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24 18:40:09 浏览量:

  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调

 研

 报

 告

 根据县委批转的《政协 XX 县委员会 2019 年工作要点》安排,今年 8 月份以来,由县政协农业农村和人口资源环境委牵头,组织部分县政协委员和相关方面人士组成调研组,采取实地调研、查阅资料、会议座谈等形式,深入相关职能部门及乡镇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决策部署,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为重点,扎实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取得显著成效。

 (一)强化措施,健全考核机制。在工作部署上,制订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启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拆旧建新、农民规范建房等“十大工程”,引导每个乡镇每年选取 1—2 个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力争通过3-5 年的时间,使全县的农村人居环境发生根本改变。在工作

  考核上,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范围,制定考核验收办法,对排名顺数和倒数1—3名的乡镇各奖罚3、2、1 万元,并对排后 3 名的乡镇主要领导进行通报批评。同时,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保洁督查考核、卫生评比等工作机制,每季度开展一次“十佳十差”评选,“卫生十佳村”奖励 2000元/村、发流动红旗,“卫生十差村”罚 2000 元/村、发流动黄牌,促进村庄保洁工作常态化。

 (二)加大投入,强化资金保障。加大县财政投入力度,每年安排 5000 余万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安排 3000余万元用于规范农村建房、危旧房改造、厕所革命等方面的奖补,并根据各村人口数按 10 元/人·年的标准拨付保洁工作经费。拓宽投入渠道,整合环保、农业农村、住建、水利、卫健等部门相关项目资金多渠道投入,每年累计超过 1.1 亿元。同时,通过对村级自筹建设资金 100 万元以上县财政按照 1:1 的比例配套奖补的方式,积极撬动民间资本投入,发动村民捐资筹款、投工投劳,议定卫生保洁制度、村规民约,自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据统计,近两年,我县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共投入 3.5 亿元。

 (三)示范引领,确保工作成效。按照“先易后难、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重点围绕“一带一道一谷一圈”(武水河沿线风光带、秦汉古道、西瑶绿谷、城郊圈)美丽乡

  村建设示范带,确定汾市玉美和龙归坪、西瑶谷富塘和桃源坪等 42 个村庄为改善人居环境示范点。持续开展规范农村建房,按照“一乡一风格”,重点打造 S214 公路沿线、武水河沿线等规范农村建房示范带和舜峰禾鱼、花塘铺下、武水东杨黄等30 个规范农村建房示范点,新启动禾鱼村、邓家村、松树岭村等 48 个小康新村集中建房点。目前,全县有 64 个村成功创建省级以上文明、卫生和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四)综合整治,优化人居环境。一是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按照“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处理”的模式,构建以 XX 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为核心、覆盖所有乡镇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和无害化处理体系。截止目前,已建设乡镇垃圾转运站 13 座、农村垃圾收集亭 350 座、垃圾收集点 112个,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已覆盖“一带”、“一园”、“2 个水源地”及 7 个乡镇的部分村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覆盖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均达 50%以上。二是稳步实施“厕所革命”。自 2017 年以来,全县共拆除旱厕18600 间,新建生态户厕 9980 间、公厕 310 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60%。三是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推进水资源保护,长河水库集雨区范围内的村庄以及麦市镇蕉溪村生活污水已实行集中收集和处理。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项目,对舜峰镇沿江村、万水乡上下潢村、汾市镇龙归

  坪村等村的生活污水进行了治理。截至目前,我县已有 30 个行政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二、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不彻底。一方面,由于前期乡镇垃圾转运站建设进度缓慢,设备安装及调试工作未完成,部分村垃圾收集亭未建设到位,垃圾处理设施设备配置不全,13 座乡镇垃圾转运站投入运行的仅 1 座。另一方面,未纳入城乡垃圾收运体系的乡村,由于垃圾处理设施不足,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不规范,大多采取简易填埋或直接焚烧的方式,未做到无害化处理,二次污染隐患大。二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严重不足。我县大部分农村没有建排水沟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还处于房前屋后随意倾倒的现状,尤其是随着农村改厕的不断推进,化粪池外排水无法集中处理,逐渐成为新的环境问题。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我县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进展缓慢,2019 年计划实施 27个村污水治理项目,截止 9 月底仅完成 1 个村。三是农村规范建房推进速度慢。农村建房普遍缺乏整体规划设计,乱搭乱建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村对拆危拆旧力度不大,废弃房屋、旱厕大量存在,部分村内巷道未实现硬化,影响村容村貌整体效果提升。

 (二)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一是部门工作机制不健全。

  涉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农业农村、住建、生态环境、卫健、发改、财政等部门和乡镇职责分工不够明确,协作联动性不强,未形成工作合力,人员管理也未形成体系,缺乏沟通配合,且对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要求不一,导致整治效率不高。二是设施管护机制不到位。“重建轻管”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公厕均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有效的管护机制,设施损毁严重,影响治理效果。农村公厕建成后,水电及人员经费不足,后期管理不善,“脏乱差”现象突出,甚至无法使用,影响项目实施效果以及可持续性。三是村级保洁机制不健全。部分村保洁队伍不稳定,保洁员管理不规范,未形成常态保洁机制。村民卫生意识差、垃圾污水乱扔乱倒、杂物乱堆乱放、畜禽散养、河塘沟渠垃圾淤泥清理不及时、黑臭水体治理不到位等问题,依然是造成村庄环境脏乱差的主要原因。

 (三)治理资金缺口大。农村环境整治涵盖了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农村改厕、村容村貌提升等多个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近年来,县财政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投入大幅增加,仍满足不了需求。以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建设为例,由于农村污水排放点多面广,污水收集困难,要实现农村生活污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理,需要建设大量的管网、排水沟渠等,根据生态环境部门测算,按户均0.6万元计算,我县6.93万户农户,

  需要投入资金 41580 万元,县财政根本无力承担。此外,由于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本身没有多少资金可投入,而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属公益项目,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项目无论是建设,还是后期管护,都匮乏资金。

 (四)农民参与意识不强。部分农村居民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和“等、靠、要”思维作祟,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不强、自律意识不够,对人居环境整治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对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不能充分理解,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严重不足。

 三、关于改善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一)突出整治重点,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一是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整治。统筹考虑经济条件、村组分布、道路设施等因素,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集点和垃圾处理设施,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加强对垃圾收运企业监管和基础设备维护,发挥项目最大效益。探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从根本上解决垃圾终端处理问题。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二是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据不同地域地形、生活污水排放特点等,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及处理技术。靠近县城的村庄优先考虑将污水收集后,直接排入县城污水管网,将污水并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乡镇政府驻地和水资源保护区内村庄实行管网集中式处理模式;

  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庄选择人工湿地、氧化塘等生物处理方式;农户居住比较分散、人口较少的村,采取分散式、单户式的污水处理设施,有条件的村配套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系统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难题。同时,结合农田灌溉、生态修复等情况,推进污水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三是扎实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在城镇污水管网可以延伸覆盖和实施污水集中处理的村,推广水冲式厕所;其他地区以化粪池、便池、冲洗设备等“两池一洗”为主要内容,建设卫生厕所。同时,把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结合起来,与循环农业生产结合起来,实现农村厕所粪污治理与生态农业发展协同推进,探索建立“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模式。四是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编制规划工作,做到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村庄整治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合理分离,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基本覆盖。在规划和建设过程,既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传承传统文化、保护绿水青山有机统一起来,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又要大力开展农村危旧房整治,努力提升村容村貌。

 (二)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夯实基础保障。一是要创新资金投入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支持、村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村庄规划建设、垃圾收运处理、污水处理、河道管护等公共服务或者实行处理设

  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加大与社会资本合作,调动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推进污水垃圾治理等公用设施的企业化运营管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依法合规提供信贷支持。二是创新政府支持方式。积极争取中省相关部门对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统筹安排、形成合力;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所获土地增值收益支持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自我服务能力。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乡村资源,加快乡村经营的步伐,支持有条件的村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与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互促互进。

 (三)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巩固整治成效。一是明确乡镇、部门和运行管理单位责任,强化部门联动,坚持建管结合,逐步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二是积极探索引入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主体参与等方式,将村庄规划建设、农村垃圾清运、污水治理、河道保洁等服务外包,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城乡垃圾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

  和统一管理,走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三是强化基层党组织作用,充分运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将农村环境卫生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建立卫生保洁管理、垃圾收集清运、村内绿化管护、村内公共设施维护、垃圾污水治理适当收费等管理制度,形成靠制度促落实、靠制度抓规范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宣传引导,强化农民主体作用。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提高群众整体素质相结合,引导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公共道德意识和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自觉性。二是开展先进评比活动。组织村民自主评选美丽庭院、环境卫生模范户等先进典型,形成良好的“比、学、赶、帮、超”氛围。三是组织开展专业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村民文明卫生习惯和保洁治污能力培训,把农民培养成为村内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的重要力量,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家园。

相关热词搜索: 调研报告 乡村 人居环境