越来越高且流转困难,对引进现代农业主体带来难度。由于境内地形复杂,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山区公路、机耕路总量不足,延伸路到点、到面不够,总体密度不足,急弯多,通行条件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山区农业发展。部分设施年久失修,导致农业抗旱防涝能力减弱。县气温和降水等存在较明显的垂直差异,是台风、洪水、高温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加上部分农田基础设施老化,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偏低、规模较小,导致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2. 农业规模化发展压力加大

 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强。全县缺乏能推动全县主导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骨干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和产业发展的能力较弱。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影响了现代农业

  的发展。二是资源要素环境制约明显。山地资源丰富,但多属丘陵山地为主,很难成片规模化发展农业。生产要素“农转非”趋势和城乡不平等交换尚未彻底改变。三是在“两区”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创建主体资金短缺、流转土地使用难、创建主体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四是劳动力价格与生产物化成本上涨过快,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五是文成县实施珊溪库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大量的规模养殖场被拆除,严重制约畜牧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3. 农产品加工滞后,物流体系建设不完善

 农产品加工业起步晚、加工转化率低,特别是农产品产地预冷、烘干、储藏等初加工发展不完善,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大部分农产品是以初级产品形式出售或自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层次不高,经济增长新动力尚未有效形成。此外,农产品流通方式落后,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现代营销方式应用不普遍,运输流通成本高,损失大,销售半径短。

 4. 品牌建设和管理层次不高

 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还没有形成鲜明的品牌个性和形象,还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无法积累品牌的丰厚资产,公共品牌的使用者缺乏对品牌资产的自觉维护和管理。品牌营销手段较为落后,品牌推广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企业品牌“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现象较为突出,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导致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普遍不高。

 5. 农业科技力量薄弱,农民素质水平不一

 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够灵活,推广模式创新力度不够,农业科技转化率低,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仍以产中指导为主,加

  之劳动力资源缺乏,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能偏低,农民接受新技术新知识能力弱,生产方式还比较粗放,农户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影响了农业向高科技发展的进程。此外,人才引进难,留住人才更难,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断层严重,工作积极性不高,真正农业科班出身的人员总量偏少,存在严重的行政化、兼职化现象。

 三、“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美丽乡村示范县建设为目标,紧紧围绕建设“宜游宜居生态县”战略目标,以赶超发展为中心任务,以“全域景区化”、“农业时尚化”、“生态产业化”为战略主线,深化农业“两区”建设,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聚优化发展,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为核心,加快农业智慧化建设,加快转变农业产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时尚农业发展,创新精准扶贫开发工作,优化经营金融管理体系建设,打造浙南山区优质农产品保障供给区、现代农业的先行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和美丽乡村的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力争在稳定粮食生产、转变发展方式、

  培育新型主体、改善生态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六个领域取得较大进展,美丽乡村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农业融合发展等四个方面走在省市前列。到 2020 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12.64 亿元和 21157 元,年均分别增长 3%和 10.2%。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 55%,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评达到 70 分,基本达到农业现代化阶段。

 2. 具体指标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完成 4.09 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培育3 个农业产业集聚区与农业特色强镇。粮食总产量和畜牧业总量保持总体稳定。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品质提升,主导产业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 70%以上。农业二三产业加速发展,休闲观光与乡村旅游为主导的农业产值、农业电子商务交易额分别突破 2 亿元和 1 亿元。

 2.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突破。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全县年销售额 5000 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 5 家以上,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 45 家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22 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124 家,家庭农场数量突破 300家;农村土地流转面积 12.5 万亩。

 3.农业物质装备条件获得新改善。设施农业面积达到 1.27万亩;农业“机器换人”取得明显成效,农业机械总动力 7.3万千瓦,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 45%。

 4.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再上新台阶。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减

  少 5%。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 98%、95%。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 3.5万亩。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与废弃农膜基本得到回收处理。

 5.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新提升。全面实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目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诚信体系全面构建,农产品质量抽检总体合格率、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率分别达到 98%、55%。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名牌产品、商标)、三品认证数分别达到 5 个、60 个以上。

 6.美丽乡村建设提质升级。以建设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为目标,在重点打造四条美丽乡村精品带的总体框架下,以核心景区、优势产业、乡村文化为依托,做好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培育打造范围从四条精品带转变到七大综合体转型升级。基本完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建设任务与目标。

 7.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创新精准扶贫方式,落实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六大行动”,重点开展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结对帮扶、搬迁扶贫、教育扶贫等,提高扶贫精准度,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到 2020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达到 2.1157 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 1.5 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 1 万元的低收入农户(低保户除外)家庭达 80%以上。

  “十三五”农业农村规划指标表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5 2015 年完成数

 0 2020 年规划目标

 总体指标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10.9 12.64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3174 21157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分值 - 70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55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总产量 万吨 4.98 5.0 粮食播种面积 万亩 12.36 12.5 肉类总产量 万吨 3619 3619 蔬菜总产量 万吨 12.30 13.90 水果总产量 万吨 3.35 3.70 茶叶总产量 吨 385 540 中药材总产量 吨 2000 2200 休闲观光与乡村旅游农业产值 亿元 - 2 农业电子商务交易额 亿元 - 1 主导产业在农业产值中比重 % 57 70 农业产业化水平

 年销售收入 5000 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家 2 5 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 家 36 45 农业龙头企业 家 17 22 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家 97 124 家庭农场数量 家 183 300 农村土地流转面积 万亩 11.23 12.5 设施农业面积 万亩 1 1.27 农机总动力 千瓦 71965 73000 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41.16 45 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减少 % - 5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置率 % 98 98 秸秆综合利用率 % 92 95 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 万亩 2.5 3.5 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抽检总体合格率 % 98 98 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率 % 44.46 55 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名牌产品、商标)

 个 2 5 三品认证数 个 46 60

  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深化提升农业“两区”建设,融合多产业发展

 以农业“一区一镇”为目标,深化提升农业“两区”建设。紧密对接“特色小镇”创建,按照“适度规模、联动发展、功能共享”的思路,发展旅游型“小镇经济”,形成“一镇一品、一镇一景、一镇一韵”格局。全力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进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打造时尚农业。到 2020 年,培育 3 个产业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互相融合的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特色鲜明、功能多元、内涵丰富的现代特色农业强镇。粮食产量稳定在 5 万吨,培育集育秧、烘干、仓储、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粮食生产综合服务区。建设推介中蜂文化与产品的“文成中蜂蜜蜂观光园”1 个以上,建设美丽牧场 3个以上。

 1. 推进农业产业集聚区建设

 在巩固、深化“两区”建设的基础上,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和全产业链发展,通过集聚要素、融合产业、科技驱动、创新机制、增强辐射,着力培育农业产业集聚区,打造“两区”升级版,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其一,按照“稳面增产、绿色增效,保护能力、藏粮于地,消费引领、优化结构,做强加工、社会储粮”的要求做好粮食生产。按照多元化的思路,加强粮食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与推广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提高粮食功能区的设施化、信息化及精准化水平。其二,做好杨梅、蔬菜、茶叶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通过集聚要素资源,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和生态循环,同时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和产业相互融合,以打造全产业链的手段,将龙头企业和产地市场作为核心,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培育现代特色农业强镇

 以现有的农业强镇为依托,整合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科技产业

  化、农业集聚产业化、农业经营多元化等方式发展,以农业产业集聚为依托,拓展农业功能、多产业融合,打造产业发展高效、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特色强镇,成为温州乃至全省的典范。

 3. 建设美丽生态牧场

 按“规范、生态、美丽”内涵要求,大力开展省级美丽生态牧场创建工作。在全县范围大力发展中蜂产业,建办推介中蜂文化与产品的“文成中蜂蜜蜂观光园”。结合蜂味餐饮、蜂产品体验、蜂疗保健、蜂文化科普、蜂认养等,打造新概念主题旅游项目,开拓中蜂特色产业市场,让中蜂成为畜牧业转型期的新增长点。

 (二)构筑美丽产业发展,打造美丽乡村样板

 以建设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为目标,到 2020 年,基本完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建设任务与目标,全面建成美丽乡村精品线路 4 条以上,培育精品村 38 个以上,培育特色精品民宿 20 家以上,建设美丽乡村综合体 5 个以上。依托乡村旅游 A 级创建,打造 20 个 A级旅游乡村、15 个精品民宿村。

 1. 构筑美丽产业

 乡村旅游 A 级景区创建为载体,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其一,推进美丽乡村“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变,按照全域规划、联合整治、城乡联动、区域一体的要求,围绕县域美丽乡村四条风情带的构筑,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综合体,创建 30 个美丽乡村精品村,5%以上农村居民成为美丽乡村样板户。其二,推进美丽乡村“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以农村环境整治和管理水平提升为重点,至 2020 年,实现全县建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营和管护机制。其三,推进美丽乡村“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体现农家风情,延续乡土生活气息,建设刘伯温文化主题村落、

  民俗文化村落、侨乡风情村落、畲乡风情村落。其四,推进美丽乡村“环境美”向“发展美”转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美丽产业”,培育新型业态,经营美丽村庄,发展美丽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全面发展。其五,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将刘基文化、畲族文化、侨乡文化融入到美丽产业中,对古村落、时尚农家乐、旅游景区、时尚园区、民宿、农特产品等有形资源进行有效组合,既互惠互利,又形成文化为主打的战略合作品牌与旅游精品线路。

 2. 构筑美丽精品综合体

 按照“宜游宜居生态县”的战略目标,重点打好环境综合整治、村落民居改造、乡风文明提升“三大战役”,厚植农村人居环境的宜居优势。建设“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园区景致美化、人文禀赋蕴含、点线面相关联”的现代版美丽乡村样板。构建玉泉侨情枫情带、云江秀水闲情带、山水奇观寻幽带、刘基故里民俗带等 4 条特色风情带,建设美丽乡村综合体 5 个以上。

 (三)加快绿色农业发展,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为目标,以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遵循农业循环经济“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基本原则,到 2020 年,在全县范围基本建立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完成“一控两减四基本”建设目标,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减少 5%。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 98%、95%。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 3.5 万亩。

 1. 推广生态高效循环农业模式

 全面完成畜禽养殖的转型发展,基本实现养殖业“零排放”目标。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体系基本构建,废弃农膜回收处置市

  场化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全县土壤污染检测预警体系建设和土壤污染治理体系基本建成。深入实施生态循环农业 “一十百”示范工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发展格局基本构建。

 2. 加快开展农业清洁化生产

 深化“清洁乡村”行动,建立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全面推广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通过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严格控制外源污染,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自身污染物排放,保护农产品产地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对化肥、农药、农膜、饵料、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健全化肥、农药销售登记备案制度,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精准农业技术,鼓励农民开展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建 设,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依托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为契机,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支持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至 2020 年,培育一批农业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全县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 98%以上,全县主要食用农产品中“三品”认证比率达到 55%。

 1. 实施品牌战略

 把文成贡茶、文成杨梅、文成高山蔬菜纳入“文成风物”为主题的品牌策略,按照“一品好茶文成贡”、“高山梅,好滋味”、“好生态,好蔬菜”的品牌价值去引领农业地理名词与符号。通过机制创新,完善品牌管理各项标准体系,组建品牌建设核心力量,共同打造以文成贡茶、文成杨梅、文成高山蔬菜为核心的品牌方阵,促使文成农业成功转型,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推广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

 2.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大力推进“标准化+”农业,健全农产品溯源系统,整县制推进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90%县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主体推行可追溯管理。推进检测、巡查、追溯、预警等数据的共建共享,着力构建严密高效的监管体系。严格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管理,完善证后监管及退出机制。

 (五)着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加快农业智能化发展

 加快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农业”建设,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至 2020 年,基本建立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培育3-5 个特色电商村,培育 1 个智慧农业示范综合区、10 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点。构建地域性农产品营销网络,推进“特色馆”等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现平台农产品销售额达到 1 亿元。

 1. “互联网+ + 农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创新发展电子商务模式,着力培育线上线下融合新业态。鼓励发展产销协同和定制电子商务模式。积极打造集成化分销电子商务平台,支持网络分销、电子商务物流复合型业态发展。重点培育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大户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大中专学生、返乡人员等领办农业电子商务企业,建设一批享誉省内外的电商村。

 2. “信息化+ + 农业”发展智慧农业

 基本建立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培育智慧农业示范综合区,加快实施农业主业化发展。积极推广生产经营主体应用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移动 APP 终端。加快建设智能化物流产业园,加快推进县到村的物流配送网络和村级配送网点建设。

 (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科技支农深度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切实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基本建立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对转变

  农业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应用和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十三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设施农业面积达到 1.27 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 7.3 万千瓦,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5%。

 1. 稳定开展“机器换人”

 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布局结构,推广适用于山区的农业技术装备为重点,加快新农机的引入与推广示范,加大对水肥一体化设备、高效省药喷杆喷雾植保机等农机产品的推广应用,尤其是推广适宜丘陵山区的轻简型生产管理机械、轨道式运输机械等设备。加快水稻直播、机插,粮食烘干,蔬菜瓜果育苗、栽植,茶叶采摘、加工,食用菌自动化生产,果园管理机械,农产品加工冷链储运等物流设施装备。

 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深入实施“院(校)地合作”,支持农业企业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办科技研发中心,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材料、新模式的研发和探索,积极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及引进、吸收、转化。加快院士工程站建设,围绕主导农业产业开展服务工作,引智强农,着力突破良种良法配套重大关键技术,提升种业科技创新水平。培育红茶产业作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重点扶持茶企引进人才、技术、资本合作开发红茶产品及市场;开展杨梅凋尾病防控攻坚,稳定杨梅产业;开展高山蔬菜设施栽培示范,优化品种种植结构。加强农业智能装备、农业大数据关键技术等的研发。深化“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机制。大力推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服务模式,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和主导技术的推广力度,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入户率、到位率和覆盖率,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鼓励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结合自身生产经营

  活动开展农技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3. 加强人 才引进与政策扶持

 加大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农技人员知识更新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产权评估等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使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和壮大,培养 5-10 名具有全市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文成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要充分激发农民创业创新热情,拉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新业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实施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农业保险政策制度进一步完善,加快应用的风险保障体系建设。

 (七)创新精准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农村民生事业建设

 创新精准扶贫方式,落实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五大行动”,重点开展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结对帮扶、搬迁扶贫、教育扶贫等,提高扶贫精准度,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到 2020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达到 2.1157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 15000 元,人均纯收入超过 10000元的低收入农户(低保户除外)家庭达 80%以上。

 1. 深化改革,创新实施精准扶贫策略

 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对贫困户、贫困村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建档立卡,完成信息化建设。要着力推动扶贫开发实现战略性转变,着力发展美丽经济,扩大合作创业、灵活就业,增强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2. 多元发展,深入实施增收致富工程

 深入开展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行动,通过加强产业帮扶、金融扶贫、结对帮扶等措施,切实提高低收入农户发展能力和收入水平。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作为增强“造血”功能的着力点,切实发挥生态优势,不断增强山区的发展后劲。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

 (八)完善“三位一体”经营体系建设,优化经营金融管理

 加快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平台优势,以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重点,优化农业经营体系。

 1. 专业合作,积极培育经营主体

 支持供销合作社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享产业链收益。积极鼓励农村种养殖和农机大户、农技推广机构、基层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农村基层组织利用各自优势和资源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吸纳工商资本、社会资金投资农业二三产业,引导农业企业以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形式联合重组,发展一批全产业链经营、全程化服务的合作社联合社,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培育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

 2. 供销合作,搭建为农服务平台

 搭建供销合作平台,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产销对接,开展“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和组建农资连锁超市为载体,全面

  加强与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的合作,构建农资连锁超市网络,使农民群众能够买到质优价平的“放心农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积极创办农产品购销公司、连锁超市、社区菜店等经营主体,组织展会和展示展销活动。围绕经营方式转型,构建联结农产品产地(合作社)到消费终端的电商市场销售网络,通过网上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配送一体化经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3. 信用合作,解决农业发展金融困境

 全力支持农民专业性合作组织、行业性联合组织、区域性合作组织开展内部信用合作。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推进农村产权交易与抵押改革工作。大力推行普惠金融工程,实施创业普惠、便捷普惠、阳光普惠,加大普通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努力满足农民合作社开展生产经营的贷款需求。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引导和支持各类农民合作组织规范的创办资金互助会,开展灵活多样的小额资金互助活动。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要与建立农民分享产业链利益机制相联系。巩固和完善“合同帮农”机制,为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合同示范文本、纠纷调处等服务。

 五、重点建设工程 (一)主导产业提质升级工程

 1. 稳粮增效促进工程

 以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改革为抓手,统筹整合各类粮食生产扶贫资金和项目,组织实施粮食扩面增产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行动,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及“千斤粮万元钱”高效农作制度和立体种养模式推广,大力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专业合作社、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全力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在南田、黄坦、百丈漈、二源等粮

  食生产功能区的建设基础上,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安全,全面建成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并纳入永久基本农田进行长久保护。至 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达 12.5 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 5 万吨,高标准农田占基本农田比例达到 25%。培育集育秧、烘干、仓储、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粮食生产综合服务区。

 2. 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

 以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为导向,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具有文成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集聚区。加速资金、项目、科技、服务等要素资源向农业产业集聚区集聚,基本形成以粮食、蔬菜、水果、茶叶为主,以畜牧、中药材、花卉为辅的农业产业模式。推进生产经营主体集聚,在集聚区内培育、集聚若干个上规模、有实力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和一批充满市场竞争活力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引导农业工业化发展,重点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高山蔬菜、茶叶、杨梅、粉丝、素面等特色农副产品。

 围绕着茶叶、杨梅、高山蔬菜等传统优势产业,建立集中连片的“峃口-周山茶产业带”、“珊溪—巨屿杨梅产业带”、“二源—南田高山蔬菜产业带”。

 依据地势差异发展特色产业,形成高、中、低产业带,利用农特产品成熟时间的不一致,发展特色三大农业产业带。对优势特色产业带发展所需的茶叶制作加工企业、泡菜加工企业、杨梅保鲜加工企业就近建设基地,保证农产品品质,同时也方便基地农户农产品销售。并为乡村休闲观光等第三产业发展搭平台、打基础。充分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建设完善黄坦库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以转产转业为主线,围绕着鲜切花、来料加工、生态农庄等打造新常态产业。建设完善玉壶中药材特色产业示范园,打造集“基地种植、产业加工、市场品牌、科技示范、生态休闲”为一体的中药材科技产业链。建设完善南田生态循环示范园,建设集立体式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功

  能于一体的高效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成稻田养鱼、生态循环农业、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业。“十三五”期间,打破镇域空间制约,在全县范围内培育 1-2 个生产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相互融合的农业产业集聚区。

 3. 农业特色强镇建设工程

 以行政建制镇乡为单位,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农旅融合为主线,通过要素集聚、层次提升、产业延伸,着力培育现代特色农业强镇。依托于文成山水旅游资源及刘基、华侨、畲族等文化,以工业的思路来打造农业,重点发展以平和为代表的茶叶、珊溪为代表的杨梅、二源为代表的高山蔬菜为特色的农业特色强镇、打造“贡茶峃口、文化精品”、“杨梅珊溪、馥梅郁乡”、“高山台地、蔬果胜地”的品牌特色农业强镇。“十三五”期间,培育农业特色强镇 1-2 个。

 4. 特色中蜂产业提升工程

 在全县范围大力发展中蜂产业,让中蜂成为畜牧业转型期的新增长点。成立文成中蜂协会产业协会,创建蜂种选育基地 1 个。建20 个现代活框饲养规模在 200 群以上“中蜂标准化饲养示范基地”,现代活框饲养规模 50 箱以上的专业户达到 100 户以上。在九个中蜂重点乡镇大力种植蜜源植物,开展蜜源植物基地建设。建立中蜂产品源头生产电子信息化可追溯体系。打造中蜂文化旅游品牌,打造蜂产品体验、蜜蜂文化科普、蜜蜂认养等新概念主题旅游项目。全面推广中蜂活框新法饲养技术,通过举办现场会、培训班等,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提高养蜂技术水平,活框饲养中蜂推广率达 80%以上。

 (二)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1. 魅力风彩带营造工程

 以建设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为目标,围绕着玉泉侨情枫彩带、

  云江秀水闲情带、山水奇观寻幽带、刘基故里民俗带等四条特色风彩带,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综合体,培育精品村 38 个以上。一是玉泉侨情枫彩带,以玉壶镇为中心,依托玉泉溪、红枫古道及华侨文化,充分挖掘人文自然景观,并开发侨乡文化旅游产品。重点打造以碧溪、碧坑、周墩、坪头等为主的村庄建设核心景观。二是云江秀水闲情带,以飞云江文成段周边区域的峃口、巨屿以及珊溪为中心,依托现有的多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产业精品园,结合文化历史遗迹等,发展休闲观光游览,同时加大对现代农业的培育力度,致力于打造一条产业融合带动乡村景观发展的自然文化风情带,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集群。重点打造以九山、穹口、方前、坦岐等为主的村庄建设核心景观。三是山水奇观寻幽带,以 56 省道形成自然景观轴线的大峃镇、黄坦镇以及西坑为中心,依托沿线分布的大量的历史遗迹和乡村特色农家乐,重点加快沿线村庄的整治与旅游开发工作,将点串成线,综合打造旅游景观线路。重点打造以下垟、中垟、培头等为主的村庄建设核心景观。四是刘基故里民俗带,以“刘基文化”和“畲乡文化”为主题的南田镇、百丈漈、二源和西坑畲族镇,依托刘基故里文化、畲族文化等,并积极将梧溪文化村、龙麒源畲族风情景区、富国相祠等融入到景观游线中,形成以刘基文化、畲乡文化、农耕文化为亮点的美丽乡村景观文化民俗带。并以武阳、九都、梧溪、上石庄、下石庄等为主的村庄建设核心景观。

 2. 点线面融合工程

 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理念,沿路沿景,围绕环境整治、立面改造、景观提升三大任务,全面打造精品线路。在坚持重点打造四条精品线的总体框架下,以核心景区、优势产业、乡村文化为依托,做好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打造范围从四条精品带转变到七大综合体延伸,结合景区分布、产业布局以及文化特征,将美丽乡村建设精品带向 “刘伯温文化产业园”、“百丈漈景区”、

  “浙南滑雪基地”、“畲乡药师文化”、“红枫古道”、“云江秀水”和“国际慢城”等七大综合体的辐射推进提升。依托乡村旅游A 级创建,打造 20 个 A 级旅游乡村、15 个精品民宿村,培育特色精品民宿 20 家以上。一是围绕“刘伯温文化产业园”,以武阳村为核心开发历史文化乡村旅游,串联九都、西垟村,配套发展道家养生养老产业;二是围绕“百丈漈景区”,以篁庄村环天湖休闲区域为核心,串联上、下石庄历史古村落和浙南宗祠博物馆,配套发展运动休闲产业;三是围绕“浙南滑雪基地”,以石垟林场为核心打造欧式小镇,串联 “天鹅堡”、中垟村,配套服务西部旅游业;四是围绕“畲乡药师文化”,以溪后村禅修养生精品民宿为核心,串联培头、让川、梧溪、驮湖等村发展各具特色的精品民宿产业集聚区,配套全县旅游集散;五是围绕“红枫古道”,以岭脚村为核心串联新亭、垟外村并提升整村面貌,配套服务景区餐饮;六是围绕“云江秀水”,重点发展渡渎、吴垟村田园风光,串联九山户外、新联梅花、樱花岛、穹口包龙潭,打造“最美绿道”;七是围绕“国际慢城”,以玉泉侨情枫情带和田园风光体验带为核心,串联五一、洋头、五四、碧溪、光明,打造慢生活的休闲体验区。

 (三)生态循环农业工程

 1.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工程

 以建设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为目标,实现“一控两减四基本”的目标。全...

相关热词搜索: 文成县 农村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